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600445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 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十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 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 的潜在内需无疑,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但中国 的城镇化究竟采取怎样的模式,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新”要 体现在何处,值得深入思考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的沃利•恩道曾 经感叹: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 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正确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推行生态文明的核心课题,而且也是确保中国国民经 济长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之关键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城镇化模 式比较基础上,提出一点值得我国城镇化借鉴的建议一、国外几种典型城镇化模式1、 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 20%提高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1760 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出现推 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农村出现了 大批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由此加快。

      圈地运动则引 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大农场的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 度进一步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满足了毛纺织工业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双重需求2、 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美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到1920年时城镇化水平 已达到51.2%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 许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区,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 凑和密集型向多个中心分散型转变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 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低密度的蔓延式扩展降低了人口密度,促进 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包括 大量森林、农田、绿地被占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 坏;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耗费通勤时间的同时,大幅 度提高了能源消耗;居住区过于分散,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 以配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等20世纪 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城市规划者、学者和居民都开始意识到低 密度城市空间布局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 的概念。

      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空间紧凑,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 目扩张;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加强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 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 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3、拉美: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拉美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拉美国 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而且这些资本 密集型的工业集中布局于几个大城市,国家的城市建设投入也集中于 这些大城市在农村,一方面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土地和资本 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低投入造成了农业部门的 衰退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大量人口难以在农村维持生活在此背 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且主要是几个大城市,造成拉美城 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城市 的人口每10年就翻一番而城市的产业,缺乏吸纳这些人口的能力, 造成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化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城市人 口已占总人口的60%,但在工业部门就业的人口比重却不及20%-30%, 大约有1/4的城镇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城镇人口贫困比例甚至超过 农村人口的比例,被学者谓之“过度城市化”。

      4、 前苏联:政府主导的城市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了现代工 业化进程,城市化随之全面展开1928年,苏联开始制订国民经济 发展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大批工业企业,特别 是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既推动了所在城市的建设,又吸收了大量 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到1940年苏联城 镇化水平达到了 32.5%, 13年提高了 14.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 1个百分点二战后随着经济迅速恢复,城镇化进程也取得显著进展, 195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 9%, 196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 0%,进 入70年代,城镇化水平在超过60%以后速度逐渐放缓从苏联的城 市化过程可以看出,由于人口总量少,即使其工业化以重工业起步, 且重工业始终占有较大比例,其城市化依然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 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也始终影响着前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镇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苏联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自上而 下的政策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显著5、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城乡交错发展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韩国选择“出口导向” 发展战略,迅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形成了以大城市和周 围地区的高速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模式。

      中心城 市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在城市边缘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城乡交错地 带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使过去独立发展的城市之间 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且沿城市之间的交通线形成了新的工业走廊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的人口向少数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是与其人 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在面临巨 大人口压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依托人力资 源优势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蔓延,出现了大量“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灰色区域”我国城镇化进展及探索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 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 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1) 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 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 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 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 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2) 大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 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 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 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 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 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 上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 市的发展速度最快3) 中小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 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 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近些年,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天津 模式、成都模式、广东模式以及江苏模式和浙江模式从共同性来看, 主要是: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 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 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 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 水平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天津的小城镇发展主要又分 为四种子类型: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 型其主要做法为乡镇政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 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 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广东模式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 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 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珠三角模式 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 快速崛起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苏南模式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 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 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苏南模式 的主要特征: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 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个体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 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其基本特征:经 济形式家庭化、经营方式专业化、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 服务环节社会化家庭经济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使剩余劳动力转向 家庭生产专业市场的经营,从而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规 模得到扩大,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三、比较与借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的 发展进程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 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不过,这期间也出现了土地纠纷、劳资 矛盾和贫民窟问题突出等现象,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 基础但是,尽管在市场失灵时,政府“有形的手”干预力度越来越 大、干预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其本质并未脱离市场主导的轨道欧 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由经济发展推动,城市体系的发展受人口聚集程 度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中国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是政府主导、大 范围规划、整体推动,这也是我国城镇化与欧美国家最主要的区别 所谓政府主导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的相应部门对于城 镇、城市的设置、规划、建设选址、土地使用的审批、土地功能的改 变、规划许可证、工程许可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拆迁等事务有 着严格的审批和直接决定的权力。

      国家战略对城市和地区的城镇化起 决定性作用尽管我国尝试过多种城镇化模式,但城市发展方针是由 国家统一部署的,在实施过程中都有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配合,涉及人 口控制、户籍管理等多方面即使是农村就地城镇化,也多由基层政 府推进无疑,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 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 标这种结构性框架虽然在发展初期有其相对优势,但随着城镇化的 深入推进,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应该讲,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 国国情抉择的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 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 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城镇发展来讲,最大的挑战是自然资 源和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在选择城镇化模式时,不能走大规模蔓延 式的发展道路,应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状 况,考虑如何减小、节约土地、水、矿产、能源资源的城镇化道路 城市发展应该以城市群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样 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加快职能和角色的转变中国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欧国家的政 府调控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既要强调市场机制的 作用,又要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要重视规划的作用,通过规划 引导城市化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