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第一编考点过关练考点9酶与ATP.doc
11页考点9 酶与ATP1. [2014·福建高考]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 蛋白酶 B. RNA聚合酶C. RNA D. 逆转录酶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当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后,余下的物质主要是RNA,且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在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答案:C2. [2014·江苏高考]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A. 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B.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C.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D. 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解析:主动运输、胞吞、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答案:C3. [2014·大纲全国卷]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B. 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解析: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项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ATP,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B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有ATP形成,C项正确;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呼吸所提供的ATP,故D项正确。
答案:B4. [2014·海南高考]下列物质中,能够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A. 脂肪 B. 钙离子C. 糖 D. ATP解析: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D正确答案:D5. [2013·课标全国卷Ⅱ]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解析: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那么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正确;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结构,B错误;酶的作用实质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酶是蛋白质或者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RNA酶降解,D正确答案:B6. [2013·安徽高考]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B. 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C. 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D.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解析:激素不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激素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有的作用于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改变膜的蛋白质含量等。
有的作用于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等有的在细胞质中通过改变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代谢终产物可以通过反馈来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B正确;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的种类也不尽相同, 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例如:细胞衰老,D错误答案:B7. [2013·海南高考]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B.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D. 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解析: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项正确;在低于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活性减弱,降低活化能的能力减弱,但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活化能没有降低,B项错误;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 ℃)条件下保存,酶活性最高时所对应的温度不适于保存,C项正确;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致使酶活性丧失,D项正确答案:B1. [2015·临沂模拟]下列关于影响酶反应速率(v)因素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和预期结果的关系合理的是( )A. 有足够的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酶浓度成正比B. 酶浓度恒定,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底物浓度成反比C. 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pH适宜的条件下——v与温度成反比D. 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v与pH成正比解析:在一定范围内,v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在低于最适温度范围内,v与温度成正比,在高于最适温度范围内,v与温度成反比在低于最适pH范围内,v与pH成正比,在高于最适pH范围内,v与pH成反比答案:A2. [2015·武汉模拟]下列与萤火虫发光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基质B. 萤火虫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接受ATP供能后无需转化即可发出荧光C. 萤火虫发光过程中吸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物理信息解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内膜,萤火虫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接受ATP供能后需转化为光能才可发出荧光,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答案:D3. [2015·北京朝阳区模拟]为了验证胰腺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7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实验①B. 实验②C. 实验①、实验②都能D. 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解析:要验证胰腺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时,检测试剂不能是双缩脲试剂,因为即使分泌液中有蛋白酶,并且把实验①中的蛋白质全部分解成多肽,双缩脲试剂也会与反应液发生显色反应(双缩脲试剂与肽键发生反应)。
正确的做法应该为实验②,用蛋白块进行实验,直接用肉眼观察蛋白块是否消失,若消失,则表明分泌液中有蛋白酶,若蛋白块没有变化,则表明分泌液中没有蛋白酶答案:B4. [2015·昆明一中摸底]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B. 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C. 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D. 酶通过提供能量或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解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维持体温,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B错;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C正确;酶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是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D错答案:C5. [2015·黄山模拟]以下是对生物体ATP的有关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是永无休止的B. 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C. 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地进行解析:生命活动需要消耗ATP,细胞不断合成ATP,在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永无休止的,A正确;ATP水解生成 ADP和磷酸并释放能量,两者不是同一种物质,B错;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但合成很快,在细胞内保持相对的稳定,C错;保证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地进行的是酶的催化作用,D错。
答案:A6. [2015·福建安溪月考]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bcd①淀粉溶液2 mL蔗糖溶液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2 mL②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③将c倒入a,将d倒入b④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⑤加入现配的斐林试剂溶液2 mL⑥37 ℃恒温水浴2 min⑦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A. 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 应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 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D. 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自变量是底物,加入唾液淀粉酶的量是无关变量,A正确;实验中,不能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若换成碘液,两支试管均无颜色变化,B错;⑥项中水浴加热温度应为50~65 ℃,C正确;开始时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可省略,D正确答案:B7. [2014·浙江五校联考]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B. 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C. 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D. 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再增加解析:该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所以提高温度,酶促反应速率下降,A错误;在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是酶浓度,所以在B点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错误;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是底物浓度,所以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C正确;在C点时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增加,但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答案:C8. [2014·安徽蚌埠模拟]图1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2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1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B. 图2曲线,酶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C. 分别在图2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1中的曲线c和d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2曲线b应变为曲线f;增大pH,应变为曲线e解析:图1曲线a中,A点后,限制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A错;图2曲线中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B正确;图2 B、C点的速率值是一个定值,无法用曲线c和d表示,C错;图2曲线b是在最适pH下测定的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增大还是减小,曲线b都应变成曲线f,D错答案:B9. [2014·银川模拟]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根据结果判断,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试管编号ⅠⅡⅢpH887温度60 ℃40 ℃40 ℃淀粉酶1 mL1 mL1 mL淀粉1 mL1 mL1 mLA. 甲物质是淀粉酶抑制剂B. 此种淀粉酶较适合在40 ℃的环境下起作用C. 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催化效率比碱性环境中的高D. 由曲线Ⅱ可知试管Ⅱ中的淀粉酶在40 min左右会被消耗完解析:图中未加甲物质时,三试管中淀粉的含量不变,第20 min时加入甲物质,试管Ⅱ淀粉的含量急剧降低,试管Ⅲ中淀粉的含量也随之下降,试管Ⅰ中淀粉含量不变,说明加入的甲物质能激活淀粉酶,甲物质应该是一种酶激活剂,A错;试管Ⅰ与另外两试管相比,差别在温度不同,在60 ℃时,酶变性失活,不能被激活,所以40 ℃时该酶催化效率高,B正确;试管Ⅱ、Ⅲ相比区别是pH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