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151797
  • 上传时间:2018-05-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摘 要: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视角下来考量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加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民族审美;理论基础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乐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①它是在继承并发扬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及教学方法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声乐界所密切关注的领域,需从文化、现实、历史等方面来进行审视,理清思路、探讨发展,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框架中来考虑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加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1956 年沈阳音乐学院创建了民族声乐专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也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为民族声乐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局面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全国各艺术院校都设立民族声乐专业,民族声乐走入专业学校,走上了2系统化发展的道路 数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逐步发展,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各高校虽然对民族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传统民歌的演唱教学有所设置,但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导致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学院仍没有形成完备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导致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受到制约此外,目前高校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多是由专业音乐学院精心培养出来的,他们更多地是接受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念和练习方式,而较少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艺术因此,民族声乐教师应当走出校园,走向民间,与民间歌手、民间曲艺表演家切磋交流,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美声唱法,取长补短 二、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建设的加强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以我国传统哲学、美学为背景,以我国声乐的意识形态、语言特征、审美情趣、风格流派为支撑点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

      这一工作,往往伴随着特殊思维方式、特殊文化传统、特殊心理结构、特殊语言特征来进行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这一结果不论从自身的特征还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即文化发展内在的传承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构建现实意义下的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使其既能够将这种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样式和结构特征,又能进入到现代人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中去 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形成良好的民族声乐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②民族文化是哺育中国民族声乐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明特色,保持这种特色是民族声乐的3发展基础,这也是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高校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正确的民族声乐审美理念,并认同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教学才能够进一步得到继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教学关键应该是多元文化视角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根基下的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来自不同民族地域的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各个民族声乐的不同审美特征,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声音与技术上的练习才会达到我们的多元教学目的。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中华文化积淀的迸发,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声乐,也应该担负起文化多元化的责任,在与其他唱法的碰撞和交流中,寻求多元化发展之路,深刻发掘和理解多元化的文化积淀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保持民族特色与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各种声乐艺术的精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高素质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从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这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中国民族声乐技巧中的科学成分,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吸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 (一)原生态民歌的重视 民族声乐教学要更好地发展需要解决好民族艺术传统的传承问题在高校声乐教育中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技能技巧关注、保护、发展原生态民歌,不仅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4而且对中华文化的振兴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可以聘请原生态歌手为教师和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

      由于当今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基本都是学院派民族声乐培养的,对少数民族民歌的吐字、风格、旋律等把握都不一定原汁原味而原生态歌手在这个方面更胜一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如蒙古的长调、呼麦,彝族的海菜腔、梅葛调,苗族的飞歌,羌族的酒歌,侗族的大歌因此,聘请原生态歌手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演唱方式,不但扩充了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其次,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类学生从小在偏远山区或民族地区长大,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民歌的环境中,他们是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者,也是创始者和民歌的延续者学校将这些原生态歌手招进学校以后,应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尽量保持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演唱方式,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音乐史、视唱练耳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他们今后进行原生态作品的文字整理及继承、传播原生态音乐将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本土本民族音乐元素,让本土音乐走进课堂,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全面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开创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局面,这样既能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作用,又能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更能促进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二)改革民族声乐课程教材建设 声乐教育家汤雪耕说:民族声乐教学的专业基本训练是和继承遗产分不开的,所谓遗产,除课堂讲授的传统声乐理论、知识、技法、经验以外,主要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曲目、具有不同艺术形式和不同表现手法的曲目,特别是在演唱上,传统的技法和表现手法是依附于传统的曲目而得以流传的,因而选择教学曲目是不能忽5视的③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提高,要靠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族声乐除了继承、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外,还吸收了西方声乐元素,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但在民族声乐教学教材及课程设置上依然不尽完善目前学生使用较多的是曲谱教材,而那些珍贵的音像音响部分则还没有纳入学生必修的课程事实上,民族声乐的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还应该补充大量的音像音响及图片教材,音像音响教材应和曲谱教材配套每首教材曲目应有不同的演唱者演唱,以比较的形式供教师、学生分析而理论教材应该丰富起来,包括人体发声器官结构、性能、发声原理以及在各种风格、审美观念支配下的基本歌唱方法和特性歌唱方法,还应包括歌曲二度创作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论文写作方法和正反两方面的例文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听觉、视觉、理性、感性中国论文联盟 www.L 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吸取营养,才能促进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声乐在课程设置上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关键之处在于,重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建设,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把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培养的是懂得欣赏和尊重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良好文化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开设本民族音乐课程的目的正在于此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应该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开设世界和东方民族声乐艺术课程,另外,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三)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美的声音表达不仅需要较好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演唱者能够诠释出音乐所包含的韵味这就要求民族声乐学习者们要掌握好发声技巧,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6地区,深切体会当地民众的民情民俗目前,国内各大音乐学院都开设有民族音乐课程,在理论上可以让学习者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概况有一个宏观把握但大多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对这门课保持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学习好这门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给学生以理论的指导,填补纯技巧训练模式的声乐专业课在很多方面的缺失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明代,魏良辅)、 《乐府传声》(清代,徐大椿) 、 《唱论》(元代,燕南芝庵),吸取曲艺表演艺术家积累的演唱经验,了解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等,如此才可以拓宽民族声乐教育理论的学术视野和加强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 作为音乐文化,无论是缺少内部认同还是缺乏外部交流,其发展必然失去稳定性而逐步消亡多元主义声乐教育观的关键不仅在于必须拥有宽广的全球化视野,更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的真正含义:它从不把一种强势文化作为他文化的参照系,而是把了解与尊重一切人类文化作为它的哲学基石从上世纪 90 年代始,多元音乐教育就渐渐进入我国音乐教育界的视野,并为其所接受21 世纪,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艺术院校教育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采取多元分流、和谐发展的措施,让多种艺术形式并存,是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夏毅和,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7(1). ②解丽,刘明健.多元整合: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72006(11). ③马秋华声乐教学专辑.音像专辑实录,北京弘成盛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途径的构想[J]. 音乐研究,2003(2).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 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5]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熊叶玲.学生主体意识:视唱练耳教学观变革的核心内涵[J]. 音乐探索,2004(2). [7]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王霭林.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J]. 文化学刊,2007(2-3). [9]石惟正.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 人民音乐,2003(9). [10]叶索.关于培养民族声乐人才和一些有关问题的意见[J]. 人民音乐,1982(1).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