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案例分析.docx
7页安乐死案例分析马悦 旅游 132 班 22213202安乐死,一个令举世争议的重大医疗立法提案首先遇到来自医疗界的阻碍传统观念中,医生救人,延长人的寿命是天职医生无论以什么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无论是什么情况或者是什么人,都是医疗界无法接受的英国医学专家约翰・怀厄特尖锐指出:“人为死亡不在医学范畴他说:“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家们认为,一旦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人为死亡,医学的本旨就被改变了它将变成主观判定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医学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程学,缩短那些“没有价值的生命”更大的阻力来自于患者家属的主观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超越了理智的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活着哪怕多一分钟,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是怎么样的一分钟,很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是炼狱式的折磨一 一 一 . . a他们求生不能,欲死不得,这种痛苦,即使是亲人和朋友也无法体会 “ 汉中、 、 案件 ” 可谓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一案案件大致如此:■ ” »1984 年 10 月,患者夏素文, 59 岁,被医院诊断为 “ 肝硬化腹水 ” 1986 年 6 月,病情加重,被送入汉中市传染病院肝炎科住院诊疗经该院肝炎科主任、主治医师蒲连生诊断为:1、肝硬化腹水;2、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状);3、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 — 3度。
入院后的第三天,病人烦燥不安,于1996年6月28日清晨开始昏睡,8时医院查房,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向该 a , 力 一 .院院长雷某询问病情,雷某答: “ 病人送得太迟,已经不行了 ” 王听后,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免受痛苦,雷回绝9时,王明成及其妹王晓玲来到蒲连生办公室,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蒲先回绝,在王明成兄妹表示愿意承但责任后,蒲开了 100 毫克复方冬眠灵的处方,注明家属要求 “ 安乐死 ” ,王明 a … 成在处方上签了 “ 儿子,王明成, 6 月 28 日 9 点 40 分 ” 的字样护士长将处方退回医生办公室,拒绝执行蒲又指令实习生为夏执行处方,实习医生不从,但在蒲的斥责下,无奈违心地为夏注射,实际只向病人的体内注射了 75 毫克蒲又交代接班医生李某, “夏素文若在 12 点尚未咽气 ,你再打一针 ” 后李某又开了 100 毫克复方冬眠灵的处方,让护士注射夏素文于 29 日凌晨 5 时死于病房摘自《医德的困惑与选择: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1980 年,蔡根法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国内首篇介绍安乐死的文章后,仅有少量反对文章,随后多是对安乐死的肯定性的证明。
1986 年 6 月 28 日,在王明成和妹妹一再请求对母亲实施安乐死的要求下,蒲连升医生为病人夏素文实施了安乐死后来,王明成的大姐把蒲医生告上法庭汉中市公安局遂立案侦查,随后将蒲连升、医生李某、王明成和其妹收审同年 9 月,汉中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将蒲连升和王明成批准逮捕当时此案在国内法学界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安乐死的大讨论1986 年 12 月 24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医学哲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邀请了 30 多位医学界和哲学界人士座谈关于安乐死的问题1987 年 1 月 22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半小时》节目中播出安乐... a死讨论会的录音节目后,节目组收到了邓颖超同志的来信,信中说: “ 今天你、 —. . .. . 」 《、 一 , …、一. .们勇敢地播出了关于 ‘ 安乐死 ’ 的问题并希望展开讨论,我很赞成,我认为《、 一 ’ .. ・‘ 安乐死 ’ 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一 a 、 一 " ..1987 年 8 月,在我国上海召开了 “ 全国第一届安乐死学术讨论会 ” ,百余名哲学、伦理学、法律、医学和社会学界的学者对安乐死进行了深刻激烈的讨论。
1988 年在七届人大会议上,中国妇产医学严仁英权威、儿科专业的泰斗胡亚美首次提交安乐死立法议案,并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 “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 . ”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 . . ^ a ” 」、1990 年 3 月,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 汉中案件 ” 进行了公开审理,并报至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法院 “ 不作犯罪处理 ” 的批复下,汉中法院于 1992年 3 月做出终审判决:王明成及蒲连升无罪1994 年 10 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安乐死学术讨论会,就安乐死的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陈蕃等人发出《关于建立“ 自愿安乐死协会 ” 倡议书》,并拟就了《中国自愿安乐死协会章程(草案)》,受到社会的关注2001 年 10 月 8 日,上海市闵行区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该市首起 "安乐死 "的实施人梁万山判处有期徒刑 5 年 92 岁的梁母因脑溢血深度昏迷瘫痪,形同植物人 67 岁的儿子梁万山不忍其母受痛苦,为救母病钱耗尽一向孝顺的他终于用触电的方式结束母命,以后投案自首此案的审判结果更表明我国司法界视主动安乐死为故意杀人罪。
. 、 a . ... .、. .2003 年,在 “ 十届人大会 ” 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受中国另一位医学重量级人物胡亚美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2003年6月,国内媒体大量报道王明成要求安乐死新闻,再度引起人们对 安乐死的关注2003年7月,针对有政协委员在广东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对无可 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应可以实行 安乐死,厂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 员会指出,立法实行 安乐死违反《宪法》十多年来,安乐死的各类事件不断发生,核心问题是安乐死能不能被伦理 证明,立法是否有适宜的条件一、案例中关于安乐死的争论说明政策问题具有哪些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整体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 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 遍的约束力公共政策不是针对个别人和个别事制定的,而是针对多数人和普 遍性问题制定的,它是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的发展的一 种安排与指南3、价值选择性:按照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公共政策本身,其实就是 一个价值分配过程,这里说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物、资金和知识,还包括权力, 声誉和服务等。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选择,注重的是对那些有形和无形价值 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也就是说,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 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4、多样性:具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控 功能和分配功能但从执行结果来看,政策表现出多重作用,有正面的,但很 难避免负面作用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任何一项政策都不 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它既可能导致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可能出现我 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既可能有我们意料之中的事,也可能有我们始料不及的事; 也可能有我们易于发现的显现功能,也可能有我们难以觉察的潜在作用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 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6、政治性: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 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 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 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 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个需要简 单的讲就是为了实现政权的稳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层次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表现出 阶段性的特征从广义角度讲,政策过程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即政策制定阶 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执行和反馈调节阶段)前一个阶段涉及问题觉察、议 程建立、方案评估、政策采纳及其合法化等环节;后一个阶段涉及政策实施、 信息反馈、效果评估、调整变更和政策终结等环节二、结合案例,总结影响政策问题构建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政策问题构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公民个人的作用、利益集团的 作用、政治领袖的作用、政府体制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专家学者的作用和问题自身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影响安乐死成为政策问题的因素有以下几 点:八、、•( 1)公民自身,也就是患者个人对安乐死的态度意见( 2)利益集团,如患者亲友等对安乐死的支持与否( 3)国家领导对安乐死问题的注意程度及政府体制问题( 4)社会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舆论反映( 5)安乐死自身问题,以及有关安乐死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影响精品资料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