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物色》篇中的情景关系.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2877874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物色》篇中的情景关系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在其创作论中具有重 耍的地位,主要论述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自然景物是呈现出的 双重状态,一方面是静止的,另一方面是动态的,这双重状态以及两者Z 间的关系都对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物色自然景物 感情自古以来,文学就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现实既包括社会 方面的,也包括•自然方面的刘勰认为文学与社会方ifiiZ间存在着“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关系,文学与自然方面之间存在着“情以物 迁,辞以情发”的关系在这里,我想主要探讨一下文学与自然景物之间 的关系,而他关于这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物色》篇因此,我 就以《物色》篇为中心,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创作者的借鉴 意义自然景物即刘勰所说的“山杳水匝,树杂云合”,作为静的一方面, 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即创作者以一个“照相机”的角色,对自然景物进行 客观的描摹,即为刘勰所说的从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 貌草木之中这里提到的“情”是“情态”的意思,是创作者从风景中 窥测到并将其描写出来,而并非是创作者将自身的感情附加到景物上去 的又如《明诗》篇中所提到的“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这个“物”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这就要求创作者忠实于 自然景物本來的状态,用一双慧眼对如“杳” “匝”之类的山水情态进行 再现自然景物作为动的一面,会影响人的感情也即王运熙先生所提出的 “心物交融”的情景关系自然景物对创作者会起到一种刺激的作用在刘勰的《明诗》篇有“人 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篇有“春秋代序,阴 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之摇矣”;《诠赋》篇有“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 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 此外,刘勰还特别指出,创作者对景物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例 如他在《物色》篇中指出自然景物在四季的变化对创作者的影响“是以献 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四季之景的变化引起创 作者的感情变化,创作者发之于文辞,就呈现出四季各自不同的景物特点既然自然景物对于创作者有如此之人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恰好地描写 景物,使其既能增强文章的审美性,又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感情呢?刘勰提出了 “物色虽繁,析辞尚要”,他取《诗经》《离骚》以及司马 相如的赋作为代表一方面,他把《诗经》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作为标 准。

      在《物色》篇冇“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 之容,??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其中“灼灼” 出自《诗经?周南》中的《桃Z夭夭》篇的“桃Z夭夭,灼灼其华”,是写 桃花开的鲜艳的,同时也写出了新娘的美貌以及将要嫁人的迫不及待的火 热心情依依”出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的“惜我往矣,杨柳 依依”,是写柳条的柔弱轻软的,同时也写出了戍役的战士对家人特别是 对爱人的恋恋不舍的心情其他如“杲杲” “??” “喈喈” “??”等也皆岀 于诗经由此可见,诗经中简短且浅显的两个字就表现出了丰富的内涵, 既写出了自然景物之貌,也写出了《诗经》中主人公的心情,做到了 “情 貌无遗”另一方面,在《物色》篇里有:“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 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可见,刘勰对以 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些赋家的极尽铺排描绘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式,是持 贬斥的态度的另外,对于《离骚》,刘勰在《物色》篇里是这样写的“及《离骚》 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摇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議蕤之群积 矣/只从这句来看,作者对《离骚》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方式似乎是 持贬斥的态度,可根据后边的“且《诗》《骚》所标,并举要害,故后进 锐笔,怯于争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认为《诗》《骚》是各有其特点, 处于并举的地位,并没有对《离骚》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方式持贬斥的 态度的。

      也许有人会发问,《离骚》中关于景物的描写不也是极尽夸张描 摹吗?可若我们稍仔细思考便会发现《离骚》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如 “江离”“辟芷”“秋兰”等或是自身美好詁质的象征,或是表现其自身的 政治理想,这些景物已经不单单是其木身的含义,而是与屈平的生平遭遇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是含着真情实感的,甚至是浸泡着屈平的血泪的 因此,《离骚》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是不同于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 家的景物描写的方式的,也因此而为刘勰所赞赏和推举由此可见,通过《诗经》《离骚》以及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家的 赋这三种文学作品,刘勰所要倡导的是一种在描写景物时,既要少着墨, 又要表现出深远的意味的方式即倡导“丽则而约言”而反对“丽淫而繁 句”的写作景物的方式刘勰又指出了 “功在密附”即创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能贴切地表达情 思,以达到“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写得既切合景物,又能表达情思呢?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超 强的敏感性和创新的灵感,从景物的触发中引出独一无二的感受,然后化 作独有的情思,也就能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 了乂由于情有余,再把 情感的色彩加到物色上,物色也就具有无穷的变化了。

      山此可见自然景物 和感情之间如果能做到“密附”,就会想会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生发出 独特的美感刘勰还主张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来描写景物并通过 景物表现情感比喻如在《比兴》篇有:“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鸟, 声似竽籁’此声Z类也枚乘《?园》云叙叙纷纷,若尘埃Z间白云 此则比貌之类也……夸张如在《夸饰》篇有“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 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综上所述,刘勰在《物色》篇中独到的阐释了自然景物与文学之间的 关系一方面,自然景物本身作为静的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客观的描述 对象另一方面,口然景物作为动的方面会和感情发生双向的刺激推动作 用既对创作者的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在我国古代文学文论 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人民文学岀版社,2003.[2]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注释九北京出版社,1981年 10月第1版[3]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作者简介:孙耀庆(1989. 10-),女,河北沽源县,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