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42079374
  • 上传时间:2024-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9M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这种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其等级系统带来了困难表现: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但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这种单位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颇为复杂,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是环绕整个地球的、呈完整几何图形的连续环带实际上,地带性单位远非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除在北极、亚北极和赤道纬度外,其他纬度的地带性单位都在一定程度偏离了纬线方向它们的界线因受海陆分布、洋流、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带一地带一亚地带一次亚地带 1.带(Zone)带在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经常被当作最高级区划单位,即被赋予比“地带”高级的地位带是自然区划的最高级单位带“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划分”带的划分指标:活动积温许多区划工作者认同,综合自然区划中的带应按照地表温度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即主要依据活动温度总和来划分带的含义:带既非单纯的热力气候带,也不只是一个类型单位,而应该是自然带或景观带,即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最高级单位因此,带的划分必须遵循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热带以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为基础,还同时具有以河网密集、地表径流丰富、径流深值与径流系数双高为特征的水文一致性;以雨林或季雨林为地带性植被类型、极富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最高为特征的植被一致性;以岩石矿物风化极强、次生动土矿物形成最多、有机质积累与分解双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淋溶作用强盛、富铁铝化作用显著的赤红壤为地带性土类的土壤一致性而这一切,表明热带已不只是一个气候带,而是一个自然带或景观带 总之,每个带除具有一定的辐射平衡值外,还具有与其温度特征相适应的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植被、土壤特征等。

      划分作为综合单位的带应该使用综合标志,至少应以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作为确定带界的依据实际工作中常常以气候指标为主导标志,因为气候过程和气候特征对带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带的划分:关于带的具体划分,最早是将地球分为五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后来又划分出一些过渡带这样,目前公认的带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地带性区划单位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因此可以适当划分一些过渡带为了反映地带性区划单位的过渡性质,与其把它们提升到带一级,不如把它们视为更低一级的区划单位如亚带,甚至是地带例如,亚热带和暖温带是我国各带中生物气候最复杂的两个带,其所占面积也最大可把它们细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北暖温带等带界与某个地貌界线相符的现象:我们注意到东西走向的山地经常成为带与带之间的“界山”,这是因为这类山地低纬一侧的山坡,对带的分异起着强化作用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界线之位于南岭山地南坡,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之位于秦岭南坡,温带与暖温带界线西段之位于天山南坡,就是东西向山地强化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结果所以带界与某个地貌界线相符乃是正常现象。

      依据植被和土壤特征表述气候特征,更表明带具有气候-植被-土壤-致性2.地带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也是研究得最多的单位,地带性规律就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地带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1)地带的定义及如何把这一定义应用于山地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给地带定义为: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代表性土类,是指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型土代表性植被群系纲指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具有这样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的地域,在气候上必然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同一地带地貌外营力、化学元素迁移、潜水与地表水、动物界等自然过程与自然现象亦应相同每一地带还应该有相应于植被和土类的景观型,但由于地形起伏变化,从属的景观型和垂直带与平地的显域景观有所不同,分布也不占优势2)划分地带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的确定具体划分地带时必须解决确定地带界限的标志问题一般根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地带由于每一地带都有相应的植被型和土类,因此,通常可以根据植被型和土类先确定应划分出哪些地带但植被型和土类的分布和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例如,我国华北的落叶阔叶林型的分布区,便有棕色森林土和褐色土两种土类。

      必须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地划分地带前述华北植被型和土类的不一致主要是植被型分得太大,如果将落叶阔叶林分为两种植被型,就可与地带相对应拟订地带划分方案后,还须具体确定它们的界线通常采用土类、植被型和景观型的分界线作为确定地带界线的标志,但由于目前大、中比例尺土壤和植被类型图还较少,因此,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求助于某些气候指标气候指标与地带的关系只是相关,而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因此,对当前常用的某些气候指标要做具体分析温度指标如生长季积温(总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气候指标不足以反映自然过程的分异),某些有意义的水热指标如辐射差额、降水和蒸发的比例等,是与土壤、植被和景观有明显联系并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地带界线常与这些指标的一定数值相适应在具体确定这一数值后,利用外延法确定地带界线,其效果经常很好某些间接反映景观特征的气候指标如年平均温度和水热系数,则只具有参考价值总之,各指标都只能反映景观某一方面的性质,不存在万能指标某一个指标与不同方面的关系不相同,甚至可以负相关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确定地带界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运用水热标志确定地带界线,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3)过渡地带问题:边界确定与边界处理问题边界类型:基本地带之间常存在着过渡地带,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互相过渡,如我国荒漠草原地带和典型草原地带的情况其二,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各森林地带间的过渡情况便是如此边界的处理:对过渡地带的处理办法通常也有两种:一是把过渡带平分为两半,但界线如何确定则需要深入研究;二是把过渡带划作独立地带或亚地带,此时地带范围大小的定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说,范围大的可视为地带,范围小的则是亚地带例如,大多数作者把半荒漠和森林草原视为地带,而把森林苔原作为亚地带4)地带内部的进一步划分地带内存在着南北差异,可以进一步细分理论上有两种划分方法,基本地带通常可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如泰加林地带包含三个亚地带过渡地带通常只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地带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亚地带与次亚地带划分的困难:虽然地带内还可逐级划分出低级地带性区划单位,但由于地带性变化的渐进性、地带性单位划分多以气候指标和土壤、植被类型差异为依据,而这些成分的研究目前远不够深入,气候和水文特征的界线又不够鲜明,等等,这些都给地带性单位的进一步划分带来困难。

      亚地带、次亚地带等低级地带性单位的定义,划分标志等理论问题,至今缺乏深入研究划分指标:地带更替是由自然带内整体特征的重大质变造成的亚地带更替则只需少数组成成分出现地带性质变,而其他组成成分发生量变即可实现次亚地带则是各组成成分和整个亚地带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目前关于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具体划分方案很少见表3.2是地带进一步划分的可能图式图式表明,地带的进一步划分主要以局部土壤标志或植被标志作依据,而另一些地带则以土类差异为主要根据划分亚地带,并以土壤亚类差异为主要根据划分次亚地带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非地带性分异的两大因素:海陆分异,距海远近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根据区域的非地带性属性来划分的海陆分异是全球尺度的非地带性分异陆地各部分因距海洋远近不同和因海拔不同而发生的景观分异则是人们最易感知的非地带性分异距海远近: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蒸发水汽,而海洋湿润气流很难深入宽广大陆的腹地气候干湿度变化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整体自然特征自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相应于各大地构造单元的山系、高原、平原及其组合关系的差异也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景观特征随之发生变化地表自然界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非地带性区域单位。

      可以通过区划划分出这些区域并得到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目前通用的等级系统是:大区一地区一亚地区一州1.大区大区是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大区特征:1)范围:在大地构造方面,大区通常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地槽褶皱带2)气候特征:每个大区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都占有特殊位置各个不同的大区上空具有不同的气压状况,大区还存在着引起气团移动和变性的特定条件因此,各大区之间在气候大陆度、湿润条件及纬度气候的性质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差异3)大区内分异特点:每个大区的地带数量、排列顺序和轮廓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甚至同一地带中位于不同大区的各个地带段,也具有自己的“个体”特征例如,北美洲可分为极地岛屿大区、东部大区、科迪勒拉山地大区、中美洲大区等四个大区中国三大区划分:中国自然区划把我国划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和青藏高寒大区东部季风大区特征:具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地带谱由从南向北连续更替的各个森林地带构成西北干旱大区:气候干旱,具有荒漠-草原地带谱大区范围内包括平原区域和山地区域某些山地区域常占有边界的位置,因而很难划归某一大区。

      一般可根据其大地构造特征有条件地划为某一大区的“地区”(更低一级的单位)2.地区地区是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中比大区低一级的单位,它“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