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汗理论的思考.doc
9页1《内经》汗理论的思考【摘要】 汗法是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理论来源于《内经》 ,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以祛邪外出的治病方法,是中医辨证治疗学的重要内容汗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可用于治疗风寒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实热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等而见有表证者,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及针刺治疗 【关键词】 汗;理论;内经;应用《内经 》中载汗有 200 余处,十分详尽地论述了生理性汗出、病理性汗出以及汗法的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内经》全面性论述了汗法的适应证及其病因病机,从而为汗法的应用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阴阳别论》 )是对人体汗产生机理的高度概括;“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脏者,故可汗已……” 历代医家继承和发展 《内经》思想使得汗法以治病的诊疗思路广泛用于临床1 《内经 》论生理性汗出《内经》认为津液是汗产生的物质基础,有“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之说 《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2出于谷,谷生于精” ;“汗者,精气也” 此处“精”即为津液,可见汗是津液代谢的产物津液是汗之源,津液与血液的组成关系密切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此(指中焦脾胃)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以为血” , 《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 ,都明确地指出了津液和血液均为脾胃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化生,同样为“血汗同源”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衍生出了“夺血者无(通毋)汗,夺汗者无(通毋)血” (《灵枢· 营卫生会篇》 )的告诫。
津液的代谢受营卫之气运行的调控,汗出以阳气为动力,卫营二气协调运行是汗出的基本条件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篇》 ) 所谓“司开合” ,指卫气有主管汗孔启闭,调节汗液排出的功能汗源于津液,津液布达肌表赖于卫气才能完成卫气运行旺盛,营气随之而行,卫行脉外,营行脉内,阴阳表里相从,腠理开阖正常,汗液正常排出生理性汗出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体温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调节、水液代谢、滋养皮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2 《内经 》论病理性汗出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邪气乘虚而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病邪气侵袭人体,往往引起腠理开阖失司,出现“腠理闭塞,玄府不通”的无汗或“内开腠理,毛蒸、里泄、卫气走之……见3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命曰漏泄”的病理性汗出病理性汗出包括外感六淫中的风邪、暑热之邪、湿邪等侵袭人体而致的汗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而致的汗出如“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素问·经脉别论》 )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素问·脏气法时论》 ) ;“勇而劳甚,损伤精气,故肾虚汗出” (《素问·水热穴论》 ) ;“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素问·本病论》 ) 。
所以说,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3 《内经 》汗理论治疗学思想释要“汗而发之”是汗理论治疗学的基本思想,一般是指通过辛散的作用祛除在表之邪;其外延之意包括调畅经络,沟通表里,引邪外出,调和营卫气血,平衡阴阳以纠正机体病理状态,实现阴平阳秘3.1 邪之所在,汗而发散之“汗而发之”是《内经》汗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外邪客于肌表,可用各种治疗手段以疏解肌表、宣通肺气、调和营卫、开泄腠理,使病邪从肌表而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4之”即解表之谓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虽病邪之性各异,但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令其从肌表而出如主治风寒感冒之麻黄汤与主治风热感冒之银翘散,前者以麻黄、桂枝之辛温以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后者以薄荷、淡豆豉之辛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并酌加荆芥穗,其性温主散,以增强辛散之功,此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意可见汗法有发散、通透、升浮之性,善治偏上、偏外、在表之邪 [1] ,具体运用可根据病情选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是用汤液熏洗,浸渍取汗之法;《素问·热论》中“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所言为用针刺发汗泄热之法,这都是发汗解表法之灵活运用。
“汗而发之”的理解不单局限于表证治疗,机体有拒邪外出的本能,初起之邪,即使非表之邪,借助汗法有 “在外散邪,在内疏达气血、导邪外出”之用,对一些非表证用汗法也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如后世医家依据“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的认识,对麻疹、疮疡、水肿等见有表证者用辛散透邪、因势利导法使邪气外达常选用清宣透发、清肺达表之竹叶柳蒡汤治麻疹透发不畅,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之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用宣肺透邪、清热利湿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伤寒发黄、水肿咳喘诸证可见, “汗而发之”在一定程度上为顺正气拒邪外出之势以祛邪外出,给“邪气以出路 ”即“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 (《素问· 疟论篇 》 )之意,祛邪在肌表阶段,也起到了防邪内传的作用53.2 疏利经络,调汗以御邪针刺法发汗是《内经》治疗热病的主要手段常用 59 个穴位进行刺治,故称“五十九刺” 根据病情的差异,分泻热发汗(直接)和滋补发汗(间接)两种治法温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病之初非汗法不得解,而热病治疗又要兼护津液,二者不可偏废 [2] 温病初起,病位尚在肌腠之表,宜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而实热证,宜用针刺发汗泄热,如《内经》云:“热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阳明而汗出。
”(据《甲乙经》改) 《灵枢·热病》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汗出 ”热病本虚标实者,因汗源不足,难以出汗,用针刺法资其化源,然后再发汗祛邪,如“热于怀炭,外爱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饮食不让美恶 ”(《灵枢· 刺节真邪》 ) ,应先实其阴补其不足,后泻其热而汗出3.3 有汗勿再发汗,过汗当宜止汗发汗可散解体热,而过汗却伤及津液 《内经》认为使用汗法时要求辨别可汗指征,兼顾观察汗出程度汗出必耗伤机体阳气,若阳虚者再发汗,则阳气重伤,可出现“漏汗”不止,甚至发生阳脱险证故有“无(毋)刺漉漉之汗” (《灵枢·逆顺》 )的告诫同样6基于“血汗同源”理论提出的“夺血者无(毋)汗,夺汗者无(毋)血”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津血大伤,不宜发汗,即“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之意 《灵枢·五禁》把“大汗出”即汗出太过视为五夺之一,为热病之所大忌过汗宜当止汗,如何止汗?《灵枢·寒热病》说:“取阴而汗出者,止于阳;取阳而汗出者,止之于阴(此处阴阳皆指经脉) ”这些体现了《内经》关于过汗与止汗的辨证论治的思想,也为汗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止汗以扶正(止汗防脱)的治疗思想,得到了仲景和景岳等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发挥,如“救汗阴阳并重,救汗防脱当先” ,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敛阴止汗之当归六黄汤等。
救汗防脱思想,在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景岳将阴阳互根理论运用于临床,使汗理论的应用更有广延性4 《内经 》辨汗诊病的意义4.1 推知病情缓急某种程度上,汗出多少昭示疾病的轻重缓急在疾病的发展、转归过程中,汗出多少与机体正气盛衰密切相关肌表不和、营卫失调所致的自汗量少而微;阳气亏虚,气虚不摄,津液外泄,则出汗量多 《素问·经注节解》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 ,“多汗气寒者,气虚自汗也 ”危证汗出,其汗出如珠如油,量多质黏,状如雨淋,且伴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正气衰脱,7阴阳离绝之危候(《灵枢·经脉》 ) 由此可知,观汗出量的多少可测知病情的轻重缓急 [3] 4.2 判断病证顺逆《内经》认为,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如果病证由无汗到汗出,往往标志着邪正相争、正复邪却的过程,是病情好转的佳兆,即预后良好,为顺证如《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 ”若汗出与脉证不相应,或诸症不减,或他症又起,均表明邪气亢盛,正气衰脱,正不胜邪,病情恶化,病势重笃,或复染他疾,多属预后不良,为逆证如《素问·评热论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歧佰对曰:“病名为阴阳交,交者死,不治。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这种将汗出与发热、脉象、神志、饮食合参,视汗出进退及前后诸症的变化判断疾病发展的顺逆及预后,至今仍不失为全面辨证的典范5 近代汗理论的研究近代汗法的研究及运用,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关于汗法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邪8祛邪,其中包括排泄与中和毒素、抑制细菌与病毒以及加强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②扩张外周血管,以发散体温而起到退热作用③改善全身和局部循环,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和局部炎症的吸收,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作用的加强以增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排除体内滞留的水液 [4 ] 所用解表方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了汗法有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静、镇痛、祛痰、利尿、调整免疫力等多方面作用另外,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水肿、妇科带下、多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荨麻疹、湿疹等)的治疗中使用汗法也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内经》汗理论的精辟论述,为“汗而发之”治疗原则奠定了临床应用基础汗法的运用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有内服、外治以及针刺腧穴药物方面选辛甘发散、芳香苦泄、性温通达之品,以行“发之”之功。
后世遵汗出由内至外、疏达邪气之旨,对汗理论着眼于“汗而发之”的深度理解,领悟汗理论的基本思想,即在表导邪外出,防邪内入;在内顺正气御邪外出之势,因势利导,调和营卫气血,纠正阴阳失衡,实现阴平阳秘总之,汗理论在中医治则治法学中,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姜静娴. 谈汗法的祛邪特点与作用机理[J].中医药学报,2002,17 ( 2):76.9[2]张登本. 汗的生理与疾病的关系:学习《内经》的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2):18.[3]朱方石.《 内经 》辨汗探赜[J ]. 浙江中医杂志,1990,25 (10):462.[4]邱德文. 中医治法十论[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13.。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