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对话描写艺术.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1507993
  • 上传时间:2018-02-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对话描写艺术摘要: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她呈现的语言特色中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分析如何利用和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赋予了人物对话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Abstract:Throughreadingtheoriginalbook“PrideandPrejudice”offamouswomanwriterJaneAusten,Iattachimportancetotheconversationalartaccordingtothelinguisticcharacteristicspresented,andalsoanalyzehowtheauthormakeuseofandviolatethecooperativeprincipletopresenthercharactersandcreatecomicatmosphere.Keywords:theconversationalart;CooperativePrinciple;linguisticcharacteristics1.引言《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而不衰,并对后代作家产生影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语言魅力。

      在语言中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解开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2.会话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耐斯通过研究认为,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以及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耐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其具体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原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应适量,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有充分依据,说话具有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准则,而是违背,利用或放弃某一个准则听话者听到这些“不合作”的话语,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而是假定说话人是合作的,认为这与一定的态度、目的或冲突因素有关,从而构建一个语境结构,推导说话人的用意人们的交际行为实际是在遵守利用准则和违反准则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导致交际双方认识层面上的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差异和裂缝的形成便塑造出不同的典型性格,描写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为主题服务简.奥斯丁在人物对话中有意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力,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2.1.违背数量原则例 1:贝内特太太:“这些姑娘们,在我急切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上哪儿去了?”伊丽莎白:“您只要找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希望她提供的信息这种冲突常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但在伊丽莎白确实不知道妹妹们的确切地址的情况下,她违反数量准则是为了遵循质量准则,即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如果她胡乱说出妹妹在哪条街,那么她将违反质量准则,也不会产生会话含义,而正是由于数量准则的违反,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谈吐轻松的个性,同时也映衬了她妹妹的浅薄、轻浮和任性例 2:在第二章,贝内特先生拜访了宾利,因此贝内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就有了与宾利交往的机会但是贝内特先生并没有告诉她们,她们因而还蒙在鼓里对话的戏剧效果主要来自语用前提的缺失当贝内特先生当班纳特先生不断地提到宾利,谈到宾利会喜欢莉齐的帽子,以及他们可以把宾利介绍给其他人一类的话题时,谈话的对方由于缺乏言语交际双用的前提知识,对贝内特先生的话感到困惑不解,继而觉得荒诞不经,最后贝内特太太自己都感到厌烦了。

      贝内特先生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隐瞒了谈话应有的一部分信息,即他已经拜访过宾利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符合贝内特夫妇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也符合贝内特先生喜欢卖关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是奥斯丁不可或缺的叙事策略其实在拜访宾利这件事上,贝内特夫妇的意图并无冲突,虽然他不赞成太太的势利,但他自己也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制约如果不为女儿做好安排,他一旦去世,女儿们便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女儿提供机会因此,如果当贝内特先生在对话中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不仅作品的幽默与反讽意味荡然无存,他们夫妇间的对话也必是庸俗枯燥2.2.违背质量原则例 3:小说最开始,当身材魁梧、面貌清秀的达西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伊丽莎白时,上层阶级的傲慢心理使他并未觉察到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他认为她还算可以,但是还没有标致到让他动心社会地位与生活背景的巨大差距促使达西的‘傲慢’在伊丽莎白的心里播下了‘偏见’的种子伊丽莎白那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上层社会所瞧不起,周围的亲友又缺乏教养,时而在公众场合现丑,这使伊丽莎白羞愧莫如,而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因此在卢卡斯爵士家的舞会上,当达西一改初衷,主动要求伊丽莎白赏光跟他跳一场时,傲慢出奇的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她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尊严并竭力维护它,因而违背质量原则回答到“MrDarcyisalwayspoliteness.”这句话有力地回敬了达西,赢得了人格,显示了个性,表面上话语是对达西表示赞扬,实际上是对他行为傲慢的指责。

      例 4:当贝内特太太要求丈夫尽早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执意不肯见,斩钉截铁地说:“ItismorethanIengagefor,Iassureyou.”从第二章我们可以得知,贝内特先生其实已有了拜访宾利的打算,只是他有意违反质量淮则,对妻子不讲实话而已他无心与饶舌的妻子谈论这件事,按贝内特太太的说法,他的“不合作”则是故意气她以逗乐这种对质量准则的悖逆是反讽的话语基础,由此引发了当贝内特夫妇间的戏剧冲突,并在这冲突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丈夫深沉狡黠而妻子浮浅庸俗,丈夫寡言而幽默,妻子饶言而直露例 5:威克姆诱拐伊丽莎白的小妹莉迪亚私奔,经过达西一番周旋后,威克姆被迫与她结婚,挽救了莉迪亚的声誉,在全家欢庆时,贝内特先生谈到威克姆:“HeisasfineafellowaseverIsaw.Hesimpers,andsmirks,andmakeslovetouwall.Iamprodigiouslyproudofhim.IdefyevenSirWilliamLucashimself,toproduceamorevaluableson-in-law.”贝内特先生说威克姆是自己见过的最好青年并为他自豪,甚至比威廉姆-卢卡斯爵士的女婿还要好。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贝内特先生从未对科林斯有过好感,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他,现在把威克姆这无耻的人说得比科林斯还好,显然违背了质量准则,这当然是一句反语,含义为“威克姆是一个无耻之徒”在一家人以及左邻右舍庆贺新婚的庆气氛中,贝内特先生心存忧虑,只好用近似黑色幽默的自我嘲弄和习惯性的矛盾表述表达自己的尴尬无奈,一句话中亦贬亦褒,的讽刺之旨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体现出来了这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在人物刻画上的高深造诣2.3.违背关联原则例 6:当达西说他正在为伊丽莎白的一双漂亮眼睛而沉思时,宾利小姐则马上对伊丽莎白出身低微的弱点进行攻击,她回敬说:“You will haveacharmingmother-in-law,indeed,andofcourseshewillbeawaysatPemberleywithyou.”达西仅仅是说伊丽莎白的大眼睛,宾利小姐就称伊丽莎白的妈妈是达西的“mother-in-law”,这显然是违背关联原则的,她将毫无根据的联想强加在达西头上,看似荒唐,恰恰是在更深层次上是对达西的讽刺和警告,言外之意是如果达西爱上伊丽莎白,他将不得不接受伊丽莎白母亲这样一位庸俗无教养的丈母娘经常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事实上这正是达西的心病宾利小姐达西虽然好强嘴硬,却也不得不说服宾利先生起离开内瑟菲尔德,强迫自己斩断对伊丽莎白萌生的爱慕之情,尊贵的宾利小组若不是爱上了达西,怎么会如此敏感,并且一语道破天机呢?另外在小说第二章中,当贝内特先生兜圈子寻求最佳效果以向全家人披露他访问了宾利先生这一重大消息时,他太太的一番话可说是违反关联原则的最好例子在这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参加邻居的聚会见到宾利先生的可能性,贝内特太太训斥女儿的话与正在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看似破坏了关系准则,但对话照常进行,合作原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遵守,因为贝内特先生理解这里的隐含之意,所以他说,“莉迪亚为什么偏在你妈妈烦恼的时候咳呢?”可见他非常理解,这是太太生丈夫的气,怨他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拜访宾利先生,但又不好发泄,只好拿女儿做出气筒,继续拿她的神经痛唤起丈夫的同情2.4.违背方式原则人们不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通常使用的简洁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另有蹊跷例7:“Myreasonofmarryingare,First,thatIthinkitarightwayforeveryclergymanineasycircumstancestosettheexampleofmatrimonyinhisparish.Secondly,thatIamconvinceditwilladdverygreatlytomyhappiness;andthirdly–whichperhapsIoughttohavementionedearlier,thatitistheparticularadviceandrecommendationoftheverynobleladywhomIhavethehonourofcallingpatroness……”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是这样陈述自已想要结婚的 3 条伟大理由的,这番告白正是他个性的生动写照,一席布道似的求婚演说咬文嚼字,干巴迂腐,好像一篇机械呆板的例行公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科林斯这个人物的刻画,他是一个感情冷淡、思想呆滞浅薄的势利小人,貌似饱学,故作庄重有意让科林斯在对话中违反会话的方式准则,暴露他的愚蠢和奴性,使其成为笑料,让读者认同伊丽莎白对他的拒婚,认同小说的主题,即尽管地方上的中小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们以及她们的母亲把财产视为婚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伊丽莎白绝不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精神追求,表现了她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从反面调侃科林斯,正面烘托伊丽莎白,使读者为她的聪慧理智而叫好3.结束语《傲慢与偏见》以婚姻嫁娶和家庭风波为题材,描写自己熟稔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像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看似平凡而琐碎,小天地却可映出大世界,因此始终能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英国诗人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曾说,“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这位姑娘很有才能这种才能是我所遇到的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正是简.奥斯丁炉火纯青的语言描写功力,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耐人寻味4.参考文献:1.JaneAusten.PrideandPrejudice.BibliographyandChronologycDavidCampbrllPublishersLtd,19912.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1990.4.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5.刘霞敏.《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湘潭师院,19996.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19977.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