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中东战争MicrosoftWord文档.doc
18页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1957:出海口1956 年 10 月 29 日:比战争借口更重要的是出海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联合以色列为了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于 1956 年 10 月向埃及发动的苏伊土运河建成于 1869 年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欧洲到印度洋、太平洋各国的航距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相比,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法、德、西、葡、荷、比等)到印度洋的航距缩短了8000~10000 千米,对于黑海沿岸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则缩短 12000 千米1882 年大英帝国占领埃及,并在运河区驻军,掌握了对运河的绝对控制权1953 年 6 月 18 日,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成立了埃及共和国后,于 1954 年 10 月 19 日迫使英国同意在 1956 年 6 月 18日撤走军队1956 年 6 月 12 日英国国旗从苏伊士上空降落,英国对埃及长达 74 年的军事占领结束但是,苏伊士运河公司仍在英法资本的控制之下纳赛尔急于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他梦寐以求的是在尼罗河上建设阿斯旺大坝,但是埃及没有钱经过努力,1955 年 12 月,美国政府答应提供 5600 万美元贷款,1956 年 2 月,世界银行同意提供 2 亿美元贷款。
但是由于埃及没有听从美国的安排,加入美国组织的反对前苏联和中国的“条约组织”,半年以后,也就是 1956 年 7 月 1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布取消了承诺;原先表示愿意提供贷款的英国也放弃了承诺;世行也撕毁了协议美英的出尔反尔缴怒了埃及人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法两国斥责纳赛尔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决心进行军事干涉美国因为苏伊士运河是美国大石油公司开采的中东石油的主要运输通道,不能被民族主义所控制,因此主张进行国际干预美国提出一个苏伊士运河国际化管理方案,由有关国家组成董事会,实行共管美国建议英法从中东运往西欧的石油绕道好望角,美国可以为此补贴 5 亿美元,以便封锁苏伊士运河英国看穿了其中的阴谋,断然拒绝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提出六条原则:(1)运河应不加封锁地向一切船只开放;(2 )尊重埃及对运河的主权;(3)运河的管理要与任何国家的政治脱离;(4 )通行费由埃及和运河使用者之间协商确定;(5 )通行费的适当部分用于运河的改进;(6)今后的分歧将通过仲裁解决埃及接受了,但英、法却打响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第一枪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倡议下,22 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9 月 19 日,美、英、法召集 18 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 月 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 1955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 日,英法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1956 年 10 月 25 日,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摩勒、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秘密会谈,采取“步兵作战”军事行动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4 时,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占领埃及苏伊土运河以东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逼近运河。
10 月 31 日,英法飞机轰炸了塞得港和埃及多处军事中心11 月 5 日,英法军队攻占塞得港,控制苏伊士运河北端埃及军民奋起反抗,沉船 40 条堵塞了苏伊士运河,从此运河中断11 月 2 日,伊拉克炸毁了基尔库克油田经叙利亚输到地中海滨的输油管道,这条日输 50 万桶的油管封闭随后,沙特阿拉伯临时关闭跨越阿拉伯输油管线(日输 32 万桶),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用石油作武器来抗击侵略由于英、法的军事行动是背着美国干的,激怒了美国,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 11 月 20 日紧急会议要求外国军队撤出埃及 12 月 22日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于 1957 年 3 月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美国借此机会把英、法势力逐出了中东,成了这场中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沙龙出击以色列一切准备就绪后,虽然愿当“马前卒”先行向西奈半岛发起攻击,但也做了两手准备:先使用骁勇善战的沙龙上校指挥的 202 伞兵旅进攻埃军疏于防范的米特拉山口,投石问路, 以观英、法参战决心如英 ,法真心大干一场还罢,否则使用这样一支部队, 也便于快速抽身自保为达成突然性,以色列采取了欺骗措施开战在即, 以色列总理和驻美大使还在信誓旦旦声明,说以色列不会发动任何侵略战争。
沙龙 202 伞兵旅向约旦边境做虚张声势的调动,摆出一副要进攻约旦的架势, 但在10 月 29 日晨, 沙龙却突然掉头南进,迅速穿过内格尖沙漠 ,进逼埃及边境下午 4 时 20 分, 该旅艾坦中校营长(1981 年时任总参谋长)率领500 名士兵, 往法国空军 16 架“达科他”式运输机的运送下, 悄悄穿越以埃边界,于 4 时 59 分开始在苏伊士运河以东 65 千米的米特拉山口及其东侧地域空降,9 时, 又空投了 8 辆吉普车、6 门 106 毫米无后坐力炮,2 门 120 毫米迫击炮以及弹药、水和医疗用品等以军的空降地点为埃军孔蒂拉游击队的辖区当其得知以军空降后,一边迅速向上级报告,一边派兵乘 3 辆卡车进行试探性的进攻当其先头到达米特拉山口附近地域时,遭到以军空降部队的伏击,1 辆卡车披摧毁,损失了部分人员,余部撤回下午 8 时,埃东部军区司令阿密尔根据报告,立即命令第 2 步兵旅向米特拉山口机动迎战来犯之敌同时, 还命令第4 装甲师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 ,2 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其后第 2 侦察团向东南运动 ,以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 ,对米特拉山口之敌达成包围之势受领任务后,第 2 步兵旅第 5、6 步兵营,马不停蹄跨越苏伊士运河向米特拉山口杀来。
30 日上午 9 时,埃军第 5 步兵营不顾劳顿,立即向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冲击以军艾坦中校先以迫击炮拦阻,后又清求空军给予支援经过 1 小时的战斗 ,第 5 步兵营控制了米特拉山东口中午,以军空降部队在空军的支援下,企图夺回米特拉山东口, 但在第 5 步兵营的顽强阻击下,以军自始至终没有得逞这一日, 埃空军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击落以飞机 18 架,自己仪损失 3 架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为配合米特拉山口空降部队的行动, 集结在以埃边境附近地域的 202 空降旅主力(2 个空降营,2 个“纳哈尔”连、1 个坦克连共约 3000 人)在旅长沙龙的指挥下,分乘 46 辆卡车越境狂奔,气势汹汹地向米特拉山口杀来30 日凌晨 3 时,先头侦察分队到达萨马德以西 8 千米处时,遭到埃军第 2 边防团 2 个连的顽强阻击沙龙知道,速度关系到此次行动的成败, 必须趁埃军大部队赶来之前 ,解决这里的“小敌”于是,凌晨 6 时,在迫击炮火力掩护下,沙龙指挥部队发起猛烈攻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战斗,沙龙以亡 4 人、伤 6 人的代价,毙伤埃军 50 多人, 并迫使埃军撤离阵地 8 时,沙龙得到了空投补充后,便马不停蹄地继续向米特拉山口推进。
沿途遇到埃军一些零星的阻击,终于在 10 时 30 分和艾坦部队合兵一处沙龙与艾坦会师后,立即意识到他们正在陷入绝地当中前为米特拉山口所阻,后方又没有友军的支援, 北面埃及大批援军源源而来 ,南面是无路司.走的山区如不迅速占领米特拉山口有利地形后果不堪设想干是沙龙不顾总参谋部“尽量潜伏,保存实力”的命令, 决定主动出击他随即派出由 2 个连.1 个侦察连 .3 辆坦克、4 门 120 毫米迫击炮和陆空联络小组组成的侦察突击队,在第 2 营营长莫代海 ·古尔少校(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任总参谋长)率领下,企图绕过埃军第 5、6 步兵营掘壤据守的米特拉山口东端海坦谷地阵地(米特拉 Ll 旧全长 30 千米, 由东端的海坦谷地、西端的米特拉谷地和中间的碟状台地三部分地形组成海坦谷地全长 6 千米,宽 50 米. 两侧悬崖峭壁, 十分险峻), 准备一举攻占西端的米特拉谷地 31 日中午, 沙龙侦察突击队冒险闯进海坦谷地,在峡谷两旁守株侍兔的埃军:个营的伏兵一齐出击一时间,喊杀声,地雷的爆炸声、枪炮声响成一片,在空旷的峡谷里回荡埃军在南北两面高山的阵地上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打得以军人仰马翻以军先头坦克被击毁, 油料车和弹药车也被击中起火,人员伤亡很大。
后续纵队被堵塞在谷地内无法前进得知这一情况的沙龙面临着抉择:或是撤回部队, 或是拼死拿下埃军控制的阵地沙龙再一次显现出他好战的本性,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沙龙命令所有炮火实施压制射击,以 2 个连向海坦谷地埃军阵地发起强大攻击至下午 8 时许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血战 ,埃军再也顶不庄了,损失 100 多人, 被迫撤出阵地沙龙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亡 38 人、伤 120 人鏖战阿布奥格拉10 月 29 口午夜, 以军为策应 202 伞兵旅在南线的作战, 沃拉赫上校指挥的中路攻击集群第 38 特遣部队(下辖 3 个旅,即第 4 旅、第 10 旅和第 7 装甲旅,另外还加强有第 37 机械化旅)向阿布奥格拉发起了进攻阿布奥格拉东距埃以边境 30 千米, 西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防守这一地区的是埃军第 3 师 6 旅以及配属的炮兵团,反坦克连等他们在阿布奥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的据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防卫体系由于以色列还在“骑墙”观望英,法参战的决心, 所以以军只使用第 4旅向库赛马发起了进攻并规定第 7 装甲旅和第 37 机械化旅只能在10 月 316 之后投入交战。
进攻发起后, 第 4 旅一举突破了边境, 并于30 日上午 6 时占领库赛马,然后又乘胜追击,先头向纳赫勒、哈萨纳、阿布奥格拉方向逼近以军南部军区司令辛霍尼感到步兵进展缓慢,便违反规定,命令第 7 装甲旅提前投入战斗该旅于 30 日从库赛马加入战斗后,当前进到乌姆卡特夫南侧 600 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猛烈射击,损失坦克装甲输送车五六辆旅长本·阿里恼羞成怒, 连续向埃军阵地发起三次猛攻,但每次均被坚守的埃军击退本·阿里翻越达卡山口迂回攻击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第 7 装甲旅以阿丹少校指挥的 “谢尔曼”坦克营为先头. 顺利通过了埃军疏于防范的达卡山口,逼近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为了配合第 7装甲旅的行动,以军第 10 步兵旅也于 30 日下午出动,从东而进攻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第 4 旅从南面进攻乌姆卡特夫这样 ,阿布奥格拉埃军环形阵地遭到以军三面围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遣部队进行了增援由于阿布奥格拉守军主要是一些后方勤务单位,战斗力并不强,所以第 7 装甲旅仅用 1 个多小时就突破埃军防线,占领了该址该旅立即分兵一部向西推进,另一部阿丹营向东围攻鲁阿法水坝埃军据点埃军凭借 20 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井给以军造成严重伤亡。
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鲁阿法水坝埃军据点几易共手,战至当夜阿丹营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最终得以占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