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南北朝早期石窟考古.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5329133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魏晋南北朝早期石窟考古魏晋南北朝早期石窟考古 石窟寺是佛教的重要遗迹中国创建石窟寺大约始于 3 世纪,盛行于 5—8 世纪,最 晚的可到 18 世纪多数石窟从开凿使用到衰落废弃,往往延续几个历史时期,情况很复 杂,非本节所能详备本节辑录的石窟寺资料,只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开凿,内容介绍 也以这个时期为主,故简称为早期石窟或早期石窟寺早期石窟的开凿地点,是与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布的情况相一致的佛教东渐,首及 新疆,次及甘肃河西走廊,随后进入中原北方地区本世纪初以来,一些外国学者相继进 入新疆、甘肃,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有的还伴随着掠夺、破坏中国有组织的调查工 作始于三十年代1930—1933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新疆石窟,1935 年北平研究院调 查响堂山石窟,是较重要的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分布于各地的石窟都进行过 复查记录编号;重新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重要窟龛;发掘了一些重要石窟的窟前遗迹, 并采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地解决了一部分石窟和造像的分期断代问题根据佛教东渐的路线和自然地域所形成的洞窟分布,分为新疆地区、河西走廊、陇东 固原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新疆地区新疆地区 新疆南邻北印度,是我国石窟寺起源的重要地域。

      在天山南麓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 北沿一线上,石窟寺遗址十分丰富历史上佛教最盛的地区是古龟兹,即今库车、拜城一 带;其次是焉耆和古高昌(今吐鲁番附近) 在这条路线上,经调查的石窟寺有 16 处,即 喀什县东北山崖的佛窟,巴楚县脱库孜萨米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西 石窟,库车玛扎伯赫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赫孜尔哈朵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新和县托呼 拉克埃肯石窟,焉耆县锡克沁石窟、明屋佛寺,吐鲁番县雅尔湖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 胜金口石窟、吐峪沟石窟,等总计发现洞窟 600 多个大体说,以库车为中心的各窟群, 系就山崖开凿而成;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各窟群,多系依崖壁以土坯券筑成鹿新疆石窟寺, 历史上曾遭严重破坏,造像无存,只剩部分壁画调查过的 16 处遗址中,保存较好、时 代较早的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吐峪沟石窟它们是年代最早的 一批中国石窟,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遗迹的纽带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 7 公里木札提河北岸的悬崖间,东经 82°27′, 北纬 41°47′位置适在库车、拜城两县城之间现存洞窟分布在谷西、谷内、谷东、后 山四个区内1953 年原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调查时编列 236 个号,大体代表相同 数目的单个洞窟。

      克孜尔石窟内容丰富,类型齐备,其中洞窟形制较完整、壁画遗存较多 的约占三分之一,大多开凿于四至八世纪大体上可分为中心柱窟、大像窟、僧房窟和方 形鹿四种早期石窟大部分在谷西区,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壁画以立佛、 佛传和本生故事为中心内容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又是龟兹石窟 的典型代表库木吐喇石扈位于库车县西南约 30 公里处窟群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或断崖上, 分南北两区,相距约 3 公里北区洞窟较集中,编号 80 个,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好的不到 半数南区较分散,编号 32 个,保存较好的约 10 个据现存洞窟判断,其始凿年代和延 续年代均晚于克孜尔石窟早期洞窟约创建于五至七世纪,主要是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两种 洞窟形制、壁画题材与克孜尔石窟同期洞窟十分接近,具有显著的龟兹特色森木塞姆石窟在库车县东北约 40 公里库鲁克达格山口处洞扈分布在直径约 800 米 的河谷口内编号洞窟 52 个,窟体保存较好的 19 个,年代与克孜尔石窟相当早期窟大 多是僧房窟洞窟区中部有寺院遗址吐峪沟石窟在高昌故城东约 15 公里吐峪沟水东岸现存洞窟 41 个,大多崩坍,仅数 窟保存较好早期石窟大约开凿于五世纪,是吐鲁番地区较早的石窟。

      晚期石窟约开凿于回鹘高昌时期(九至十四世纪) 早期窟以东南区 4 号窟保存较好,是一座有前室的中心 柱窟中心柱正面塑立佛像穹窿顶,正中绘莲花;穹窿四角各绘一天王像正壁和左右 壁分上下两层上层墨线绘七排千佛,千佛中间各绘一铺一佛二菩萨;下层绘佛本生故事 画每幅有汉文墨书隶体榜题字迹与罗布泊发现的晋简和莫高窟发现的十六国卷子相同, 应是五凉立高昌郡时所开凿 河西走廊地带河西走廊地带 分布在河西走廊沿线上的早期石窟,大多以塑像壁画为主要特征从西向东,经调查 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 武威天梯山石窟除安西榆林窟被后代改建外,都还保存着五至六世纪的遗迹其中最著 名的是莫高窟和天梯山石窟莫高窟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敦煌县东南 22.5 公里的鸣沙山下据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复查整理的石窟内容总录,莫高窟共有 492 个洞窟,45000 平 方米的壁画和 2000 多尊塑像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朝代的持续营建,窟内陆续出现了各时期各宗派所崇尚的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依 据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内容涉及了佛藏中的经、律、论、史四大部分。

      可以说它是今天世 界上保存得较为完备的佛教美术馆和佛教图像宝库 经考古类型学的比较研究,确定属于十六国晚期创建的有 7 个窟(编号 267—272、275) , 属于元魏前期的有 8 个窟(编号 251、254、257、259、260、263、265、487) ,主要窟形 是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窟壁画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属于元魏后 期的有 10 个窟(编号 246—249、285、288、288、431、435、437) ,系元荣任瓜州刺史时 开凿特点是将内地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的佛教艺术移植西来其中 285 窟有西魏大统五年 题记属于北周的有 15 个窟(250、290、294、296— 299、301、428、430、438、439、440、442、461) 这时在壁画里首次出现宣讲孝悌观念 的须阇提品、喜事太子入海品等故事画北朝佛教重视禅行,敦煌早期石窟的内容也多与 僧人坐禅观佛的宗教活动有关 无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县南 40 公里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在位时北凉凿窟已不存 现存石窟 13 个,保存较好的有 8 个其中第 1 窟和第 4 窟是北朝式的塔庙窟从最下层 遗存下来的壁画风格看,应是北凉遗迹。

      根据这两窟的形制,参照酒泉、敦煌、吐鲁番所 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三座石窟资料,初步认为这是我国新疆以东 现存最早的佛教模式,可称为“凉州模式” 其内容是:(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 的是平面方形或长方形的塔庙窟;(2)主要佛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3)窟壁 主要画千佛;(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纲 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飞天形体较大陇东固原区包括甘肃东部的平凉地区、庆阳地区以及宁夏南部的固原县石窟风格与 河西走廊基本相同,以多塑像壁画为主要特征经调查的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以及分布在平凉、 庆阳境内的以南北石窟寺为首的陇东石窟群 20 多处须弥山、南北石窟寺始凿于六世纪; 炳灵寺、麦积山始凿于五世纪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西南约 40 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是我国著名石窟寺之 一窟群分布在上寺、下寺和上下两寺之间的洞沟等处现存窟龛 196 个,大小石雕造像 694 尊,泥塑 82 躯残存壁画约 912 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 27 米,最小的不足 20 厘米 炳灵寺石窟创建于十六国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

      第 1 窟和 169 窟系西秦时开凿169 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时代也最早初创时系利用天然洞穴, 仅在洞内四壁用篱笆涂泥作龛,然启塑像塑像多是释迦牟尼禅定、说法、苦修等像,也有无量寿佛、三佛和菩萨窟内北壁无量寿佛龛龛侧有西秦墨书题记,末尾书“建弘元年 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这是我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处题榜下方彩绘供养 人,皆侧身面佛,知题记为造龛发愿文北魏继续开凿,造像以石刻为主立佛“秀骨清 像” 、 “褒衣博带” ,面相清瘦,体躯修长第 126 窟附近发现有北魏延昌二年(513)曹子 元造窟题记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 45 公里的麦积山洞窟开凿于山体峭壁上高处 洞窟下距地面约 60—70 米,险峻异常因早年地震破坏,窟群被分隔成东崖和西崖两部 分现存窟龛 194 个,其中西崖 140 窟,时代较早;东崖 54 窟,时代稍晚保存历代泥 塑、石雕造像共 7800 多尊,壁画 9oo 多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泥塑造像数量较多的石窟之 一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古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始于十六国的后秦,年代大 约在公元 400~410 年之间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诸代的开凿。

      现存洞窟和 造像,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三代的遗存唐代以后,因麦积山窟体大面积崩毁,无法 续开新窟,故多在前代窟内重塑或改塑佛像须弥山石窟在宁夏固原县西北 55 公里处,东经 106°,北纬 36°3′石窟分布在南 北长 1800 米、东西宽 700 米的东南向崖面上创建于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现存 132 窟风化破坏严重目前可辨认的北魏窟有 4 个窟(编号 14、24、32、33) ,形制为 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页只开一龛龛年成铺造像均为一佛三胁侍每窟四壁开龛,有的一 壁三龛,多为三佛题材北周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致,亦作中心柱窟,内部构造均 仿木构佛帐雕凿,与麦积山同期洞窟近似现存的北周洞窟,主要的有 45、46、48、51、67 等 5 个窟陇东石窟陇山以东的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有大小石窟 20 多处,主要分布在泾河两 岸及陇山和子午岭之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庆阳西南的北石窟寺和泾川县东北的南石窟寺 两窟相距 45 公里,南北对应,主窟窟形和造像布局完全相同据现存《南石窟寺之碑》 记载,南石窟寺为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川刺史奚康生创建北石窟寺碑已不存,推测亦 奚氏创建两窟均开凿在红砂岩上(或称黄砂岩) 。

      北窟规模较大,自北魏创建后,历西魏、 北周、隋、唐、宋各代不断开凿,现存窟龛 295 个,造像 2000 余躯,其中北魏窟龛 16 个,西魏 22 个,北周 20 个,其他为隋唐宋所扩建南窟较小,共 5 个窟龛,除 1 号窟 为北魏永平三年开凿外,余皆唐代开凿北魏开凿的南窟、北窟,都是大型的七佛窟,窟 外置二力士,窟内四壁窟顶满布大型浮雕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原有题记,今已风化不存此外有王母宫石窟、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石空寺石窟、嵩显寺和祥佛寺石刻造 像、石拱寺石窟、云崖寺石窟、主林寺石窟、陈家洞石窟、保全寺石窟、张家沟门石窟、 连花寺石窟等陇东石窟,大多创建于北魏,风化剥蚀严重,有的已残缺过甚,殆成空窟 可以看出窟形造像的 10 多处,其中以张家沟门石窟和保全寺石窟中的北魏太和十五年和 二十年的窟龛为最早,但都是小龛陇东地区石窟开凿的盛期在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 即六世纪上半叶,主要石窟大都在这时完成其凿建规模和艺术技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有纪年的窟龛及石雕造像的有景明四年、永平二年和三年、延昌三年、神龟二年,以及水 平二年敕建的嵩显寺 中原北方地区中原北方地区以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最为著名。

      此外有安 阳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宝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义县万佛堂 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益都云门山石窟、驼山石窟等本区多大像窟、 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并多杂有摩崖龛像造像以雕刻为主有三世 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维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等窟龛形制和造像装饰,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过程,在全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