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基础5.ppt
158页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 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生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4、其他致病因素:各种外伤、虫兽伤等,第一节 外感病因,,六淫,一、概论 (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2、 六淫的形成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 (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阴雨等 (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入发为外感病 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病与多发病 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兼夹致病 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一)风 为春季的主气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 病症特点:“其性开泄”。
即皮毛腠理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处 病症特点: (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 (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震颤等3、风为百病之长 病症特点: (1) 致病广泛 (2) 易兼邪致病,,(二)寒 为冬季的主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2、寒性凝滞(主痛) 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得温则减3、寒性收引 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三)暑 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等症3、暑易夹湿 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四)湿 是长夏的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肿泄泻等症2、湿性重浊 病症特点:“重浊” “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 “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3、湿性粘滞 病症特点:“粘滞” (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见于腰以下部位五)燥,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之症2、燥易伤肺 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六)火(热),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面红目赤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火热证象2、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之症3、易生风动血 病症特点: (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症。
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各种出血之症4、易致肿疡 病症特点:多见“阳性肿疡”,包括疮、疖、痈、疡等,有红、肿、热、痛之象 5.易扰心神,疠气,一、 概念 1、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总称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等 2、 疫疠:由疠气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二、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险恶 2、 传染性强,病状相似 3、 一气一病,第二节 内伤病因,,七情,一、 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正常情志特点: 1、诱因明确 2、反应适度 3、稳定灵活 4、可自制性 5、情绪效能,,情志伤的形成: 1、不符合正常情志的特点 2、突然的情志刺激 3、强烈的情志刺激 4、持续不良的情志刺激,,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多发为情志病 4、情志波动影响病势及预后转归,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 (一)饥饱失常(食量失常) 1、过饥 (1)损伤胃气 (2)日久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组织失养 (3)正气亏虚,,2、过饱 (1)损伤脾胃→食积 (2)宿疾复发→食复,,(二)饮食不洁 (1)食腐败变质→损伤胃肠 (2)有毒或疫毒→中毒或死亡 (3)寄生虫污染→各种寄生虫病,,(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1)偏嗜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 (2)偏嗜辛温香燥→灼伤胃阴、胃肠积热 2、五味(种类)偏嗜→某味相应的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剩,劳逸过度,(一)过劳 1、劳力过度:即“形劳”。
(1) 过劳耗气:即“劳则气耗” (2) 劳损形体:即筋骨、关节、肌肉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即“心劳”或“神劳” 3、房劳过度:即“肾劳”,肾精亏损二)过逸:易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正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痰饮,1、 概念: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 分类: (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即咳吐之痰 (2)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闻之无声,通过一些特定的症状与体征而表现如:梅核气、瘰疬、眩晕、癫、狂、痫、痰核等瘰疬:是指发生在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梅核气:咽中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进食 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于皮下,以其肿硬如核,故名癫: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抑郁 狂: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 痫: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3、痰饮的形成 (1)肺失宣肃 (2)脾失建运 (3)肾失气化 (4)肝失疏泄 (5)三焦不利,,4、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活动失常。
3)易于蒙蔽心神:常见头晕目眩、神昏谵妄、癫、狂、痫等心神失常之症 (4)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瘀血,1、概念:血液运行不畅、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有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者2、瘀血的形成: (1)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2)气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3)寒邪所伤:损伤阳气,血脉收引,导致血行迟缓甚则瘀滞4)热邪所伤:致津液亏虚,血液粘滞而运行迟缓甚则瘀滞或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产生离经之血 (5)各种外伤:致脉络破损,产生离经之血3、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第七章 病机,,一、概念 1、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理,也称病变机理2、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交争过程3、疾病:在病因的作用下,人体有序的生命活动发生异常,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第一节 发病原理,,,一、发病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和病位 4、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三)正邪交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决定发病与否 (1) 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2、决定证候类型 (1) 正盛邪实,多形成实证 (2) 正虚邪衰,多形成虚证 (3)正虚邪盛,多形成虚实夹杂证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1) 发病的季节倾向 (2) 气候反常与发病 (3)气候变化对发病的影响,,2、地域因素 (1) 水土质与发病相关 (2)地域气候特点与发病相关,,3、生活与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卫生状况、大气状况、噪声等二)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特点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2)体质因素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1) 感受相同病因,证候类型不同(体质不同) 2)感受病因不同,证候类型相同或相似(体质相同)2、精神状态 (1)情志不畅与发病:触遇则发(强烈情志刺激)、或久积成疾(情志内伤持续时间长)2)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中的双向作用:即情志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活动失常可出现异常的情志变化,,(3)导致情志变异的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第二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即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相互交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虚 1)概念:正气不足,邪不亢盛,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3)成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损;外感病后期,各种慢性病证日久等2)实 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一系列病理性反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3)成因:外感病或疾病的初、中期;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积聚,,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兼见的病理状态 1)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2)实中夹虚:以邪气亢盛为主,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2)虚实转化: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转变的病理状态 1)由实转虚:由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实性病理变化转为正虚为主的虚性病理过程 2)因虚致实:以正气亏损为主要矛盾的虚性病理变化转变为实邪内结为主的病理过程3)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的虚实本质不一致的病理状态 1)真实假虚:即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2)真虚假实:即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此为大多数疾病向好、甚则痊愈 2、邪胜正衰:病势恶化、甚则危重、死亡 3、邪正相持:病势迁延4、邪去正虚:疾病恢复期 5、正虚邪恋: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二、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以阴阳偏盛偏衰为核心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偏盛:即阴阳中任何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1、阳偏盛 (1)概念:即阳胜,是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实热证(阳盛而阴未虚),表现为热、动、燥3)病变趋势:“阳盛则阴病”、“重阳必阴” (4)成因: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郁久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2、阴偏盛 (1)概念:即阴胜,是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实寒证(阴盛而阳未虚),表现为寒、静、湿3)病变趋势:“阴盛则阳病”、“重阴必阳” (4)成因: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