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寸虫》定义.docx
4页大班教案 |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寸虫》 授课老师: 大班科学嬉戏教案《一寸虫》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同争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究竟有多长……依据孩子们的爱好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根底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奇妙地将书中仆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究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好玩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洁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扫瞄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爱好 2.两两结伴探究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缘由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仔细的态度来参加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沟通、争论,探究正确的测量方法。
幼儿的开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没有同结论的小组在集风光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相互观看、推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觉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其次下的时候没有是从第一下完毕的那个地方开场的"……结合孩子们的发觉,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其次次量的起点在此根底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争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支配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稳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翻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转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转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究欲望,连续迈出探究的步伐 同样,在延长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觉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究正确的测量方法,发觉测量单位没有同样其结果也没有同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其次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争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预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同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舞幼儿探究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没有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事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舞幼儿探究测量的方法 师:今日,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事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伴侣一组,商议 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究测量方法,老师观看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展小结 三、师幼共同沟通、争论,探究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共享测量结果,发觉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伴侣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没有同样呢?〔幼儿共享时,老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没有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觉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同样的包装盒,谁情愿上来量一量?其他小伴侣请认真观看,他的方法和你的同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当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没有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其次下的时候遗忘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当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完毕的地方做个记号,其次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场,接下去也是这样〕 实用借鉴| Practical lessons 页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