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docx

2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4804950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67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深沉文人雅士歌秋,赞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你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句?……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听读全文)用一句话写出你听读的感受  1、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往往一抓标题,二抓首尾段从标题看本文写了什么?秋抒发了什么情感?怀念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本文写了什么?秋味;抒发了什么情感?挚爱。

      学习本文应该主要抓住两个字:景和情  2、整体感知二:  1)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  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a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京都的名胜最易注目,但却吵闹拥挤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  c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结合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气质的特点重点体会)  3、整体感知三:本文的基调是什么?不同的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基调?  清、静、悲凉(第一段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4、反复诵读品味:(要求选背秋花、秋蕊、秋雨任一选段)  写景赏析一:牵牛花的描写重点落在对“清”这个字的品味上)  ①作者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花色。

        ②为什么“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搭配这样的秋草最好?  ③写牵牛花前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所谓气清则神爽!  ④联想王安石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与本段有什么相似处?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写景赏析二:槐蕊  ①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借助槐蕊写这清秋的寂静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为什么?自由发言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②“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写景赏析三:秋雨  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从哪里感受到悲凉呢?  略。

        并未刻意去写,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②知人论世: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总结: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听读全文  5、赏析选材与结构: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作用是什么?(形散神不散)  (1)第2段和第13段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2)第12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议论,作用是什么??  6、拓展:你觉得人家文章为什么好?  参考:从写作上来看,充满个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从结构看,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教学目标: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内容: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  师: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你能举几例么?  秋是多彩多姿的!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听读课文  透过画面感悟作者笔下的秋景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下面请同学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师: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听秋声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  师: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