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山导游词.doc
6页09导游班——浙江省普陀山导游词【普陀山概况】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普济寺】普济寺又名“前寺”,位于浙江省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
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建此院供奉观音梁贞明年间(公元915—920年),扩大为寺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421年)实行海禁,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蜂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院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普济寺山门是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
坊内北侧,树一石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传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朝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亭系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可谓双绝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3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桥前有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 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鸟,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朝会稽人陶望龄的题词:“鹫岭慈云”法雨寺】护国镇海禅寺,法雨寺为浙江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称后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初名海潮庵,后改称海潮寺、护国镇海禅寺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
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历史背景——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建筑特色——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建大殿时,赐“天花法雨”额,因改名法雨寺现寺宇庞大,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和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进行不断修复、修缮工作文革”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楼阁,气势非凡现寺宇庞大,有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以九龙观音殿建筑最为辉煌,殿中“九龙盘拱”等建筑系康熙时由金陵(南京)明旧宫九老殿迁移于此,甚为珍贵,殿分7间,深5间,琉璃顶,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抢珠图案法雨禅寺游览次序:海会桥(日莲池)——山门(“天华法雨”题刻、九龙壁)——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九龙藻井)——御碑殿——方丈院。
慧济寺】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圆慧初创,名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建圆通殿、玉皇殿、斋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被拆去禅堂700余平方米,殿宇荒芜,佛像被毁,寺由部队进驻1979年10月,驻军腾退198O年开始,由本山佛协集资全面修复,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观音殿,1989年10月举行佛像开光典礼1991年观音殿镌刻历代名画观音圣像123帧,1992年建汉白玉莲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阁;10月,大修西厢楼1994年12月新建发电间等附属用房1995年IO月新建梅檀阁,拆建斋堂装修8间楼为新颖宾客楼1997年重建阅藏楼5间1998年,监院戒忍发起錾刻西院壁间释迦佛应化事迹浮雕32帧,雕琢山门口龙宫整个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幽静称绝,登高四望,远山近礁,环列奔趋寺宇依山势而建,殿阁楼堂,雕梁画栋,布局别致,周围古木异卉众多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于后门左侧发现“鹅耳枥”一株,定名“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
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的珍稀树种新姜子术1983年慧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条往法雨禅寺的山路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慧济寺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为寺光绪时又大加建,并经朝廷批准请得 藏经及仪仗,钦赐景蓝龙钵、御制玉印等从此,一切规制与普济、法雨鼎峙全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大雄宝殿盖彩色琉璃瓦,阳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壮观 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由阿难与迦叶侍之,大殿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千手观音木雕像寺内还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别为明万历年间铜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庆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海内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慧济寺位于海拔291.3米的佛顶山上,佛顶山又名“菩萨顶”,是普陀山最高处,因处佛顶山中间谷地,俗称佛顶山寺,为普陀山第三大寺寺院深藏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耸,走出山门不远,便可观幽奇诸峰,飘渺群岛,四周鸟语花香,令人恍若置身天国寺院主要殿堂布局在一条水平线上,显示了设计者利用地形设计的高超技巧和智慧入三摩地”四个大字题刻在入口处,赫然醒目系1982年庆华法师临董其昌字迹所书佛教信徒们出于对释迦牟尼佛的淙敬,把圣像供奉在全山最高的寺中的大雄宝殿内,两边侍立着弟子阿难和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10尊神像,为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明灯莲台,香火不灭1989年在慧济寺中精塑2.7米高观音菩萨像,又在四壁嵌雕观音菩萨石刻像123尊,汇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由当代雕刻大师杭州黄良起德行制作佛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是普陀山佛教艺术之精华之一不肯去观音院】浙江普陀山是天下最著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何以成为了观音道场呢?据历代山志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日本僧人慕名来中土学法慧锷是当时日本临济宗高僧佛教从中土传入日本后,日本僧人常慕名来中土学法他们久闻观音大名,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慧锷到中土来,一是来学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