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doc
28页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石器的采集和制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矿物的某些性质在经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灾害并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大自然中的地质现象和过程这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直观的,解释是猜测的、思辨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最初,古代人类利用岩矿的物理性质,如硬度、解理等制造石器中国的蓝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较大的石英质矿物和岩石制成旧石器晚期,出现于山顶洞文化时的钻孔石质饰物,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利用天然宝石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石等作饰品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山期的黑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中国古代用铁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战国时期,中国步入铁器时代 中国早期地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岩石和矿物知识山海经将矿物分为金、玉、石、土4类,并记述了各自的色泽、特征、产地约于战国成书的《禹贡》记述了多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管子地数》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论述了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 秦汉以来,人们开始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盐东汉班固(公元32~92)在《汉书地理志》提到上郡高奴县“有洧水,可”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石油的记载中国石油开发最早的是延长油田石油”一词首见于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天然气井在古代称为火井首见于《汉书》的鸿门火井位于现在陕西神木县。
张华的《博物志》以及西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都记载了有关四川天然气的资料 世界其他民族在早期也积累了丰富的岩矿知识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他描述了70多种矿物,将岩石分为石质和粘土两大类,论述了颜色、硬度、结构,可燃性、可溶性等物理性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中讨论了矿物成因他认为地球内部的干、热的烟气和湿冷的水气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各样的矿物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获得地质作用知识印度的吠陀经、希腊的奥非厄斯圣诗、中国的大禹治水传说都表明人类早就认识到流水具有重要的地质作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地震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3800多年前的地震是现知世界最早的地震记录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对火山地质作用的观察和描述,最初多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中海等地区古罗马的斯特拉波提出火山是地球内部爆发力施放的安全阀意大利的普林尼为研究火山而献身,为世人留下宝贵的文献 中国古代有关海陆变迁的描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其中载有“东海三为桑田”《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述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壳变动的现象。
古希腊人从远离海洋的高山发现海生贝壳等现象,提出了海陆变迁的观点色诺芬尼提出,化石是海生动物被大水挟加泥沙冲到陆地而形成亚里士多德认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是永恒的”,海陆变迁是“按一定规律在一定时期发生的”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古代学者一般持有整体地球观,并重视万物本原的探讨在中国有“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易》“五行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中的“金”是概括了金、银、铜、铁等金属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来的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自然界的根本元素是水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水、气、土、火四种元素是组成万物之本古希腊的原子论学派用原子的旋涡运动来解释地球的形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地球、天体、宇宙都呈球形亚里士多德则从对月食的观察,以及星辰高度向北增加的现象,给予球形大地观以经验证明古希腊人逐步形成了地球中心思想,尽管阿利斯塔克提出地球每年沿圆周轨道绕日一周的日心说,但由于欧多索克斯、亚里士多德和C.托勒密等人的影响,地心说成为千年之久的正统学说中国古代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3种对地球观有影响的假说浑天说在汉代得到很大发展东汉张衡制造了浑天仪,所著《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中世纪的地质学 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的禁锢,科学发展缓慢但在东方的中国和阿拉伯则有较大的进步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和比鲁尼认识到岩层中的化石是海陆变迁的证据,化石的形成要经历很长时间阿拉伯人对于侵蚀、搬运、堆积等地质作用也多有记述 这一时期,中国对于化石和地层的形成有许多科学的认识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蛇蜃”、“石笋”、“螺蚌壳”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即旧日之土”,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他认为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对地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在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除记述了鱼化石、石燕外,还提出化石是“岁久土凝”而成的论断他还用“寒热相激”岩爆石飞的道理,科学地解释了“石燕遇雨则飞”的风化剥落现象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使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是自然科学脱离神学走上独立的开端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要重新认识自然,重新研究地球,并给予地球历史以理性的解释。
这一切都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科学地质学的建立,必须冲破神学的束缚地球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结果法国的R.笛卡尔(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子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生成1749年,法国的G.-L.L.C.de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1779年布丰用冷却灼热铁球所需时间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个年龄的比圣经上所提的大10倍布丰还明确地将上帝创世的7日改为地球史上的7个“纪”,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发展历史其后,德国的I.康德和法国的P.S.H.de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生成的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将贝类化石和现代贝类进行比较,得出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的正确结论在其《笔记》一书的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复论述了是地壳运动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抬升到高处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弗拉卡斯托罗F.科隆纳区分了化石的保存类型,并将化石分为陆生、海生两大类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观点的学者中,不少人将化石与诺亚洪水联系起来英国的J.伍德沃德在《地球自然历史初探》(1695),提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物死亡,化石就是它们的遗体。
18世纪人们普遍接受伍德沃德的洪积说观点 对地球自然历史,特别是对地层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学者是丹麦的N.斯泰诺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他论述了地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原理:①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②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③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英国学者R.胡克提出用化石来记述自然史通过对龟、菊石等化石的研究,他论证了这种化石产地曾处于温暖气候条件下,从而推断英国曾位于赤道地带附近,提出地轴位置可能曾经发生过变动的科学假设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对地下资源的需求,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岩矿知识16世纪初,莱奥纳尔都斯的《石志》论述了矿物200多种德国的G.阿格里科拉于1556年发表《论金属》一书,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1546年,在讨论矿床成因理论中,他阐述了侧分泌成矿思想在矿物学方面,他以物理性质为根据,对矿物进行了分类,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当时已知的矿物阿格里科拉的矿物学和矿床学理论,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北宋唐慎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许多可作药物的矿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记载的矿物种类较前增加很多,并且更加系统、精确在《本草纲目》中叙及的矿物、岩石、化石有200多种,按水部、土部、金石部分类,又将金石部细分为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等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国大革命以启蒙运动为先导,把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在欧洲科学考察和旅行探险盛行地学研究从对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转变为以野外观察分析为主,地壳成为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具有近代意义的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瑞士学者J.A.德吕克于1793年提出的他认为,首要的是把地质学从博物学中分出来,地质学要把地球所呈现的现象与其原因结合起来研究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在中国首开先河的是16世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他详细考察了中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100多个岩溶洞穴,并对钟乳石、石笋等成因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欧洲的地学野外考察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这是地质研究方法的一大进步野外的研究使人们注意到广大地区地形与构造的关系,真正开始解释区域地质的历史。
这一时期,著名的地质旅行家有法国的J.-.盖塔尔和N.德马雷、英国的R.J.米切尔、瑞士的H.B.de索叙尔、德国的J.G.莱曼和P.S.帕拉斯等盖塔尔对火山地质、矿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绘制的法国岩矿图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矿产资源、岩石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