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闵行区建虹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9页上海市闵行区建虹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
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身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 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C. 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D. 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B. 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C. 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D. 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认为民心随势而变,但百姓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因而统治者要顺其自然B. 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C. 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D. 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参考答案:1. C 2. D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C项中“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错,文中第三段说老子主张“无为”,建议统治者对百姓要“少税少役”,少一些“指令的限制”,使百姓处在一种“不被打扰的状态”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D项中“对比关系”错,墨家的“顺民心”与儒家的民心思想在论述上是并列关系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统治者要顺其自然”错,歪曲原意,从原文第三段“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一句来看,老子主张对民意要恰当地引导,不干扰,不限制,否则会使百姓生起异心,而不是“顺其自然”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①自然在表面上似乎与人生相反,在本质上却正与人生相成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通常一般人总以为只要在社会上多酬酢,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就可以了解人生我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所谓“无人之境”,是很可以耐人寻味的境界,其含义之一,应是自然苏轼的名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指出要了解一物,便须超出那物世俗一般人成天在人群中忙来忙去,反而不能认识人生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这里讨论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主旨虽在教人回到自然,但也未尝不是归根于认识人生自然与人生间这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稍微了解辩证法原则的人,想来不难领悟②自然和物质不同,物质普遍系指科学上的概念,如像原子电子而言人类回到自然,当然不是回到原子电子物质有时是指物质文明,如像战争的武器、交通工具、工商业的货品,这也不是自然它们是自然的征服,不是自然的本身还有讲唯物史观的人,虽然注重物质,其实主要的是注重社会经济,这个意义的物质,和自然意义有所不同。
③所谓人类回到自然的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美化的、神圣的外界而言,这个意义的自然,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通的这是有灵魂的自然人生需要自然来作育,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自然是人生的“净化教育”自然是人生力量的源泉④人类对于自然感觉有这样伟大的意义,乃是近代精神的特征崇拜自然,回到自然,认自然是神圣,皆是代表近代精神的看法,对传统的精神,多少有些革命的意味因为中古时代的人受神学观念的支配,仰望天国,悬想来世,反对世界,蔑视自然,同时受礼教法律的束缚,颇有矫揉造作,违反人性,不近人情的趋势所以回到自然的运动,也就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拘束,促人性自然发展的运动,在人的精神上颇有解放革新的力量⑤接近自然,对于人类的身心,有许多的好处这一些好处可以包括在两个德文字(Enquickung和Starkung)里边前一个字包含有使人新鲜、活泼,加强活动,恢复健康等意思因此接近自然可以治疗文明社会里好些的病态如像自杀、疯狂、虚伪、狡诈,在常常接近自然的农夫、农妇、渔人、樵子,就不会多有后一个字包含有使人强健、壮旺,增加生命力量等意思这一种效果,也只有在接近自然中才能找寻得到。
就语言来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外交辞令、交际的工具,每每言不由衷,是在文明社会里,摆绅士架子的装饰品,根本是没有力量的语言另外一种语言,是发乎本心,出乎真情,基于机体的真实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虽出言未必雅驯,但坦白率真,特别有支配行为和感动他人的力量就一个民族来说,假如一个民族,还能够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元气、有精神、有生命力的民族反之,假如一个民族,已经丧失掉纯朴的天真,只有虚伪的形式,没有诚朴的素质,专门注意仪式礼节方面的繁文缛节,这种民族,表面上也许文明,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枯竭的民族6.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A.自然的力量 B.人类应回到怎样的自然 C.自然与人生 D.保持朴厚的天真7.根据文章,下列事例不能印证“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的一项是A.苏轼面对赤壁表达人生的见解B.梭罗在瓦尔登湖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C.《水浒传》中林冲雪夜走投无路上梁山D.王羲之置身兰亭抒发人生感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如果能真正接近自然,就能顺利地了解人生、认识人生。
B.物质系指科学概念,不能与自然混同,但两者之间又有交叉的关系C.崇拜自然,回到自然,是不同于传统精神的观念,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原则D.如果一个民族要有生命力,就要去除繁文缛节,保持朴厚的天真参考答案:6.C 7.C8.D.(A.原文说:“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此项正说有误B.“交叉关系”有误C.“自然辨证法”有误)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14分)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