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文化.docx
8页学号:本科学年论文系(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10级 姓 名 论文题目 山地文化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2013年12月13日目录摘要:……………………………………………………………………………………………………………………………………… ..11我国山地文化概况: 32山地的特征介绍: 42.1梯状系统性: 42.2垂向立体性: 42.3综合多样性: 43中国山地文化的形成与区域格局 43.1山地高原文化区 53.2山地丘陵文化区 54山地文化的特征 64.1山地与地域的一致性及山地文化的广泛性 64.2山地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与价值意义的均等性 64.3山地文化形成的地域独特性与多样性 64.4山地文化形成的稳定性、完整性与传承性 75山地文化研究的意义 7参考文献: 8山区文化 摘要:山地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正在日益淡化着它的本色的客观事实。
全球化的浪潮不仅推动了经济进步,也对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类似于山地文化这样的区域文化的消失所以,我们对山地文化必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山地文化;山区;地形1我国山地文化概况: 中国是一个地形复杂,民族杂糅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不同点和相似点,而山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必然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文化特点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一种特殊人的情感态度人法自然的思想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中国人的山地自然观从古至今都有它特有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在古人的意识里自然山体几乎从未被看作是一种需要人为改造的“异己”,自然与人之间一开始就建立起了和谐的关系,是人亲和的对象中国古代“人法自然”的意识早己初步显现,孔子、孟子就曾以山川之美喻人格之美,以山水特征比附人格特征《管于·乘马》中写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充分表明了城市在选址营造过程中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因势利导地将自然环境作为城市构成的要素,以创造“山—水—城”相互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中国山地形态对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对此有所了解,以便进一步研究对应的文化中国的地形可分为三大台阶:第一阶包括青藏高原;第二阶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第三阶包括三大平原其中,第一、二阶为“山地”,第三阶为“平原”一般将500m 海拔线作为一个划分标准,具体为:500m 以上为“高海拔”地区,指第一、二阶;500m 以下为‘低海拔地,指第三阶吴良镛先生在“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了“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的2/3,山地的人口约占全国的1/2,属于山地的城市、县镇有40 000 个之多⋯⋯”,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思考的由于城镇所在中国地理区位是以海拔的高、低为特征的,因此可将中国的城镇划分为“高海拔城镇”和“低海拔城镇”路孔古镇位于四川盆地,隶属重庆,为第二台阶,属于高海拔山地城镇,故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性及生态条件 山地随着其历史的演进,经历了各个时期的风风雨雨,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保存有最朴素的民俗风情文化、最纯真的自然生态观和独特的地域魅力2山地的特征介绍:2.1梯状系统性:我国所处地势,西高东低,面向太平洋,大致呈三阶梯状下降的地形特点,以多种山地形态为全国的生态系统奠定了良好的无机环境基础,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优越的水、热条件;主要河流向东南流入大海,易于沟通海陆交通,便于东西地区间的交流;河流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巨大的水能资源。
在全国互补的地域地貌形态的生态系统中,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和内蒙古、黄土、云贵三大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等四大盆地为主的第二级阶梯的山地高原生态系统,辽东、山东、东南三大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的山地、丘陵、平原生态系统,向东南自然延伸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2.2垂向立体性:由于山地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具有垂向的突出性,不仅构成了山地大家族成员的立体分布,还构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中山和低山的立体性,并与高平原、盆地、平原形成相对高差,有利于生物的自然立体分布和我国生业的立体发展2.3综合多样性:我国山地分布广,受地质构造控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形和森林、草原、海洋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中,“三道纬向山带”,实际上构成了我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对我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三条濒太平洋山岭”的位置,恰好与我国盛行的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加强了我国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的气候我国中部由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洼地和盆地组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与三大平原组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构成了“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其两侧是相应的隆起带,为我国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伴随而来,为我国山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基本条件3中国山地文化的形成与区域格局 山地自然地理的多样性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反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是对自然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适应和支撑,对山地多样性的保护因此,山地文化具有双重价值,既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遗产,又是先民留给后人的遗产中华先民依托东亚喜马拉雅山大陆建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传承至今有燕赵、三晋、三秦、齐鲁、中州、荆楚、吴越、巴蜀、安徽、江西、松辽、闽台、岭南、滇云、贵州、塞北、甘宁、西域、青藏等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19 个“文化区”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共同点均以山地为支撑,大致分为西部山地高原和东部山地丘陵两个文化大区,顺势发展,相互依存,共生共荣3.1山地高原文化区 在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山地高原上,山地大家族聚齐,分布有9 个“文化区”,主要从事山地高原农业和畜牧业伴随我国现代化发展步伐和国家战略的推进,山地高原文化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包括我国西部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青海省中部和西部,甘肃省和四川省的西部,云南省的西北部玉门关、阳关以的广大地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和亚欧大陆桥中间地带,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之一。
塞北地区,包括今北部边陲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有高山大河,高平原广阔,盆地宽浅,山地起翘,丘陵平缓,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增多,牧草长势良好,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今甘肃、宁夏两省区古为甘宁地区,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山地大家族的聚会之地,连接亚欧大陆的河西走廊,沟通西域要道的北方丝绸之路三晋地处山西省,得名于战国时在该地建立的韩、赵、魏三国,位于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黄土高原东部,五台山主峰海拔3 058 米,最低点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4 /5,由北向南展布多处盆地云贵高原孕育了滇云文化和贵州文化云南地处高原西部边陲,山岭间湖盆坝子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达49 处,成为主要农业区3.2山地丘陵文化区 在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边缘至第三级阶梯的山地丘陵地域,山地大家族散居,成为了前平原文化和前海洋文化的依托,涵盖三大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分布有10 个“文化区”我国面积最大的松辽平原即东北平原,地跨东北三省边陲,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长白山最高峰海拔2 691米,辽河三角洲海拔仅10 米左右。
世居松辽地方的各民族人民,依靠山地、丘陵和平原,创造了狩猎、游牧和农耕文化燕赵故地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西与河南北部及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山地大家族齐聚,东濒大海,南近大河,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四季分明燕赵各民族人民依托山地,在平原上拓展旱地农耕文化,并与游牧文化交往中保持半农半牧文化特色中州是今河南省的古称,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分为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五个部分北上黄河可通陇海,南下长江可通江海,进入平原可入世,退入大山可出世,成为我国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汇地和具有内聚力、亲和力的统一之地齐鲁故地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膏壤千里,西部连接冀豫皖苏,东部丘陵低山的山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中部为鲁山蒙山山地依托山地、平原、沿海的齐鲁文化是由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形成,现今,山东是我国的一个工农业和文化产业大省,对全国内地经济的贡献占1 /9特别是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由“四塞之崮”发展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北面临江为鄱阳湖平原的江西省,史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在古越文化的基础上融会华夏文化和周边吴、楚等文化发展形成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江西文化,以万寿宫为江西文化载体,文章节义,遍布全国各地城乡,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万里。
岭南是我国古代对南方五岭( 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 以南地区的概称,“百越”故地,含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和海南两省、香港和澳门两特别行政区地势北高南低,山海一体,南有数千千米海岸线,由雷州半岛、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直至曾母暗沙海域,面向东南亚,恰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运的枢纽位置,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通商主要口岸之一世居岭南的壮族等各民族人民依托山地和海洋,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岭南稻作文化和联系世界的海洋文化,同时不断吸取和融会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岭南地域文化特色4山地文化的特征4.1山地与地域的一致性及山地文化的广泛性 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构成了地域的基本框架,各主要“地域”无不打上“山地”的烙印,前平原文化和前海洋文化也都依托于山地,可以说,我国的地域文化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山地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山地文化;也可以说,我国的山地文化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山地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山水相依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又具有不同时空的地域文化特点,其内涵包括了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文化层面。
4.2山地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与价值意义的均等性 由于划分标准的多重性与域界的相对模糊性,在此之前曾有“十分法”“二十四分法”4 等研究成果出于山地特征的划分标准,在西部山地高原文化区中含有三晋文化,而我国常说的“西部地区”12省市区则不含山西省;在东部山地丘陵文化区中有岭南文化,则包括“西部地区”12 省市区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大山地文化区及其19 个文化区虽在地理学意义上与其地域不尽相等,但无论其地域大小或所处地理区位的优劣,其地域文化的价值意义都是均等的4.3山地文化形成的地域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