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杂2、杂文二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o****C
  • 文档编号:201192296
  • 上传时间:2021-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杂 2、杂 文 二 篇二、杂 文 二 篇鲁 迅文 学 和 出 汗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驳论的方法2、难点: 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背景简介: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

      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p 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人性论: 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所以本文题目实指文学的阶级性驳论中所用的主要论据就是“香汗”和“臭汗”的问题,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分析^p :第一部分: 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1自然段)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端出了梁实秋等人的谬论其谬论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其二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论据是英国莎士比亚等人作品流传的情况既然是梁实秋的论点和论据,为什么不用引号? 鲁迅用自己的话,把梁实秋文章的意思概括出来,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繁复,显得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一目了然。

      上海的教授”含有讽刺意味,因为既是“教授”竟又胡说八道这里既实指梁实秋,又是泛指,因为鼓吹“人性论”的不是梁实秋一个人, 他实际上代表了为国民党效劳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末尾用“云”表示了作者对这些谬论的轻蔑第二部分: 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2--7)根据文章批驳的不同角度,这一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批驳论据入手,驳斥“文学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的荒谬性2--3)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驳倒了论点便不成立了文章批驳梁实秋论据的自相矛盾之处第一句“糊涂”二字明确了鲁迅对这种论调彻底否定的态度,前面冠以程度副词“越”表明了憎恶感情,对这种谬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嘲讽第二句用退一步的说法,承认“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这一事实,“但竟没有”一转指出把它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否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阶级性,讽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按照常理,英国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既已消灭”,梁实秋现在又从哪里看见它们写的“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既然无从看见,怎么又能如此武断地断定呢?为了进一步地驳斥梁实秋的论据,文章按梁实秋的逻辑,从他论据中的“流传”一词生发开来,引申出“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的观点,拿来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反动观点比较。

      并辛辣地讽刺了梁实秋,驳斥了他的不能作为论据的论据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是个反问句,揭露了梁实秋在文学上鼓吹“人性论”的反动实质这一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讽刺的口吻,用委婉曲折的反问,揭露梁实秋之流作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的无耻行径第 二 课 时第二层,直接批驳“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的荒谬性4--7)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其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性不能永远不变文章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都能得出“人性不能永远不变”的结论那么,文学又何从去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因此第 5 页 共 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