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pdf
5页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卢龙中学尤骥一、调查目的:卢龙,历史悠久,古文化积淀深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古老的卢龙境内古代时曾隶属于孤竹国、肥子国、辽西郡、平洲、北平郡、永平路、和永平府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始名卢龙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在这里流传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卢龙儿女,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卢龙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二、调查方法: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初期,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卢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三、初步调查成果:在卢龙境内,现有国家、省、市、县各级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共13 处,【国家级的有】: 1、陀罗尼经幢;【省级的有】: 1、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2、白衣庵; 3、明代长城;【市级的有】: 1、夷齐读书处; 2、元代码头遗址; 3、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4、龙虎寺殷商遗址; 5、武山卡特溶洞;【县级的有】: 1、卢龙古城遗址; 2、重庆砖塔; 3、郎廷佐墓; 4、辽代古井;1、陀罗尼经幢: 位于卢龙县城南门里十字路口处,经幢始建于唐·仪凤年间,高 10.35米,占地面积 25平方米。
经幢为八棱多层式石质建筑,共七节,各节之间有华盖、幢檐、仰莲等石雕装饰构件,下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宝珠式幢刹,第一节的石柱上刻金大定11年(公元 1171年)《平州石幢记》,第二节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四节刻明·万历28 年(公元 1061 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上的各个立面雕刻有浮雕佛造像;其余部分皆浮雕佛教人物造像、经变故事,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早在 1956年,就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经幢高峻挺拔,造型别致,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华美,形象生动活泼,集佛教内容与建筑、雕刻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贵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2、明代长城: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卢龙境内,现有明代长城22.3 公里,东起燕河营镇的白家坊,西至刘家营乡的下庄有敌楼 86座,由东向西, 有重峪口、 桃林口、刘家口三个关口早在1956 年,就被批准为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现存的长城碑刻记载,卢龙境内的刘家口——桃林口一带的长城及敌台,多是修建于明·万历年间。
在卢龙境内的长城中,以刘家口关的关楼最为高大雄伟,关楼内的墙壁上嵌有明·万历六年的重建刘家口关碑记在卢龙境内的明长城中,石墙多于砖墙,毁坏的多于完好,多数是自然损坏在卢龙境内的长城周围,我们先后发现有石炮、铁炮、石弹丸、铁弹丸、雷石、铁蒺藜、各种箭头、陷马陶筒等多种长城的防御武器和长城碑刻若干,其中1989 年发现出土的陷马陶筒,在以往各时期的资料中都没有过记载,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因此,陷马陶筒的发现,可以说在长城兵器种类上填补了一项小小的空白为了使长城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在县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共聘用了长城保护员 13 名,建立了以乡镇领导为带头的长城沿线的长城保护组织,使长城的安全保护有了相对可靠的保障3、红山长城采石场:在卢龙北部的重峪口长城以南九公里的红山上,有“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一处,该采石场遗址东西长1000 米,南北宽 500 米在当年为修建卢龙一带的长城提供长城基石想当年,红山的表面有大量的裸露在外的巨大山石,极易开采加工,而不用到山体内部采挖;再就是红山的石质学名叫底部砾岩,颜色暗红,没有自然的纹理,很容易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现在遗址内的许多巨大岩石上,仍然保存有当年开山劈石的凿痕,遗址内的很多地方还遗留有长条状的长城基石毛料。
该遗址的发现与保护,对于长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986 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该遗址已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白衣庵:卢龙县桃林口村北旧有白衣庵正殿三间,据考证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六百余载,传因供奉白衣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此正殿为秦皇岛市仅存的明代单体建筑,1986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衣庵由于年久失修,几近坍毁考其旧宇,当知曾经香火旺盛,名贯四方为保护文物传承不泯,经省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秦皇岛市政府出资,秦皇岛市文物处筹资承办,于 2002 年 9 月将白衣庵正殿落架修补, 2003 年 11 月依原状重修竣工,庄重典雅,焕然一新5、夷齐读书处:位于石门镇高各庄村西山,原有清代寺庙一座,名为“云居寺”,这里背风向阳,古时林木茂密,水草丰盛,环境及其幽雅、静谧,因常有云雾出其间,故名云居寺,可以说是“殿开白昼风来扫, 门到黄昏云自封”传说,商周时期的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年少时曾经在这里读书学习,故又称夷齐读书处,伯夷、叔齐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士,被历代的君王、大臣和文人学士所敬仰,后人在该遗址的西山石壁上雕刻了“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以示纪念。
现在该遗址内,主要是“云居寺”的庙址遗存,尚存有古井一眼、石碾一具、石碑一块、西山石壁上雕刻“夷齐读书处”一处和一些寺庙的建筑遗迹,1986 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元代码头遗址:位于县城西门外,距城墙10 米该码头始建于元·大德5 年(公元1301 年),又称西堤,南北方向,长500 米早年的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后因水患侵城,于是便修建了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能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西堤以长方形巨石砌筑,巨石之间用生铁连接,非常坚固,是研究卢龙古城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的码头遗址已经是损坏十分严重,小西门以北的一段保存的较好1986 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位于卢龙县城县委、县政府院内,县政协、人大办公楼正东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1901 年)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的所有房屋,均为木架砖石结构,硬山尖顶、顶部铺波纹型镀锌薄铁瓦,铁瓦表面遍涂黑色防腐蚀材料,百余年来,完好如初;房屋内全部铺设纯木质地板,既显得高档又可增加保温性。
该四合院建筑群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皆有房屋,总计58 间,建筑面积 1040 平方米占地面积 2968 平方米现存的天主教小修道院,属于卢龙天主教堂的附属建筑物,是原天主教内部培养传教士神父的场所从外观造型样式上看, 具有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那就是房屋高、房顶尖、窗口高而窄、多直线条,竖直感强在少量的窗户上还依然保存有原来的带有彩花图案的窗玻璃整座建筑经过精心设计,造型紧凑、整洁美观,施工精确,质量上乘,可以称得上是近现代建筑中的精品,是比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品,有许多地方很值得当今建筑人认真参考、学习,是研究外域宗教建筑科学、艺术的珍贵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看,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他不仅是一件建筑精品,同时也是外强侵略中国的真实物证2004 年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龙虎寺殷商遗址:位于潘庄镇沈庄村南山,原有寺庙一座,名为“龙虎寺”,寺庙早废,遗址长 150 米,宽 100 米,文化层厚约 1.8 米,从该遗址处曾发现、采集有石斧、陶片、陶鬲足、贝壳、骨骼等商代时期遗物,对研究卢龙一带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6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武山卡特溶洞:位于卢龙县武山石矿的武山北坡,七十年代在武山石矿开山采石过程中被发现,原是一个溶岩洞,洞内曾经发现过兽骨化石、粪便化石、烧结土和灰烬,经河北省专业考古人员的考古调查,初步认为有可能在这里发现古人类的遗迹现在溶洞已经不复存在,只存留一大部分的洞内堆积的土石,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986 年 11 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卢龙古城遗址:据《水经注》记载: “卢龙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12 年(公元 207年),魏武征踏顿所筑城池”,始为土城,后经多次拓建在古代,卢龙一带的地理位置显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卢龙古城为永平府治,应兵事之需,由指挥费遇将原来的“月牙城”向东拓建新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长,内充夯土,外砌砖石,雄伟之势,数倍于前因地形地势的缘故,又经多次拓建,所以就形成了“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建筑格局东门曰迎旭;南门曰德胜;西门曰望京;北门曰拱辰;并有“东门金鸡叫”、“南门推车换伞”、“西门牛虎斗”、“北门铁棒槌”的美妙的传说卢龙古城自明·景泰年间至民国19 年,上下五百年间,历经修葺,始终保持完整坚壁,有“京东第一府”的美誉。
1985 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重庆砖塔: 位于刘田庄镇塔上村, 塔为砖砌,觚棱八面, 塔身已不完整, 现存五级,残高 6 米,塔身南向正中嵌石额一方,刻“重庆宝塔”四字,塔身的八面各有砖雕的门窗造型,和按后天八卦方位顺序排列的八卦符号,当时有到教渊源的塔式建筑,经鉴定为清代建筑1985 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郎廷佐墓: 位于原大刘庄乡土山村北1.5 公里处,墓主郎廷佐, 字一柱,祖籍广宁,其父熙载为明时诸生,后归降清廷,隶属汉军镶黄旗;史称郎廷佐“性行纯良,才能敏练”生前任江西巡抚,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之要职清·康熙16 年(公元 1677 年)葬于该处,因其生前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较大贡献,康熙特命礼部给予御祭的殊荣,以示褒奖当地称之为郎家坟墓区南北长165米,东西宽 100米,原墓冢高约 5 米,直径约 20 米,墓冢前有汉白玉雕制的墓碑四块和供桌供具俱全,墓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叙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职位及人格赞词;墓区内的石碑已经被推倒,有的已经被砸坏,散落在农田当中;墓区南端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汉白玉雕刻的望柱,通高7 米,东面的早年就已经到地,西面的依然耸立;如今,整个墓区内是一片农田。
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辽代古井: 在陈官屯乡陈官屯村的西北处,有古井一眼, 井口为方形, 用条石砌成,在井口的南侧一长条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 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井壁用杂石垒砌,八十年代还保持完好,后来当地居民不再使用该井之水了,该井便被废弃,由于井北面的水沟中雨水的冲刷,九十年代后期,该井北面的井壁已经倒塌,实是可惜该井对研究卢龙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5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收获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同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我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
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卢龙地区悠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