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52例.doc
4页1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 52 例【关键词】 药线点灸;原发性眶上神经痛;外治法眶上神经痛是指眶上神经分布范围内(前额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 大部分严重者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不能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 是眼科门诊的多发病和难治病2003 年 3 月-2007 年 12 月,笔者应用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 52 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选择眶上神经痛患者 104 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 2 组观察组 52 例,其中女性 22 例,男性 30例;年龄 14~65 岁;病程最短 3 d,最长 6 年;双眼 18 例,单眼 34例对照组 52 例,其中女性 32 例,男性 20 例;年龄 12~66 岁;病程最短 5 d,最长 7 年;双眼 22 例,单眼 30 例诊断标准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突然发作, 阵发性剧烈疼痛, 痛如电击样 ,可发生于一侧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 眶上切迹有明显触痛排除青光眼、鼻窦炎、虹膜睫状体炎、屈光不正、眼眶肿瘤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22 治疗方法观察组:药线点灸治疗所用的 2 号药线(直径 0.7 mm)由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提供,系用苎麻搓成并经药液泡制过的苎麻线。
取穴:攒竹、丝竹空、头维、阳白、太阳、鱼腰、曲差、翳风、合谷、二间施灸时持线对着火端,露出线头,露出部分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头火星最旺时迅速灸灼穴位, 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患者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2]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每日灸 1 次,10 d 为 1 个疗程,一般治疗 1~3 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 B1 片 20 mg,每日 3 次;复方芦丁片 2 片, 每日 3 次;布洛芬片 0.1 g,每日 3 次;尼莫地平片 20 mg,每日 3 次疗程与观察组相同3 临床疗效3.1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痊愈:疼痛等症状消失,眶上切迹压痛消失;好转: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无效:疼痛等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眶上切迹压3痛无改变3.2 结果(见表 1)表 1 2 组眶上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 组疗效比较,P<0.05(Ridit 分析)4 讨论眶上神经为额神经较大的终末支,伴眶上动脉由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离开眼眶,常在眶内分成内外支, 又彼此吻合,支配额上、上眼睑及结膜,所以 ,眶上神经痛局部不红肿 ,疼痛重点在眶上缘。
而眶上神经又是全身神经位置最表浅,可以在眶上切迹直接用手触到的唯一神经, 易受累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前额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痛或烧灼感, 也可在持续痛时伴阵发性加剧查体可见眶上神经出口处眶上切迹有压痛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一种医疗方法,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说明疾病产生是气血平衡失调的结果人体气血与经络息息相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外络枝节, 贯通上下左右, 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壮药液(主要由飞龙掌血、虎杖、冰片等组成)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灸局部穴位,刺激发挥经络传导作用,通过在人体龙路、火路的体表气聚部位(穴位) 施以调气治疗 ,达到调节和畅通人体脏腑气血功4能[2]中医认为“通则不痛”, 通过药线点灸攒竹、丝竹空、头维、阳白、太阳、鱼腰等穴,以局部刺激, 通过经络传导,调理气血归于平衡, 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 从而治愈疾病药线点灸治疗眶上神经痛立竿见影,是一种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66.[2] 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