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改进.ppt
18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改进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各项法律和规范的遵守,而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整、检查和制约所形成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形成的自律系统•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五个要素构成内部控制的作用•维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各项法律和规范的遵守•为提高审计效率创造条件下列迹象可能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注册会计师发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2)企业更正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3)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4)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资源的限制•不良管理者投机•控制系统残缺•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企业员工素质低•信息缺失及传递迟滞•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薄弱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在下列情况下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一)某项控制的设计、实施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二)缺少用以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的必要控制。
•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重要从而值得治理层关注的内部控制的一个缺陷或多个缺陷的组合•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内部控制重要缺陷的书面沟通文件中包括:•(一)对缺陷的描述以及对其潜在影响的解释; •(二)使治理层和管理层能够了解沟通背景的充分的信息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缺陷必然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会计信息失真 (2)成本费用失控 (3)违法违规增加 (4)管理效率降低 (5)企业效益低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以及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的责任,本准则并不对注册会计师在这方面的责任提出额外要求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人)人员的素的素质问题 由于企业员工素质低下,对内部制度认识不足,执行过程中粗心大意、判断失误,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 2)串通舞弊)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致内部控制失效 正常情况下,一项经济业务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共同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互相核对、相互牵制、防止差错和舞弊的作用而当相关人员串通舞弊时,这种互相牵制的作用就不复存在 ((3 3)上)上级领导滥用用职权使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难以以执行行 上级领导滥用职权,随意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致使企业管理者无所适从,正常的内部控制难以执行,这种情况是政企不分的具体体现 (4 4)非正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失效)非正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失效 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制定的,在非正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可能是无效的但是,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拓展内部控制的范围因此,非正常情况下的内部控制失效时不可避免的案例介绍与分析•UTUT斯达康国斯达康国际通信有限公司通信有限公司(简称UT斯达康)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门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2000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3年第三季度因上市以来连续15个季度实现并超过华尔街预期荣获“最具发展潜力奖”,被多家杂志评为“中国管理最佳的十大企业”之一、“全球IT企业100强”、“全球成长最快企业”之一,并赢得“亚洲最佳雇主”、“中国通信业十大外资企业”等多项荣誉;2004年3月入选《财富》11000强企业。
然而,2004年第三季度公司利润锐减500万美元,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亏损从此,营业收入一路下滑,财务状况日趋恶化,随之而来的是裁员、易帅、摘牌警告、行贿事件、投资者诉讼、战略转型受挫、核心团队瓦解……UT斯达康也从华尔街的明星公司坠落为资本市场的反面典型1、内部控制缺陷在飞速崛起中萌生•UT斯达康1997年的年营业额仅0.76亿美元当第一部PAS无线市话(俗称小灵通)在杭州余杭成功试用后,UT斯达康抓住电信改革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军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和机遇,大力发展小灵通业务,从此进入了“无竞争”的细分市场,其销售额也在7年之内增长过百倍•UT斯达康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在1998年年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1999年形成规模销售•2001年进军国际市场初见成效,销售总额达6.7亿美元,资产总额近亿美元•2003年一度在终端销售市场上占有70%以上的份额,销售总额高达19.8亿美元,增长率达100%•2004年达到巅峰,完成销售业绩27亿美元,资产总额达33.16亿美元随着业绩的爆发性增长,UT斯达康的员工数量也在急剧膨胀•从1997年的500人增长到1999年的11100人、2004年的81200人。
•UTUT斯达康的高斯达康的高层团队多多为技技术人人员出身,出身,““制度管理公司制度管理公司””的概念相的概念相对薄弱当UT斯达康近乎100%的年增长速度很快超出了现有内部控制的作用范围时,一系列内部控制缺陷就随之产生了•一方面,一方面,业务的的飞速增速增长使公司来不及建立新的政策和程序,使公司来不及建立新的政策和程序,导致聘致聘任的任的员工不具工不具备充分的充分的胜任能力据UT斯达康2004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该公司聘任的财务人员缺乏运用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会计知识,未受过充分的专业训练,这一控制缺陷导致公司在收入确认、成本计量、存货流动、应计费用、期权计算、职责分工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复核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业绩的快速增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一步导致管理致管理层对业绩的的过分追求,越分追求,越权问题频频发生如某地分支机构在未事先上报总部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了本不应签订的附属协议,而该客户是有义务免费为公司提供这一服务的又如,财务人员在未将交易合同中相关信息及时上报管理层的情况下,把与印度公司合同上的21200万美元收入和近100万美元相关毛利提前确认入账,导致2003~2005年间(11个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累计虚增41960万美元,净利润累计虚增11180万美元。
2、内部控制缺陷在战略转型中凸显•单一的小灵通业务在使UT斯达康保持了长达5年之久的高速增长之后,2004年开始下滑:小灵通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分别由2003年的70%和31.7%下降为2004年的53%和22.2%公司高层预见到,“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和客户单一”的经营战略已经不能给公司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迅速向多元化战略转型(包括业务领域多元化和区域市场多元化)从此,UT斯达康开始了一系列的多元化扩张•一方面,2003~2004年UT斯达康先后收购了韩国现代旗下的CDMA设备供应商Hyundai Syscomm公司、3COM的Comm Works子公司、加拿大CDMA无线网络设备制造商TELOS公司和美国Audiovox通信公司(ACC)的CDMA终端业务,以期快速进入业务和CDMA2000领域,尤其是3G和IPTV(网络电视)业务为配合战略转型,UT斯达康相继以21400万美元的价格将芯片设计部门出售给迈威尔科技信团,以51690万美元的价格把持有的SBCH公司10%的股份出售给日本软银,并将50亿元人民币现金以及银行提供的80亿元融资额度全部投入“陌生”的IPTV业务•另一方面,UT斯达康积极向全球扩张,先后在美国、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建立了10多个研发中心,在美洲、欧洲、日本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
截至2006年3月,UT斯达康的产品和服务已遍布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急速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使UT斯达康出现了“巨人症”—公司在治理、整合和控制能力等各个方面难以随市场的高速发展而跃升,内部控制面临巨大挑战•具体表具体表现在:在:•(1)2004年,由于公司未能按照美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对海外营业收入确认进行集中的检查、分析与控制,导致一笔190万美元的交易出现问题•(2)缺乏对所有重大关联方及其交易及时确认的有效控制,以至于没有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适当反映•(3)没有形成充分的、正式的和一贯的财务会计政策和程序,不能及时发现违反现有政策和程序的事件•(4)没有对各地分支机构及客户处的存货余额进行详细调查与核对,导致2005年合并报表中销售成本、相关存货及递延成本账户的报告错误•(5)缺乏对市场环境的充分认识以及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客观估计,大量处置投资和盲目下注恰恰反映了其战略控制的短板3、内部控制缺陷在财务呈报中曝光•随着小灵通业务的急剧萎缩与战略转型的受挫,UT斯达康的销售业绩与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雪上加霜的是,因屡屡延期提交财务报告而面临纳斯达克一个又一个的摘牌警告:2004年7月28日,因晚一天发布财务报告引起投资者恐慌,当天股价下跌29.31%;2005年4月5日,也因推迟发布财务报告面临被摘牌的可能,并从4月7日起,其股票交易代码从原来的四个字母“UTSI”增至五个字母“UTSIE”,以提醒投资者注意;2006年3月20日,UT斯达康再一次收到纳斯达克的摘牌警告;2007年3月13日、5月16日和8月13日,UT斯达康又连续三次接到摘牌警告。
•财务状况不佳与财务报告屡屡延期,充分暴露了UT斯达康的财务混乱与控制不力普华永道在为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UT斯达康在控制环境、所属单位监控、关联交易、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几点启示•1 1、重、重视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的环境适境适应性性 UT斯达康以近100%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四五年成为华尔街的宠儿,之后却沦为资本圈市场的反面典型,重要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没有随着公司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Kinney and McDaniel (1989)的研究表明,公司成长过快可能会超出其内部控制作用的范围,因此公司需要花时间来建立新的政策和程序,并需要配备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与之相匹配根据权变理论,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现有的内部控制带来困难,从而使以前各种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例外情况越来越多因此,公司要重视内部控制的环境适应性,根据成长速度、经营复杂程度等因素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2 2、重、重视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战略目略目标 UT斯达康曾一度被称为“擅长战略定位和战略调整”,为什么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恰恰又集中呈现在其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上呢?问题主要是在内部控制的战略短板上。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指出:战略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目标;内部控制在应用于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及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三个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公司的战略制定,并从总体层面上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因此,公司要重视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层面上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3 3、重、重视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的““人格化人格化””问题 与其他公司一样,UT斯达康也建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但为什么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格化”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格化”问题是指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各责任人的责权利关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格化”,才能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进而达到对“物”的有效控制总结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以急于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构建所以大多数企业选择聘请国内外的专家,为企业设计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然而内部控制并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无法消除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部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模板,而是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从而最终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 THANKS! 本文摘自——中铁四局财会信息网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PPT制作人员:0712010330贾怡琦 0712010331钱佳懿 0712010332于 霜 0712010333秦飘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