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word版)佛教世界观.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31664327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0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完整word版)佛教世界观佛教世界观  一、世界问题的意义 释迦世尊住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究竟的意义乃在于破除我、法二执.我执是主观的我,法执是客观的宇宙.换言之,佛法的内容无非是剖释人生-—我,宇宙——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真相的法则.我们生而为人,怎能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就不能不研究佛法至于学佛的目的,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在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之后,即不再为自己和环境所困惑烦恼,因而‘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我们自己得到解脱和自由  其实所谓佛法-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本来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则这‘法’是宇宙所本有,非释迦牟尼佛‘创造'或‘制定',佛常说:‘法尔如是',意思是他说的法,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但这法是释迦牟尼佛以他至高无上的智慧所发现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奥秘,因而解脱成了‘觉者’,佛不因此独善其身,更发愿把这奥秘向众生宣说,希望众生依他所说的教法学习修持,也洞了这种奥秘,也成为觉者,这就是世尊说法的本怀   说到宇宙人生的奥秘,就有许多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宇宙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时间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间上究竟有多大?宇宙间繁杂万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没有一个规律,或是一个主宰?再比如说,人生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千古以来,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索,但都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千古以来,能够把这些问题圆满解决的,只有佛教。

      这里在未谈及佛教的世界观以前,我们先看哲学上对宇宙人生作何解释  佛教所谓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准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因此,佛教的世界观,也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观  所谓宇宙观,是人类对于宇宙的构成与变迁,及人类在宇宙间所处地位的一种看法或见解历来东西方学者,对于此一问题,百说杂陈,理论甚多,唯心唯物,各有所见兹略述数家,以见一斑.  一、唯物论:唯物论者的宇宙观,肯定宇宙间最基本的东西,只是物质,除去物质,则无所谓世界进而言之,人亦为物质该派学者以为,人若去了心脏或大脑,即不能思想,因此认为思想必倚存于物质之身体,则无所疑故当人死之后,肉体死亡,精神亦随之消灭.故而不承认宇宙间有所谓精神的存在.该派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宇宙间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于物质的活动.所谓因果,条理,时间,空间等等,亦不外若干物理的特性,人们不能凭空造出一条物理学定律就此而言,可见自然之原理,不倚存于人,而系独立自存者  该派学者以为,人之有感觉,亦如物之有重量及延展性等感觉增到比较复杂的程度,即产生观念。

      观念复杂后始有反省,虽由此反省可见人有心灵,然此心灵,谓为物质所产生,亦未尝不可因此,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三、精神为物质之一  二、唯心论:唯心谕亦称观念论此派学者,以精神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来此种精神作用,在人以观念表现之;在物以力表现之人之有观念亦如物之有力人类之能了解宇宙,亦因持其最实在的观念精神既有如此的意义,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的发展的有物就有精神,此精神为物体得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具有条理性我们宇宙一切,亦因各有精神,各有条理,故能相持得以协调,毫无混乱  三、心物二元论:此派学者主张,宇宙根本上是有心物二重相异的性质心与物在宇宙内各有其不相涉的二特性,心与物根本不能合并或附属,其本身上即为实体所以这一派学者的问题,常由心物关系一变而为身心关系,他们将思想与物质视为各循不同过程;身体与物质只是结合,并未并合  四、多元论:此与一元论相反,认为宇宙构成要素,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因为宇宙万象的本体是多个,宇宙间才有许多不同的现象此不同的现象由于不同的根源,并非所有现象均由某一根源所演变  以上就宇宙本体的性质言,有唯物,唯心,二元,多元不等。

      至于宇宙本体的生成,亦有机械论,目的论,调和派,超越派诸种说法然以上学说,各有其缺点,我人不敢完全苟同宇宙本体的性质,若说是唯物,则生命的创造,精神的作用,能力的转变,用物质解释是不够的.若说唯心,但物的存在亦系事实,精神是不能创造物质的二元论者谓心物各有不相涉的特性,但精神不能离开肉体而独立活动多元论者认为宇宙要素是多非一,则对宇宙根本统一性相矛盾.至于解释宇宙生成演变的机械论,目的论,调和派,超越派,亦各有其长短,不能给予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  此外,尚有宗教家说的神创造世界,创造日月众星,造男女,造万物这种说法当作神话看则可,当作宇宙人生的真理看则不可那么,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佛法上到底如何解释呢?我们先看佛经上讲的‘五蕴世间’.     二、五蕴世间    一般所称的世界或宇宙,无非是指时间上和空问上一切生灭变异现象的总和而言.在佛法上说,这些生灭变异的现象,皆受因缘的支配,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但宇宙万有因缘生灭的根本,则由‘识’与‘名色’而来.也就是说,由‘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相互交涉对待而成世界.所以佛经里常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那么‘名色'是什么呢?名色就是‘五蕴’。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皆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来.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所以五蕴又称名色  何谓色蕴呢?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问,色蕴何相?答,变现象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以上这些话都颇难了解,若用现代语言来说,色,是约有体积而占有空间,且会变坏的东西,这与现代科学所称的物质相似然亦不完全相同,物质二字尚不能代表色蕴的全部意义  色蕴中所称四大种者,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亦是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色蕴是由这四种性构造出来形形色色的事物.这其中又分两种性质:一是有形可指的,叫做‘触对变坏'如自然界之山川草木,人之耳目口鼻,人工制造之桌椅器物等皆是.这些东西,手可触知其存在,眼可视见其形体,但因人力或其他因素,可使之变形或破坏的,这叫做触对变坏.一是有象可寻的,叫做‘方所示现',如方圆长短,红黄黑白,甜酸苦辣等,及其他许多抽象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将各种印象所加的名称,就叫方所示现   其次说受,想,行三蕴.  受蕴,为领纳义,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宇宙间有情识的众生的情绪作用。

      如领纳而适合自己身心的,即引起乐受,不合的即引起苦受,此约相当于心理学上所指的感情  想蕴:是取象义,即认识境界时,摄取境象而现为心象,而构成概念,此约相当于心理学上所称的意象.   行蕴:行是造作的意思,即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与决断,而发出行动语言的行为,这相当于心理学上所称的意志.  最后说到识蕴,识是分别的意思,如眼之分别认识红蓝白黑,耳之分别认识好恶声音,鼻之分别香臭,舌之分别苦辣,身之分别冷暖等是,这约相当于心理学上所称的认识  以上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和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j-的根本在佛法上宇宙和人生,统名之曰世间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称为有情世间,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称为器世间.  五蕴又称名色,色蕴与他四蕴对峙,其类系如下:  色———————物  受┐  想┤   ├———非色--——名——-—心  行┤  识┘  五蕴既为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则‘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当然也在五蕴之中识蕴就是‘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其他四蕴则为‘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其类系如下:   识————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受想行三蕴,原属精神的活动,何以也列入‘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中呢?这在大乘阿毗达磨杂论中有一段解释说: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色)、受用我事(受)、言说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体事(识)。

      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以为眼耳鼻舌是我的,色声香昧是我接触的,我感觉故‘受’是我所有,我记忆故‘想’是我所有,我行为故‘行’是我所有这四种物理及心理现象都是由‘我’观察他认识他,所以都是‘我所’而能观察能认识的‘我'是什么呢?只是心理活动统一状态的‘识'所以我们说识是主观的我,色受想行是客观的对象由主观的我与客观的对象相互交涉对待而成世界,就是佛经中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识与名色—主观与客观条件,并不是两件东西,识是名色中的识,名色是识中的名色.主观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离主观则客观不能存在,离客观则主观不能存在所以佛经上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识与名色关系,在杂阿含经中有一段说明:  ‘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此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识与名色——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何以构成宇宙万有?我们且看下节的‘万法因缘生.'    三、万法因缘生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曾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

      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名叫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着一天,舍利弗途遇世尊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中颇为敬羡,便问马胜比丘说: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么教法呢?’  马胜比丘说:‘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稚,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连一同皈依世尊  何以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二语,就舍己所学而皈依世尊呢?实因为这两句话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闻之下,立即开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从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约相当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阿含经中对因缘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这种依存关系有同时的异时的两种,异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是主而彼是从前者是指纵的时间,后者是指横的空间.因此,所谓宇宙,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