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硏究论文-新颖的赵树理文学.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0290474
  • 上传时间:2021-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2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硏究论文-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首先,我想还是先倾听年轻一代对赵树理的代表作《李家庄的变迁》意见吧《李家庄的变迁》这本书所涉及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这在过去的小说中是不可能见到的它构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的显著特色如 果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下去,就会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问题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典型化了的主人公居多唐?吉诃徳、哈姆雷特、 麦克白斯、拉思科里尼柯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于连?索瑞尔……, 他们的确具有凡人所不及的伟大,而且那伟大又来自于异常强烈的个性事件的 发展是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的,根据主人公的性格,展开戏剧冲突也就是说, 自始至终是围绕着一个性格问题描写正因如此,他们才是孤立的,而且以他们 孤独的牺牲,作为悲剧的中心而结束在这里,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个人英雄一般认为,个人英雄支配着他们周围的一切可是,实际上他们是被周围的 一切所支配的,个人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负责,个人的一切都受周围的影响,这 种影响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这样,作品的描写只停留在个人身上,使背景和个 人永远继续对立下去,无法统一起来 与此相反,在《李家庄的变迁》中 出现的小常和铁锁,不是仅仅具有“非凡”或“卓越”这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首先,关于小常,从全篇来看,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的当然,这样说也许太过 分了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冷元为鼓舞士气说俏皮话的时候,作者描写道:“小常听了暗暗敬佩这个人的说话本领 这一部分的确是进入了心理描写的领域但是,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 使读者了解冷元这一人物的性格而叙述了小常的想法,毋宁说是作者信笔所至 吧! 小常最初的出场是在铁锁搬到太原满州坟的时候也就是说,小常不是自己主动上场的,而是在铁锁搬家的同时出现的他的存在,随着铁锁的活动 而活生生地映入了读者的眼帘这样一种消极性,使作品在描写小常时,常常赋 予他一种特点他的出现,成为铁锁和李家庄人们自觉成长的转机因此,在其 它的场面中,完全没有描写他的活动和个人生活这样一种对小常的侧面描写,消极性、转机性,使他从一开始就在很多场合 下作为具有背景因素的人物而出场这种背景性的倾向,愈来愈浓,在李家庄成 立“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后,就完全背景化了他的“死”,只是通 过人们的对话告诉读者的 另一方面,作者细致地刻划了铁锁这个形象对他个人的描写,就占了作品的近一半篇幅小常是以他人为媒介被间接地描写 的;相反,铁锁却常常是被直接刻划的。

      作为一个贫农,他饱经风霜,作者的意 图,集中地表现在描写铁锁作为一个农民,经过与小常的交往,逐渐觉悟的过程 对于小常则始终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与此相反,作者常常以独白的手法告诉读 者铁锁在想些什么,使人感到生龙活虎般的铁锁就在眼前牺盟会”成立前夕的铁锁,无论是作为个人或作为组织者来看,作者对他 的描写都达到了最高潮换言之,即这个时期的铁锁是处于作为典型来完成的前 夕从训练所解散的那天,他与小常相遇,深感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在正午的旷 野上高兴地仰天大叫着跑回村里到与妻子二妞的久别重逢;直至“牺盟会”成立时的朝气蓬勃的活跃景象等等,都体现了这点然而这种对铁锁的生动精彩的描写,在“牺盟会”成立的同时便停止了以后的铁锁便迅速转向背景 化对他只是侧面描写了和小常一样,即使在人们成长、发展的转折时期,也 从未积极地描写过他的主动性淇后,主动性就表现在对青年和妇女的描写上了 这样,就使读者对小常、铁锁完全不同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是才华横 溢、能说善辩的冷元和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白狗这一类型的人物铁锁在作品 中最后一次出现时,作者写道:“白狗已经把铁锁挤到一边,自己站在正台上” 讲起话来这一侧面的描写是具有象征性的。

      对于小常和铁锁的背景化,应该怎样解释呢?前面谈到的个人英雄的情况,那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作为典型性格来描 写,使人物始终与背景相对立然而,小常和铁锁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是因为他 们实现了那个吋代的理想也就是说,使他们成为英雄,并非是因为他们具有个 性,而是因为他们是作为一般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出现的在这一点 上,他们具有与叙事诗的主人公阿伽留斯、奥德赛相通的东西 在他们 看来,事件虽然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在发展,但是,作为其直接原因以及 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却勻他或他们并无利害关系,而是关系到集体的命 运他们通过抛弃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并在那世 界中得到了自由的自己没有得到自己安身的环境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他们可以 在无限广阔的空间游弋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之中 上述情况,是只有作为集团(民族、国民)的典型而完成时, 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小常和铁锁在完成典型的同吋,就溶入背景中去了不 言而喻,这时的所谓文学作品的背景就是社会(集体)了以上是将某大学生的读书报告在字句上略加修改后,原封不动地转载的如 果要提出这个作者的名字 也许会给本人带来麻烦 但是不交代名字也是失礼的。

      我想作者既能写出这种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即使披露她的名字,也不至于使她为 难的作者就是九州大学国语专业的本科生冈本庸子今年年初,我到九州大学逗留了一周,讲授现代中国文学在讲授中,也提 到了《李家庄的变迁》,但是,我没有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以上读书 报告的意见完全是冈本氏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读了那篇报告后,我感到比自己 整理的意见处理得更冇水平我认为她抓住了赵树理文学的核心问题为了展开 讨论,更确切些说,想专门根扌居她的意见来进行讨论,所以,在本文开始吋,我 就引用了她的论点 其次,冈本氏在报告的结尾处附加了以下的感想为 了了解冈本氏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想,不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因为这篇文章本 身也包含了重要的问题,因此想一并引用我在读《李家庄的变迁》的时候,不禁对小常、铁锁这些人物产生了羨慕之 情他们生活在一种悠然自得、自我解放的境界之中我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 能达到这个境地我是多么f曾恨自己的小市民习性啊!因为过于习惯“自我修身 养性”,其结果对于我说来,很难恢复与别人感情上的联系个人的事件同社会 的事件,对于我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其实,是当时的日本社会,使这两 者不得不对立起来。

      可是《李家庄的变迁》中,由于个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社 会使个人得以存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矛盾这部作品略微使我们了解到 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小常和铁锁是在完成典型的同时,与整体溶合在一起的人物如果对他们进行分析,并以图解的方式加以说明的话,会 使读者较易理解尽管如此,对于他们的真正认识,现在我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 度呢?在进行图解以后,我所把握的、展现在我眼前的他们,仍然和过去一样栩 栩如生、充满活力从这里,我认识到了《李家庄的变迁》这一文学作品的真实 价値之所在与此同时,对于赵树理的这种从新的立场出发,来把握人类和社会 的准确性,我不禁赞叹不已这部作品表现了一切人们的意志,它作为新叙事诗 而问世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同时,对于力图恢复与人们的 合作的我来说,也给予了极大的勇气我完全同意冈本氏的意见,包括对《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论因此,以下所 述,与其说是我的意见,不如说只是我对冈本氏意见所作的补充说明最近,现代中国文学一般说来是受欢迎了我想读者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是青 年吧但我认为,大槪并不是所谓的文学青年现在所谓文学青年,很多是投机 分子 他们不能成为创造未来文学的力量基于求生的欲望而读文学作品的读者, 在当今是不能成为文学青年的。

      否则,进行探究求索的真正读者好象就产生在他 们之中了关于这一点,我曾多次指出过我有确瀏的证据,当然是自己所经历的范围内的事情我所接触的学生们,由于不满现状,总是想追求某种带根本性的东西因此,他们想接近中国文学固然,也有学生从开始就想专攻中国文学但是,与其那样说不如说是因为他 们在学习西欧文学、日本文学时感到不满足,于是就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 中国文学这个方向这样的学生数量居多他们索质好,而且很热情这种学生 的数目正在与日俱增他们中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冈本氏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出于关心政治而想接近中国文学的学生也一定不少但是他们不和我接近, 所以我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我的观察也许有些片面,但这也是不得已的 总之,就我所观察的范围来说,他们是在寻求与中国文学的相同之点他们感到 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也感到有了解决问题的线索然而,要找出其共同之点,也 未必容易,勉强地说,这一共同点是:整体中个人的自由问题青年的主要要求,如果离开直接的生存问题来说的话,就是自我完成吧这 是难以抑制的生的欲望,作为其本身来讲,是应该被尊重的然而,当今的多数 青年,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已深感走西欧的道路是不可能到达自我完成的境界 的。

      他们没有考虑到这里孕育着个体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总的说来,过去 的文学遗产,已经不能象当时的白桦运动曾经吸引过我们那一代人那样地吸引住 现在的青年人了如果不用某种方法来调和与整体的关系的话,就很难完成自我 这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由此,一方面产生了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倾向 的确,安于这种现状的人不少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满这种现状的人,而几在 不断增加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是西欧个性解放过程中的产物,所以,在以表面 是现代化还未成熟的个体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日本社会里,想要诚实地生存下去, 诚实地思考的人,是不能长期停留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的,这是不言而喻 的因此,他们想到别的地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发现问题中国文学只是因常常与政治问题相结合,因此,这也许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耍求 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一政治原因才学习中国文学,有这种想法的人,眼光是短浅 的尽管是由于那种外部条件的推动,但是,如果中国文学不具有解答青年内心 要求的东西,它必然会以流行一时而告终我认为,阅读中国文学的意义,应从 更深刻、更长远的角度加以理解如果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而学习中国文学的话,那么,从浩翰的人民文学 中选出任何一部作品来读也就可以了,任何作品都有可以作为教材。

      但是,若要 满足内心的要求的话,对象就很有限了我认为赵树理恐怕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在这里,赵树理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的性质既不同于其他的所谓人民作家, 更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遗产 这里所说的赵树理的不同性质,包括了个性的 问题和自我完成的问题这一点把他与其他人民作家区别开来了我想,特别提 出赵树理的这种特殊性,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吧因为把赵树理与其他人民作 家等量齐观的人不少但是,我反对那种意见我认为,把现代文学的完成和人 民文学机械地对立起来,承认二者的绝对隔阂;同把人民文学与现代文学机械地 结合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单纯的延长,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现代文学 和人民文学之间有一种媒介关系更明确地说,一种是茅盾的文学,i种是赵树 理文学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 是冇这种可能性遨也就是赵树理的新颖性 假若只是单纯的割裂或结合的关系, 那么,那样的文学恐怕是不能满足日本青年内存的要求吧!关于这一点,看看前 面引用过的冈本氏的论文就很清楚了 我认为,风本氏的意见并不是她个 人的意见,而是代表了今天日本青年的意见,特别是学生中多数人的想法由于 冈本氏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无意中成了他们的代言 人。

      我很敬佩她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冈本氏也许只读了译文吧实际上,《李家庄的变迁》的译文与原文很不相同作者竭尽全力才译出了梗槪,完全没有考虑 文章的意境、格调、表现的抑扬我认为就赵树理的文学来说,他的文体是构成 作品特色的很大的因索,即使仅就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