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高校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_2.docx
6页国外高校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在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组织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早期研究发现,组织文化通过组织内研究任务的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不同政策和实践、组织结构和管理、研究资源的分配等方式影响教师的科研产出;而且教师的工作量、薪酬及工资、职称和终身制的评审政策、团队领导的研究水平等也都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有较大影响[25,40]Teodorescu在对10个国家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横向比较研究中,强调了机构环境的作用,认为机构领导可以通过对机构环境的改变提高教师的科研产出,其研究中的机构特征因素包括机构提供研究支持的质量、差旅基金的可获得性、机构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所在学校的国际化取向等[19]Al-ghamdi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机构因素划分为院系因素和高校因素,并从教师工作量、领导支持、学校的研究期望、奖励和资源等方面对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院系和高校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的机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工作量、奖励感知以及对资源充分性和可用性的感知,而领导支持和高校的研究期望则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不显著[16]。
Bland等提出教师科研产出模型,认为教师的科研产出与机构特征因素和领导特征因素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机构特征因素包括机构招聘和人才选择标准、明确的协作目标、对研究的重视、机构文化、机构规模/经验/专长、积极的团队环境、研究指导、与同行的联系、资源的支持、时间的保障、信息交流网络、奖励制度、工作升迁制度、教师参与式管理制度、分权组织共15个因素;领导因素包括领导的学术精神、研究导向、领导能力、领导风格等[4]Gregorutti以认知动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对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型私立大学教师的科研产出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即教师所在机构的类型,包括机构所在位置、机构目标、机构所拥有的资金、设备和图书馆的大小等)、环境反映(用以测度教师对机构所提供的行政支持、奖励政策、研究帮助等的感知)、社会突发事件(一些可以影响教师的社会突发事故或危机,如疾病、财政危机或婚姻危机、孩子的出生等)[17]Hedjazi对伊朗农业学院教师的研究发现:“明确的研究目标、咨询系统、资源设施、团体管理部门、研究定位、技能和经验、研究机会、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网络等因素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直接影响,而组织文化、奖励系统、组织结构等对教师科研产出的直接影响作用则不太显著。
[3]在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组织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国外较多的是通过对博士研究生所在科研培养环境与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兴趣关系的研究,间接对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组织环境因素进行研究Gelso将科研培养环境(RTE,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界定为“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广义上包括该研究生培养项目所处的院系和大学环境)所有反映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因素”[41],同时提出了一个影响博士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行为的科研培养环境模型,并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Phillips和Russell的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与其研究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与科研产出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科研培养环境和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29]Kahn等发现已有研究虽然从理论上阐述了科研培养环境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但还未有足够的实证数据证明科研培养环境对科研产出有直接正向影响;Kahn认为,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科研产出:一是有效的科研培养环境能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二是科研培养环境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科研产出。
其实证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在科研培养环境对学术活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2]Vaccaro的研究也发现,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培养环境的感知与其科研活动量显著正向相关,且对科研培养环境感知越好,越能提高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兴趣,进而提高其科研产出[43]四、述评对高校研究人员科研行为动因的研究由来已久,探究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改变进而提高其科研产出是学者、院系、高校乃至国家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对国外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人口特征因素此类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毕业院校6个因素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的不同,实证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6个因素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部分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位等因素与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无显著相关二)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个体因素此类研究从提取个人影响因素角度的不同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直接从现有模型出发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类是从人类行为的内外部动机出发对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三类是从社会认知论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角度出发对个体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前两类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不常见但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已有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研究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科研产出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结果预期的作用未得出一致结论,研究样本的不同以及量表测量题项的差异导致结论各异部分研究表明结果预期对科研产出有间接的预测作用,部分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三)影响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组织环境因素国外学者对组织环境因素的研究涉及科研环境的各个方面,研究结论也较为广泛总体来说,对高校教师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环境中的科研氛围、资源支持、领导支持、管理支持、薪酬奖励等方面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博士研究生所在的科研培养环境,如研究氛围、资源支持、导师指导等,还有部分研究关注外在的就业压力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的预测作用在理论上得到国外学者的支持,然而实证研究仅表明博士研究生所处的科研培养环境对其科研兴趣、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其科研产出的直接正向影响作用还未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1]谷志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性特征和机构因素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1(1):129-136.[2]COLLINS B A.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993, 9(3): 159-168.[3]HEDJAZI Y, BEHRAVAN J.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faculty members in Iran[J]. Higher education, 2011, 62(5): 635-647.[4]BLAND C J, CENTER B A, FINSTAD D A, et al. A theoretical, practical, predictive model of faculty and department research productivity[J]. Academic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05, 80(3): 225-237.[5]COSTAS R, LEEUWEN T V, BORDONS M. A bibliometric classificatory approach for the study and assessment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effects of age on productivity and impac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8): 1564-1581.[6]GOODWIN T H, SAUER R D. Life cycle productivity in academic research: Evidence from cumulatative publications histories of academic economists[J]. 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 1995, 61(3): 728-743.[7]FALAGAS M E, IERODIAKONOU V, Alexiou V. At what age do biomedical scientists do their best work?[J]. Faseb journal: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8, 22(12): 4067-4070.[8]PERRY R, CLIFTON R. MENEC V, et al. Faculty in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in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ly hired faculty[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0, 41(2): 165-194.[9]COLLINS B A.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993, 9(3): 159-168.[10]SMEBY J, TRY S. Departmental contexts and faculty research activity in Norway[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46(6): 593-619.[11]LONG J, FOX M. Scientific careers: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J]. Sociology, 1995, 21(21): 45-71.[12]JOHNSRUD L K, JARIAIS D, CHRISTINE D. Barriers to tenure for women and minorities[J].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994, 17(4): 335-353.[13]VASIL L. Social process skills and career achieve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cademic[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6, 67(1): 103-114.[14]SAX L, H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