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段特征及知识结构.docx
16页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一一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先秦”指我国境内自有人类活动开始至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习惯上划分为:(1)原始社会; (2)夏、商、西周;(3)春秋战国三个阶段阶段特征原始社会是我国历史的开篇这一时期“天下为公”,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石器时代”到新 石器时代,“文明”因素开始出现,采集狞猎为主的野蛮蒙昧时代开始向农业文明过渡,人类社会逐 渐岀现权力的萌芽,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体制开 始形成,尤其是西周形成了较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但尚未实现中央集权这一时期我国处于“青铜 时代”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土地国有(“王有”);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基本确立, 并形成了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 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政治上,随着原有宗法统治秩序的瓦解,各诸侯国先后进行 称霸争雄及社会变革,逐渐创建一系列新的制度(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经济上,开始进入“铁 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上, 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 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知识结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东周)政治(1)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2)西 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宗法制及分封制的瓦解(2)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的萌芽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井田制、青 铜时代、周朝“工商食官”制度(1)铁器、牛耕的岀现,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的 确立,战国时期的水利(2)私营工商业兴起,“重 农抑商”思想的形成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 化,学在官府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诗 经、楚辞;战国时发明“司南”◊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一一秦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秦汉时期起于秦统一中国,止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秦朝、西汉、王 莽新朝及东汉四个朝代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或奠基)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大一统”的时期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大体定型,官僚制度取 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幕础。
经济上:秦汉形成了统一的经济体制;汉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 展,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 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知识结构秦朝两汉政治(1)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秦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郡国并行制,内(中)外朝、刺史、察举制经济统一度量衡、车轨、货币、修驰道、 修灵渠等(1)手工业:盐铁官营、水排、冶铁用煤、东汉青 瓷(2)商业:丝绸之路、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 国性商业中心形成(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书同文(小篆为官方书法、民间流行隶 书)、严禁私学、焚书坑儒、推崇法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及地方学校, 造纸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QZO〜907年)这一时期近七百年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和隋唐(581〜907年)两 个时期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中央集权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的选官制度为九 品中正制,士族制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两晋时期北民大规模南迁使南方得到迅速开发,南 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在士族势力发展的基础上,汉代以来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上:北方民族大融合及佛、道盛行,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各种流派思想并存, 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 荣奠定基础隋唐时期是古代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外;制度先进完善,颇有建树(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超过 了前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 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知识结构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士族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江南的开发,田庄经济,均田制,民间 “草市”的出现(1)农业:均田制、租庸调制、曲辕犁、筒 车(2)手工业:陶瓷业(唐=彩、“南青北白”)(3)商业:长安及洛阳的繁荣、“坊市制”、 海陆丝绸之路的发达思想文化王羲之及《兰亭序》唐诗、书画艺术、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 开始应用于军事◊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1368年)阶段特征政治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成为影响整体政局演进的重大因素,我国从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 对峙并立,最终走向元朝的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 局面;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思想文化上: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知识结构政治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元朝行省制经济(1)经济垂心南移(2)手工业:制瓷业(宋代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元代青花瓷)、棉纺织业(3) 商业贸易:城市突破“坊市制度”,草市、夜市更加繁荣,出现“交子”,商业政策与环境 相对宽松,海外贸易发达思想文 化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的发展与传播;朱熹的理学思想;宋词、元曲;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明清◊(1368〜1840年)阶段特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典型体现在君主专权(废丞相及设立内阁、设军机处);中 央与地方、边窿关系空前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我国今天窿域的基础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 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 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思想文化上: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并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 彩;另一方面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艺术主流,很 多作品具冇反专制、反传统色彩;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对外交往上:从政府间的主动交往到逐步闭关锁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 知识结构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 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经济(1)农业:外來作物大量引种,棉花广泛种植(2)手 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棉纺织业发达,瓷 器(彩瓷),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新兴大批城镇, 商帮形成,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海禁”与“闭关 锁国”政策(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征(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小 说,京剧的产生,书画艺术的新趋势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迄于1949年10月1 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中国近 代史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1)以政权演变为主线: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184()〜1912年)和民国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2)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大致可分为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中国近代化的启动(I860〜1895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5〜1927年)、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年)四个阶段3)按革命时期划分:又可分为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前期: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后期:1919〜1949年); 前8()年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增加了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本书采 用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进行概述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列强侵华史;(2)中国军民反侵略 反封建斗争:(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4)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5)近代社会政治思想 史;(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中国近代后期的历史,目前中学教材主要侧重于政治史,实际上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总之,中国近代11()年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历时20多年,发生的主要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阶段特征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人 们的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此时的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 化历程并未真正开始政治上:一方面,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开始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开始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主权的斗争, 并掀起大规模的反清革命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一方面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另一方面社会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同时,社会习俗开始呈现新的时代特征思想观念上:思想文化体现了社会转型中的特征传统愚昧思想开始受到冲击,一些先进的中国 人开始倡导学习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被动地向近代文化转变知识结构政治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经济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企业,中国开始被动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思想文化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1860—1895年)这一时期也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内容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丰义的 兴起与发展等。
阶段特征政治上:面对内外危机,清政府被迫进行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清朝与列强的关系 经历了由暂时“和好”到再“对抗”的变化,中法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