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进斗金的商贸古村.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日进斗金的商贸古村 日进斗金的商贸古村——荫城 在上党地区,一提到荫城,人们立刻会脱口而出一句“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民谣,这八个字恢复了历史,写真了当今,表示了未来,宛如一幅历史长卷,精准地呈现了荫城这一古老的集镇上千年来商贾云集、商贸兴隆的昌盛景象 荫城成村历史长久,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最早因大雁迁徙途中,经常飞落此处觅食,人称小雁头,后根据村子建在老雄山沟豁之北口,又称之为豁北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刘秀逃至此地,问及村名,人答“豁北”,刘秀环顾四下松荫浓密,信口而曰:“非豁北焉,乃荫城也”故后人即将村名叫为荫城 荫城煤铁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时就开头挖煤冶铁,据《左传》所记,公元前513年,这里就能制造简易的铁器,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兵士使用的铜柄铁剑即是当地所制西汉时汉武帝在全国49个郡县设置铁官,长治即有之,常年住荫城唐宋时荫城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铁炮、铁雷,明洪武五年,全国共设13个冶铁所,荫城即为其中之一古往今来,荫城这地方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制铁手艺,辈辈相传,经销铁器,代代承继尤其到了明清两代,日用铁器更有名天下,达成鼎盛之时,以致周边各个村庄以及高平、陵川、壶关等地生产的铁器,都冠以“荫城铁货”之名从这里向外销售,荫城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铁货集散地和铁货贸易中心。
整个集镇之上,街头巷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村里村外,马帮驼队,络绎不绝各种铁庄货栈多达四百余家,常住的外地客商500人开外铁货年交易量多达一千多万两白银,还有不少日用铁器远销尼泊尔、阿富汗、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国明《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与此同时,荫城的“东刘西李南董北赵”等商贸大户,还纷纷走出上党,在全国各地开办了大量商号,如北京的恒盛毓、东和丰、西和丰、同阳堂,天津的秀升和、德生和、丰裕成,济南的文和号、金升店,漯河的庆兴源等 荫城整体格局明显,布局高明一条纵轴,南北贯穿,两条横轴,东西相连大量深幽的小街圪廊、大量精致的古建群落就浓缩在这纵横交织的街道两侧古镇之上,寺庙、店铺、民宅、货栈彼此交织,牌楼、祠堂、厅房、作坊错落有致 目前,旧貌尚存的古老民宅和依稀可见的古建遗址还相当多,据初步考察,尚有古旧民宅5096间,特色大院18个,各类寺庙16座,古旧戏台8座,牌楼祠堂5个,门店铺面500余家穿越在这些脉络明显、特色鲜明的古建遗存中间,仿佛就像进入了一个建筑艺术宝库,那玲珑剔透的砖木石雕,那栩栩如生的脊花吻兽,那古色古香的照壁门楼,那意韵深厚的楹联匾额,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尽情尽兴地感受着古镇往日的精致毓秀和喧嚣繁华。
寺庙是崇敬佛门教主、祭祀天神地祗、供奉祖宗先贤之地,是古老村落中最为讲究的公共建筑民间有“有村必有庙,无庙不成村,庵观寺院齐全方称镇”之说荫城历代修建的各类大小寺庙人们合称为一庵﹙西庵﹚、二观﹙南北玉皇观﹚、三寺﹙大云寺、石佛寺、铁佛寺﹚、四院﹙十方院,四为十的谐音﹚十二庙﹙牛神庙、山神庙、嫘祖庙、演兵庙、土地庙、瘟神庙、三圣庙、西庵庙、老君庙、奶奶庙和两处关帝庙﹚牛神庙坐落在村之巽位,始建于宋建筑群一进三个大院、十个小院,三教兼容,诸神齐集牛神庙上世纪四十年头被毁,成为废墟2022年村中有识之士,予以重新修复,一条宽大的上山之路顺遂开通,一尊巨型的金牛雕塑如期落成,一座全新的神庙重新耸起 数量众多的明清店铺和民居建筑遗存,是荫城的又一鲜明特色这些建筑,皆砖木布局,石料筑基,青砖砌墙,梁檩架顶,木板棚楼,檐头长出,高脊扣瓦,雕饰精致,巧妙绝伦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排列在街巷的两边,采用纵长的四合院式布局,店铺、作坊、货栈、仓库彼此交织,门楼、照壁、厅堂、住房排列有序尤以“东刘西李南董北照”四大家族的宅院规模最大,装饰最精,其丰富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令人瞠目李家是荫城的第一大户,从唐韩王李元嘉到元末四曹尚书李惟馨,再到明清,子嗣不绝,数朝不衰。
李家世代崇尚儒道,以应学育才、淳化民俗为己任,继而问津商道,在北京开商铺,创会馆,财势显赫,其族人大都居住在村之西南一带,门前建两座牌楼,左右设两个祠堂,几十个院落高明布局,和谐互济现存南街西区的19号院,一进四院,逐步抬高,青石铺地,门匾高悬,额枋精致,花窗秀气,前三院建于明代,第四院清雍正年间落成位于井坡街的52号院,是一处保村完好的“明代院”,大门上的木 匾漆色虽已脱落,但“敬慎”二字仍明显可辨迎门山墙上的砖雕照壁,斗栱出檐突出,龟纹盒子古朴,中心吉兽精灵,基座花边独特刘家世代农商并重,耕读传家,以经营铁器而兴隆,其家族聚居处,祠堂居中,院落相连,错落有致,子孙环聚尤其是上百处古老的商家店铺建筑,目前还在以其广阔的门面、长长的出檐、巨大的匾额昭示着曾经的辉煌而“永记铁庄”、“瑞盛钉店”等门道上深深的车痕,更印证了当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兴旺兴隆大量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荫城现存的商铺店面和民居建筑是明清时中国北方的典范,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荫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还表现在世代崇尚儒雅、提防礼教、人才迭出、民风淳朴、文化多元、忠诚守信、以义制利等诸多方面。
早在宋靖康年间,这里就在村南松柏摇碧、风光秀丽的老雄山腰创办了上党地区最早的书院——雄山书院元泰定乙丑年,当地儒士李恒“乃合同志,掇瓦砾,披荆棘,支倾剔蠹,兴废补弊”,予以重修,“殿庑斋堂,略仿郡学”,并以田二顷、松万株作为书院讲学资费元末四曹尚书李惟馨感“雄山书院”之名威声望,请于礼部,书敕匾额,公诸天下明初,太祖召其入朝考证礼乐,完成后辞职归里,退隐雄山书院,增建知非斋、可己堂、万松亭,并携杜斅﹙字致道,壶关麻巷人,曾任明太祖朝四辅官兼太子客人﹚、董诚﹙字友道,长治县东火人,曾任元户部尚书﹚结社唱和,授业明道,培养人才据明《潞州志》中《雄山书院记》一文记述,雄山书院“为一郡最始也”,“执经问难者殆百十人,洋洋济济为一时乡校之盛,人始知家礼乐而户诗书矣”因此,“雄山之阴,风俗复古,人才辈出”,世世代代,崇尚礼教,爱好诗书,缺乏为奇 说起荫城的历史名人,还应提及李崇矩李崇矩,字守那么,后汉、后周至宋初人幼孤贫,性纯厚,重信用后周显德初年,率军征高平,以功升供备库副使及作坊使宋为太祖重用,累官右监门卫大将、宣徽北院使、枢密使,后调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以震威示礼仪,以真诚换怀附,建寺立庙,兴教办学,开疆拓土,促进黎汉合融。
太平兴国八年,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后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卒于任,宋太宗赠封太尉,谥号元靖 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片面,荫城作为一个外来客商长期聚居、多元文化彼此融合的古老村落,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民俗风情极为丰富,人生礼俗、岁时年节、民间信仰、衣食住行、文化消遣,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礼仪繁杂,韵味独特人的一生,生育、寿诞、婚嫁、丧葬,礼仪繁多;一年之中,岁时年节月月不空,多达几十个;信仰崇拜更是天神地祗、儒释道仙、祖宗先贤,五花八门尤其是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吃,喜闻乐见的歌舞戏曲,走俏市场的名优特产,更加迷人荫城猪汤是全国独有、久负盛名荫城的干馍、焖酥,喷香酥脆,入口即化,久置不坏,几百年来一向是赶脚运货商旅途中的必备之食另外还有腊月蒸的软米团子、正月十五做的灯糕、夏日里制的酸菜汤等,也都很有特色在文化消遣上,荫城的方戗锣鼓、干板秧歌、潞安大鼓也都是起源长久、深受民间爱好的消遣工程 伴着时代的铿锵鼓点,荫城这个古老的村落,如今也已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说往日铁器生产交易的辉煌已经不在,但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导、旅游、居住等功能却日益巩固。
新村创办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根基设施更加完备,经济实力雄劲强势,文化教导昌盛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走进荫城,大型的商贸市场霓虹闪动,货物琳琅,人潮如织,买卖兴旺;时尚的农家别墅鳞次栉比,绿树成行,起居便当,舒适宽大;美观的教学园区,群楼耸峙,书声琅琅,免费就学,教学相长;喧嚷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活动多样,健身消遣,神怡心旷 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色新貌、交融和谐、昌盛兴旺、欣欣向荣的荫城,正在“农村城镇化、阔步奔小康”的道路上抬头迈进!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