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强底水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202369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强底水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强底水非均质油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水线推进规律十分复杂,同时复杂的水线推进规律也会导致复杂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本文将结合开发地质学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精细相控建模技术基础上以数学模型为手段、合理求解方法为工具,预测剩余油,并合理划分底水非均质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一、水线推进规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可根据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进而分析出边底水线推进的规律一)底水推进以B1油藏为例,图1给出了B1油藏开发初期到开发中后期垂向上水体的推进过程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开发初期采出程度、动用程度小,由于隔夹层的遮挡作用,底水绕流,转化为次生边水,沿隔夹层顶部舌进;随着开发的进行到中后期,随着次生底水规模逐步扩大,水线推进方式由边水平扫演化为底水平托图1:B1油藏底水推进垂向示意图(二)边水推进边水的推进也选了B1油藏进行研究,研究区下部有大片隔夹层,周围多为断层包围,而北方和东北方有水体补给,在边水和次生边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两条边水能量补给通道图2:B1油藏边水推进垂向示意图图2中黑色箭头显示了边水能量补给通道,可以看到在边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夹层正上方强水体上侵区域。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对B1的油藏动态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对这种类型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总结如下:从整体看,剩余油分布与沉积相关系不明显,主要与微构造、井网控制关系密切从平面上来看,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构造高部位、井网控制程度低部位从纵向上来看,主要受底水推进和射孔影响,剩余油大量存在于油藏上部三、辫状河底水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剩”的原因,主要从地质及开发两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一)地质主控因素(1) 构造高点油藏的构造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剩余油集中在构造的高部位,主要是因为油水界面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而向上抬升,水线范围会沿着构造线逐步缩小,导致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在水驱油藏油井生产中,高含水阶段开发期长,在开发中后期,油井下部层位含水饱和度高,高层位含水饱和度低,动用程度低图3从B1油藏的剩余油丰度、构造以及饱和度场图三个方面对比说明了构造影响:构造高点处剩余油饱和度高、剩余油丰度也高图3:B1油藏剩余油丰度、构造场图(2) 断层B1油田断层发育,它是在几个大断层的包围中与其他区块分隔开从局部的构造顶部深度及剩余油丰度图可以看出构造中断层对剩余油的影响:在断层边缘,井少,动用不充分,所以剩余油富集。

      图4:局部断层附近剩余油丰度、顶深图(二)开发主控因素----井网抛开地质的因素,在油田开发生产中,井网的布置及完善程度对剩余油的影响非常大下面的例子是在构造约束的前提下,井网控制程度会严重影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图5从垂向方面展示了井网对剩余油的影响,饱和度场中井网完善程度低的部位对应图中黑色大椭圆虚线框中剩余油丰度大的区域;同样,饱和度场中标示井网完善程度高的部位对应丰度图中红色虚线框的范围,形成了局部的采空区图5:局部井网影响剩余油饱和度场四、辫状河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一)屋脊油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的剩余油在构造高点富集,形成屋脊油,水线易形成包络区屋脊油剩余油模式如图6所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储层物性好,底水平托,边水平扫;②整体动用少,顶部剩余多针对此类剩余油的对策可以选择顶部加密水平井取B1油田为例,图6为典型的屋脊油的垂向示意图,后期挖潜可以在顶部打水平井,图7就是从平面构造图以及剩余油丰度上说明油藏屋脊油的部位二)断层死角楔状、条带状构造中断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也非常大,一般断层附近打井少,因此断层与断层、断层与水驱推进线之间宜形成剩余油富集断层死角剩余油模式如图8所示,这种断层死角楔状、条带状剩余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断层遮挡,无井控制,水体无法波及;②断层边缘压力平衡,形成驱替死角。

      针对此类剩余油的对策制定为:局部井网加密、过路井射孔图9给出了两个带有断层构造的平面剩余油饱和度场,可以明显看到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基本没有动用,这样就形成了断层死角剩余油富集五、结论(1)以B1辫状河强底水块状油藏为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线推进:受底水推进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构造高部位、井网控制程度低部位2)从垂向上共同展现了底水、边水的演进以及隔夹层对水体绕流的影响3)分析总结了剩余油受构造高点、断层、井网三种主控因素影响,由此总结出屋脊油,断层条带状、楔状剩余油两种分布模式,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Reference][1]李香玲.苏丹1/2/4区块状强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技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23-127+205.[2]万学鹏.强边底水低幅度构造油藏二次提液增油效果探讨——以南美奥连特盆地塔区块为例[J].特种油气藏,2008(02):60-63+108-109.[3]衣英杰,尹继全.强底水低幅度构造油藏水平井的研究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5):364-367+440.(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2.胜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东营)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