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的变化.docx
26页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的变化 第一部分 新媒体颠覆传统受众行为格局 2第二部分 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5第三部分 注意力分散 8第四部分 社交媒体影响受众信息获取 12第五部分 新媒体促进受众互动和分享 14第六部分 个性化需求凸显 18第七部分 受众对即时性和互动性的重视 20第八部分 受众对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视 23第一部分 新媒体颠覆传统受众行为格局关键词关键要点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1. 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单向传播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平板电脑、电脑等设备获取信息2.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量巨大,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阅读或观看这种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3.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这种及时性,使得受众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社会动态受众对信息的态度和习惯的变化1.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点赞、转发等操作,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2. 受众对信息的信任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发布的信息普遍比较信任但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他们更加倾向于相信自己信赖的个人或机构发布的信息3. 受众对信息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但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他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新媒体颠覆传统受众行为格局1. 受众主动性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单向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并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例如,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媒体互动 数据佐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人,其中网民规模达10.43亿人这表明,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受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互动2. 受众自主意识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不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自主地判断和选择信息,不会轻易被媒体左右例如,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获取不同观点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数据佐证: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中,有62.4%的人表示他们在获取信息时会主动进行筛选和判断,不会轻易相信媒体报道这表明,受众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3. 受众注意力分散*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会集中精力关注某一个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因为新媒体提供了太多丰富多彩的信息和娱乐内容例如,受众在浏览网页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广告或弹窗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 数据佐证: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在网络上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为6.8小时,其中约有2.5小时用于浏览社交媒体这表明,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媒体需要更加努力地吸引和保持受众的注意力4. 受众碎片化*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会连续地收看或收听某个媒体节目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变得更加碎片化,他们往往会边做其他事情,边看媒体节目例如,受众在等车时、吃饭时或睡觉前,可能会用观看短视频或直播。
数据佐证: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中,有58.6%的人表示他们在观看网络视频时会边做其他事情,而只有41.4%的人表示他们会专心观看这表明,受众的收视习惯正在变得更加碎片化5. 受众个性化*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往往会向所有受众提供相同的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偏好、行为等数据,向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例如,受众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博主,然后系统会根据受众的关注列表向受众推荐相关的内容 数据佐证: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中,有70.2%的人表示他们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进行筛选的这表明,受众对个性化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强第二部分 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关键词关键要点受众参与的动机与方式1. 受众参与的动机多样,可以是满足社交需求、情感表达、信息获取、观点分享、娱乐消遣、自我实现等2. 受众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评论、点赞、转发、投票、分享、创建内容、互动问答、参与活动等3. 受众参与的程度和深度因人而异,受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台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受众参与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个体特征都会影响其参与行为。
2. 内容因素:内容的质量、相关性、吸引力、互动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受众的参与意愿3. 平台因素:平台的功能、设计、使用体验等因素也会影响受众的参与行为受众参与的正面效应1. 提高受众黏性和忠诚度:受众参与可以增强受众对媒体平台和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受众黏性和忠诚度2. 提升内容质量:受众参与可以为媒体平台和内容创作者提供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内容质量,满足受众需求3. 促进信息传播:受众参与可以帮助信息在社交网络上快速传播,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受众参与的负面效应1. 信息过载:受众参与可能会导致信息过载,使受众难以获取和处理有效的信息2. 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传播:受众参与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在社交网络上快速传播,误导受众3. 网络暴力和网民攻击:受众参与可能会引发网络暴力和网民攻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的变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前言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的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则成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和分享的积极参与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变化的原因1. 信息爆炸: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受众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
为了有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不得不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学会筛选和过滤信息2. 传播途径多元: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之外,还出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传播渠道,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3. 互动性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分享内容,甚至直接与媒体机构进行互动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的变化表现1. 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和分享的积极参与者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 受众从单一接收转向多渠道获取: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之外,受众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获取信息3. 受众从线性阅读转向非线性阅读: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习惯于线性阅读,即从头到尾地阅读文章或书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倾向于非线性阅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跳跃式地阅读文章或书籍。
4. 受众从单向接收转向双向互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分享内容,甚至直接与媒体机构进行互动 三、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变化的影响1. 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下降: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传播渠道,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2. 媒体竞争加剧: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竞争更加激烈这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导致媒体数量大幅增加3. 媒体内容更加多元: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变得更加多元这是因为新媒体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4. 媒体传播效果降低: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效果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下降,媒体竞争加剧,媒体内容更加多元等因素导致的 结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媒体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媒体行业需要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第三部分 注意力分散关键词关键要点注意力分散,碎片化阅读盛行1. 数字设备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和娱乐的干扰,使得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长时间阅读。
2. 碎片化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方式,人们习惯于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大量信息,而不是深入阅读和思考3. 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人们的理解力下降,难以对复杂问题形成深入的认识,也可能导致人们缺乏耐心和难以专注于长篇内容信息超载和选择性关注1.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巨大,导致信息超载现象严重,人们难以处理和消化所有接收到的信息2. 选择性关注成为人们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策略,人们倾向于关注那些与自己兴趣和需求相关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相关或不感兴趣的信息3. 选择性关注可能导致人们的视野变得狭窄,难以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也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1. 新媒体平台使用算法推荐来个性化用户的信息流,导致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兴趣和偏好相关的信息,而减少了接触不同观点和信息的可能性2. 信息茧房现象是指人们只接触到那些与自己观点和偏好一致的信息,而很少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导致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极端和固化3. 信息茧房可能对社会的团结和民主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传播1.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和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和偏好一致的信息,而较少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2. 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民主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3. 需要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人们识别假新闻和虚假信息,防止这些信息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严重,人们更容易在网上发表攻击他人或散布谣言等不当言论2. 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自杀等悲剧发生3. 需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治理,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平等1.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群体在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导致一些群体无法享受到数字技术的带来的好处2. 信息不平等是指不同群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差距,导致一些群体无法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3. 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并对社会的团结和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