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docx
4页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作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行军、拉船,熬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常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心情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行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劝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学校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赞扬,也常说"要算耐烦观察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观察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经常日以继夜地写。
他常流鼻血血液分散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觉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血迹的手稿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知我,写了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虚心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同学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同学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月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爱"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的主观。
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共性的字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很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爱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款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非常感谢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沈先生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也许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苦恼苦痛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爱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摇摆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许多人不熟悉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爱的草 (节选自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删改)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