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8087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3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薛晓妹( 山西大学音乐学[来自wWW.lw5u.coM]院,山西 太原 030006)Summary: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清末明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课堂教育的课程形式通过对目前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性质的分析,提出今天更加优化的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形式仍在积极的探索当中Keys:学堂乐歌;课程标准;音乐课程一、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奠基石——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音乐课堂,是最早的音乐教材的雏形,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学习音乐教育的正式开始当时的音乐课程内容主要以“唱歌”为主,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中,音乐课被命名为“唱歌课”;而后,在《中学校令》中“唱歌课”又被命名为“乐歌课”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的音乐教材,其内容是将日本和欧洲先进的音乐课程理念结合本国实际条件而编写,这些音乐教材奠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为今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学堂乐歌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创编的大量乐歌集成为了当时的音乐教材,对我国中小学以及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这些杰出的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汗等,他们创作的学堂乐歌是当时音乐课堂的主要音乐教材记载中近代最早出版的音乐教材之一是曾志忞1904年编写的《教育歌唱集》,共有乐歌26首,是最早公开发表的音乐教材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的乐歌形式则多种多样,词曲搭配接近生活,相对朴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又不乏严肃之情,在1904-1906年期间,创编了《学校唱歌集》(共3集),成为当时运用最广泛且普及率最高的音乐乐歌课教材,教材深层次的精神内容主要以传递励志、宣传某种政治思想为目的乐歌内容有以本国传统音乐曲调改编的作品,如根据孟姜女的曲调改编的《缠足苦》、昆剧《双忠墓》等;也有借鉴日本、欧美的音乐作品按曲填词的作品;也有他本身自己作词作曲原创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采莲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6首;题材也很广泛,有磨砺意志的,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有唤起民族觉醒的歌曲,如《革命军》、《黄河》等;有普及科学知识的作品,如《地球》、《乐群》等等,1912年,沈心工还修订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册),他的诸多成就与贡献使得我国音乐教材的发展日渐趋向正规化李叔同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佛教大家,他一生编写了七十余首乐歌,但自己作曲的作品很少,仅有三首《早春》、《春游》和《留别》;其余作品大多是引用日本、欧美已有的著名歌曲,自己创编中文歌词,也有一小部分由我国民间传统曲调改编而成,其作品歌词编写富有诗意并极富意蕴,如《送别》等。

      以往的学堂乐歌以单选律为主,他打破了此种传统模式,开创了合唱曲目,如《春游》等以上这些乐歌由专门的书局(如文明书局、开明书局等)收集整理,并出版发行,是我国最早一批由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音乐教材,成为当时中小学音乐唱歌课的首选教材,这些教材有沈心工编写的《学习唱歌集》(三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15年第一版,六集,1917年再版印行)、《民国唱歌集》(1912年);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1905年),共15首作品,(上海中新书局出版发行);还有辛汗所编著,文明书局出版发行的《唱歌教科书》(1906年)、《中学唱歌集》(1910年)等学堂乐歌的出现,预示着我国第一次有了正规的音乐课教材,成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开端,为今后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我国高中音乐课[来自www.lW5u.CoM]程的起步时期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本高中音乐教材是1925年由丰子恺编著的《音乐的常识》,该书明确标明为“高级中学适用教材”1932年1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当中规定教材内容要涉及声乐演唱、音乐欣赏以及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三个方面;还规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要保证每周安排有1小时的音乐课,标志着我国高中音乐教材开始正式起步与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1936年、1940年和1948年又对《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与完善事实上,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实行《标准》当中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建国初期,在1950年,国家颁布了一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其内容中强调了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要给开设音乐课,并且每周安排1课时,但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教材其后,国家教育部1952年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又规定取消了高中音乐课,每周仅有1小时的音乐活动,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三、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全方位的发展,美育的价值与功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高中艺术教育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1994年7月,我国国家教委下发了“通知”,决定要在高中学习阶段开设“艺术欣赏课”,并将高中艺术课(包含音乐与美术学科)列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必修课,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学习时间1995年,国家颁布发行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规定音乐课课时为34学时,从此结束了解放以来高中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历史在此《大纲》的指导下,我国部分出版社开始编写并出版教材,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材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全一册,1996);还有王安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艺术欣赏音乐》(全一册,1996);此外,湖南、上海等省市也编写了音乐欣赏教材2000年,学校艺术欣赏课(音乐与美术)的课时达到了96学时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材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日渐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国家为改变我国当前高中音乐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开始进行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新的音乐课程内容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高中音乐课时增加到了54课时,分为了六大模块,分别是①音乐鉴赏;②歌唱;③演奏;④创作;⑤音乐与舞蹈;⑥音乐与戏剧表演2004年,国家出版发行了湘版音乐教材、人音版音乐教材、人教版音乐教材以及花城版音乐教材,并作为高中音乐必修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此外辽宁、上海等地也出版发行了供本地区师生使用的音乐教材自此,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教材空前发展的高峰时期,对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四、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性质分析(一)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分析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好的音响带给人美的享受将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首位,这是音乐课程灵魂之所在,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根本以审美为核心,有助于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音乐课程通过“音响性”,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情感得以激发,学生借助对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升华成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事物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有了兴趣爱好作前提,才能更容易实现“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目标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对其自身全面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自然的接受音乐,真正使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上好音乐课,提高课堂效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精彩。

      2.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作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经历实践的验证音乐必须通过实践(歌唱、演奏等)再反馈于人,才能领悟其真谛比如歌唱,假如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口传的告诉学生发声器官构造如何,歌唱的发声方法,不去实际张口练习,一味的“纸上谈兵”,怎么能完成歌唱?再如音乐鉴赏课只是放着音乐让学生去听,不让其真正融入音乐世界去客观评价音乐,而是被动接受音乐,显然不是开始鉴赏课的真正目的而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假如一个民族缺乏创新精神,这个国家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正如当前全国上下要努力实现的“中国梦”,这都需要创新精神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特质,造就了它高于人类思维能力以外的神秘、变幻莫测的本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音乐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3.以音乐为主线,关注学科综合音乐课程一定要突出音乐的“音响性”,并作为大原则将其贯穿于课堂始终,否则课程便失去了音乐本身的价值当然,光有“音响性”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比如,在鉴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不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你怎么能感受到贝多芬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你怎么知道作品内容是与“拿破仑”相关联的。

      因此,仅凭借音响效果是不足以诠释作品真谛的需要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相结合,渗透相关文化,才能发挥音乐课程的最大价值史上说“功夫在诗外”,没有对大自然的体验,不可能写出大自然的讴歌,许多文化都是在音乐之外的因此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综合全方位的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音乐艺术方面也拥有很深的造诣,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之席位了解我国本民族的音乐历史发展历程,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是21世纪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而感到骄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必须要用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价值观,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人,在立足于发扬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接受与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吸收其文化精髓,作用于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使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各国自由和谐的良性竞争5.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音乐教育最终是以“人的塑造”为目的的,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音乐课程不是单单的为“应试教育”开设的提高升学率的课程,也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专业课”,更不是为了把每一个人培养成音乐家。

      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习惯但基于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面向全体学生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高中音乐课堂更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世界上的每个人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注重人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发现其特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保证教学内容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尽力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比如,开设教材以外的音乐活动兴趣小组,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主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二)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1.审美的特性(学科教育价值)音乐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能与人类精神世界沟通的特殊本质,是文学语言类和其他外在造型类艺术所无法比拟超越的,它用声音与人类的灵魂深处对话音乐教育也正由于音乐的独特气质,体现了它独特的情感教育力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是美的,而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与生俱来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