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货币撮要.doc
10页山西古代货币撮要引言:山西古代货币,从产生到发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 先秦时期的货币,时代脉络清晰,流通地域广大,品类十分丰富,在一定 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 会经济以及冶金、铸造、文字提供了宝贵资料现仅就考古发现和传世的 实物资料,按时代顺序对山西古代贷币作一个简要论述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的先秦货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货币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时期夏商时货币就已 产生,天然海贝于自身的特点而具有了货币的职能,成为最早的货币春 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盛行,并成了布币、刀币、圜钱等货币体系由农 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作为一种货币形态,固定了来,主要流通于两周、晋 与三晋的广大地区刀币、圜钱主要流通于燕、齐等地区这个时的山西 古代货币,在钱币学界一般称为“三晋货币”,这只是一个泛指或代称, 因为现在们对山西也俗称为“三晋”而“三晋” 一词严格来讲,是对战 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的总;另外,山西先秦时期的古代货币,从时间 上讲,上溯夏商,下迄战国:从地域上讲,涉及代方国,也包括了晋国与 三晋的地理范围商代晚期出现了金属铸贝1971年,在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村的商代 晩期墓中,出土了 109枚铜贝和112枚海贝。
这一发现,为中国金属铸币 的产生不晚于商代晚期提供了确证钱币学界称为“保德铜贝”(图1)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盛行,形成布币、刀币、圜钱等不同货币休 系布币主耍流行于两周、晋及三晋的广大地区币面上的文字大多为城 邑名称,据统计约有80余处虽然这些城邑蕴涵了一定的国属和地域特 征,但有些是否就是铸地,尚待探究布币是由一种铲形的农具演变而来的在西周的原始布上,依然保留 着铲的使用特征春秋时期晋国的空首布,耸肩尖足,因首部仍保留着崟 (qiong)而得名,但已成为专用的金属铸币了1959年在侯马发现的铸铜 遗址中的铸钱作坊,出土了大量的耸肩尖足空首布陶范(图2)和一定数量 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图3)o同年,在寿阳县也发现了大量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晋国的空首布币停止铸造韩、赵、魏三家在其领地内,各口铸造货币赵国先铸造了平首尖足布(图4),还铸有类方足布(图5)、类圆足布(图6)、圆足布(图7)和刀币(图8)其后,韩、赵、魏三家铸行方足布(图9),魏国还铸行有?Y布(图10)和圜钱(图ll)o秦汉至明清的货币面貌秦至明清,全国统一大势中伴随着震荡和变化,货币经济亦然,总体上一体化的货币经济中,间或依存着时间短暂或局部地域的个性化现象。
山西也是这样,大多铸行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秦统一全国后,推行“半两”(图12)钱为流通全国的货币西汉的货 币制度初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因经济破坏严重,铸钱不断岀现减 重现象,先后铸行了“八铢” “榆荚”“四铢”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停铸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图13) o在太原发现有“五铢铜范” (图14)西汉时在货币上除用铜铸币外,也使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铸圆 形黄金,以表祥瑞,称为麟趾金、衷?金,后人也称饼金、柿子金或马蹄 金公元6年,王莽摄政新莽币制混乱,但所铸货币多铸造精美、篆文 绝佳,其中的“一刀平五千”还采用了错金技术(图15) o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经济混乱,货币纷杂 三国时期蜀国、吴国独立铸币山西属北方范围,应使用曹魏五铢,而曹 魏五铢有何特征?怎样识别?至今仍议论纷纷,尚无定论十六国时,后赵 的石勒在晋大(太)兴二年(319年)铸冇“丰货”钱(图16)南北朝政治相 对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日渐繁荣,出现了一些艺术性较高的精美钱 币如北周时,初用西魏五铢,后陆续铸造“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 国”(图17)等钱面文称为玉箸篆,笔画肥美,篆法绝工,是魏、晋以来 最精美之钱币。
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高祖开皇元年(581年)铸行的“五铢”(图 18)钱称Z为“置样五铢”其制作颇为精整,穿右有一竖画,与“五” 字相连隋“五铢”版式中“五”字有直笔和曲笔之分唐朝的铸币从武德四年(621年)开始,废除隋代“五铢”改铸“开元 通宝”(图19),其“通宝”的称谓,开中国古代铸币“宝文”钱称谓之先河,为后世所效仿并沿用了一千多年唐朝建立肇始于山西,也非常重视 对这一地区的经略唐初铸钱,便在山西太原设置并州监铸造“开元通宝” 钱据史料载:天宝年间,天下铸炉九十九,绛州三十大历年间,请于 汾阳增炉铸钱在山西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开元通宝”钱,为探索此 时这一地区货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到唐武宗时,令各州郡自行铸钱, 背面加铸本州之名,此种钱与朝廷铸的京钱同等流通,计有17州外加三 府一县,共有22地,钱币界称此钱为“会昌开元”(图20)唐朝钱除“开 元通宝”夕卜,还铸有“乾封泉宝” “乾元重宝”等年号钱五代十国时期,经历了 50余年的混乱,因朝代与小国多,其铸币复 杂在北方的五代中,史书只记有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铸有“天福元宝” (图21),且许民间铸钱,使千钱千面,面目不一。
后汉铸有“汉元通宝”, 后周铸有“周元通宝”另外,从存世实物和钱谱上看,尚有史志失载的 后梁所铸“开平通宝”和后唐所铸“天成元宝”(图22)北宋时期货币经济发达,流通货币不但数量大、材料广、种类多,而 但工艺精,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一个高峰宋钱钱文书法的多样性是一 个突出的特点有篆、隶、真、行、草、瘦金体等多种书体且十分精美, 如宋徽宗独创瘦金体“崇宁通宝”(图23)与“大观通宝”(图24)另由 于宋代铸钱多,各种铸币在版别上也有所不同,使宋钱成为历史上版别最 多、最复杂的钱币这一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少数民族政权, 也各自铸币契丹族辽国铸有“成雍通宝”(图25)等钱女真金国铸有“泰 和重宝”(图26)等钱金代还发行纸币,1978年山西新绛梁村出土一件 铜质“贞?V宝券伍拾贯”钞版,其下部文字为“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 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许于平阳太原府路官库倒换钱券”由此 可知,太原在金朝为河东北路治所所在地,仍为河东路北边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元朝铸行铜钱也发行纸币,在山西发现有蒙文“大元通宝”、汉文“至 正通宝”(图27)等钱明朝时山西是拱卫京师、输纳军饷的重地明朝建 立初期,铜源紧缺,无法满足铸钱的需要,所以多用钞。
洪武八年(1375 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图28),但在百文以下仍用钱,铸有“洪武通 宝”(图29)等钱清朝的钱币制度,仍仿明朝Z做法,实行银本位制,大 额用银,小额用钱清朝入关后,始铸“顺治通宝”(图30),随后每换一 次年号就铸一次钱,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67年 中,加上祺祥钱,共铸有11种年号钱到1918年阎锡山铸造山西铜元后,山西结束了使用方孔圆钱的历史 清代后期典当、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迅猛发展,晋商执掌了天下 金融的牛耳存世珍品实物辑录山西现存的古代钱币琳琅满冃,珍品很多,限于篇幅,现仅从中甄选 出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极具史料、艺术、文物和学术价值的10种, 加以评介1•“口□□黄钎”耸肩尖足空首布(图31)史载:春秋时期晋景公15年(前585隹),迁都于新田,即今侯马1959年在新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 12枚耸肩尖足空首布,其中2枚 面文有五个字,一为“ □□口黄?Y”(见图),一为“ □口 □口?Y”,耸肩 平裆,质薄,形制相同,通高11厘米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面文字数最 多的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另外,很多钱谱或著述均误为只有一枚,称“千 古一币”,应当纠正。
2•“新城”尖足布(图32)1963年山西阳高县天桥村出土一处战国货币窖藏,总数13000余枚, 是目前所知战国货币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这批铸币,陆续分藏于山西省 博物馆(现藏山西博物院)、中国钱币博物馆和阳高县文管所经当时文物 工作者的拣选,以及笔者1990年前后系统地梳理,有几个方面值得探究 一是地域,窖藏地点位于山西北部长城脚下,使三晋货币的主要行用地域 逐步清晰二是品类,有大尖足布、小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大 方足布和小方足布等,如此多品类共出一窖藏,至今仅见可认为三晋货 币多品类不仅在一定时期内共用,且在韩、赵、魏广大地区通用三是异 品,是指有别于常见品者,为战国货币铸造工艺、文字的释读提供了例证 现仅以“新城”尖足布异品试论新城”尖足布出土数量较多,但币文 均为“辛城”新”为“辛”,无“斤”旁此布是仅见孤例,出于阳高 窖藏,币文“新城”倒书且传形,佐证“辛城”释“新城”无疑3 •“东周”方足布(图33)1963年山西阳高县天桥村出土,时为孤品有学者依币文“东周”,应是铸地,而认为非三晋货币然而,1961年山西祁县下王庄曾出土一战 国货币窖藏,均为小方足布,共4613枚,币文有数十种之多,观其形制 铸工相同,首肩足处伸出的范线流铜保存完好,未及流通便入藏于地的特 征十分明显,故战国方足布币文即是铸地Z说,仍待探索。
4•“无终”三孔布(图34)1986年山西襄汾县发现通高5. 5厘米、足宽3. 8厘米,重6. 8克 圆首,圆肩,圆足,弧档,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俗称“三孔布”, 面文“亡邻”释“无终”,背文为数字“十三”和纪重“十二朱”战国赵 铸币,孤品5. 金饼(图35)1961年太原市南郊东太堡西汉墓中出土形制圆饼状,共5枚,直径 分别为 5、5.5、6.3、6.3、6. 4 厘米重量分别为 250、250、215、245、 245克金饼背面内凹,其中4枚背面刻有不规则文字,可以辨识的有“二”“吉” “五…令止”等字,每枚重量约为西汉的一斤(250克)此5枚金 饼,原装在同墓出土的铜质“代食官糟钟”器内,可知是西汉初年王府中 的遗物6. 乾元重宝(图36)1984年太原发现径2. 4厘米,重3.45克,唐乾元年间所铸,白铜 质地,铸工精美,肉好周廓,背穿下有祥云纹饰7•“贞?v宝券伍拾贯”钞版(图37)1978年新绛县梁村出土宽19.2厘米、高33.3厘米,此版文字图案 十分精美,这在金代所发现的钞版中极为少见钞面上方五组钱串图案十 分独特,钞血文字中有“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 不限年月许于平阳太原府路官库倒换钱券”字样,也与其他贞?v宝券“诸 路通行”不同。
此钞版属丿力代钞版中难得的珍品为我们研究金代钞法制 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8. 洪武金锭(图38)1972年10月,太原市南郊黄陵村明晋王墓陵园内出土,锭长9.4厘 米,两端宽5. 8厘米,腰宽3. 8厘米,高2.5厘米,重1946克,成色95 锭面镌刻文字:“潞州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粮赤金五十两五钱重提调官吏冯?r司吏李 朝(木廷)库子王士成长史司监销司吏马九思洪武二十四年三月 日进 颜验银匠 阎思中煎辟银匠赵公敏”这枚金锭的出土填补了中国以往黄金无大锭的空白与此锭同时出土 另有金锭,形制一样,重量稍轻,为1891克,文字只残留“五十两”9. 明永乐二十年钞法布告(图39)1974年发现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中布告长276厘米,宽 94. 5厘米是中国所见唯一有关钞法的古代布告实物布告上盖有“山西 等处提刑按察司印”五方,布告原文为: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近奉都察院为钞法事永乐二十年九月十五日早本院左都御史刘观同户部等衙门官于 奉天门□奉圣旨洪武年间钞法流通不分新旧昏软一般使用军民买卖十分便当如 今做买卖的有等泼皮无籍之徒不肯接钞及有接钞的只要新钞将那昏软旧 钞□不□□用故行阻滞钞法好生无理□都察院便出榜去晓谕多人□道那 新旧昏软钞贯务耍一般行使不许阻滞敢有□□口□软不行使用的许。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