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海洋文化与福建闽商(图文).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932908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53M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海洋文化与福建闽商——初探福建地理风水及部分城市风水格局诗曰:紫气千秋贯武夷,祥云百越人气聚,五江两溪聚财水,时来运转富贵地,南迁北移聚闽越,海洋文化皆相宜,开洋裕国从商道,顺势有为观时局,爱拼敢赢有商机,回馈桑梓展乡谊福建,简称“闽”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山形地势复杂多样,河流纵横交错,湾港众多,岛屿密布,溪水、河流均归大海在先秦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闽在海中” 、闽人“以海为田” 、 “以舟为车” 闽与海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闽商的一路崛起烙上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印记,并借此功成名就,不仅在历史上成为与晋商、徽商齐名的明清十大商帮之一,更是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闽商海洋文化的延绵不绝和对族群商业成就的推动作用,可以从福建“滨海” 、 “多山”的地理格局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寻根溯源一、闽地格局奠定了闽商海洋文化之基础福建地处祖国东海之滨,背山面海,东临台湾海峡,东北部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降,形成两起两伏之势,即在福建境内,由西、中两列大山脉构成福建的地形骨架。

      两列大山均呈东北—西南走向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脉,由武夷山脉、杉岭山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山脉北高南低,主峰黄岗山 2158 米,为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斜贯中部的闽中山脉,由鹫峰山、戴云山脉、博平岭组成,戴云山 1856 米,中部山脉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个部分与山系相呼应的闽地水系,含大小河流逾 600 条,主要有五江两溪,即: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和木兰溪、交溪,皆独立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统,自成体系独流入海大多数水系发源省内,并在省内自西往东注入大海,唯独汀江发源省内,自北向南,经过广东流入大海由于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东西部的洞宫山成为滨海与西、北内陆沟通的障碍,在人类生产力尚未发达到足以改变环境的漫长历史阶段里,自然使得沿河流一路向东、向南入海发展成为闽族先民赖以生存的首要方式历经漫长发展,逐渐在历史上形成了沿海的9 湾 1 澳 1 口 1 港,即福宁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围头湾、浮头湾、东山湾、诏安湾及三都澳、闽江口、厦门港且福建岸线曲折(长达 3752 公里) ,近岸岛屿星罗棋布(多达 1546 个),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亦使得远古的闽族先民更多地选择了“以海为田” 、 “以舟为车”的生存方式。

      在不断传承发扬之下,逐步形成了福建广袤无垠的近海渔场故而,福建“滨海” 、 “多山”的地理条件为闽商海洋文化个性提供了一种实现的环境可能性,构成了闽商海洋文化的生态依据二、历史演进丰富了闽商海洋文化之底蕴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闽商海洋文化是建立在地缘坐标和时间长轴的多维度空间里的世代闽商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潮头搏击过程中,不断创造并丰富着海洋文化之内涵,同时亦成为这种文化的最完美实践者一)无惧海洋万里海疆,烟淡水云阔,雪浪云淘,无边且无际对古人而言,海洋是天堑和险境,故有云“伟人惧海” ,意思是说,无论多么伟大的人,都怕看到一望无际、波涛汹涌、严酷无情的大海但自古闽人便在长期抗击、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形成了无惧海洋的族群心理早在汉武帝时期,闽越的部族领袖余善,在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的军事谋划时,就曾豪迈地说过:“战败,即亡海上 ”由此可见闽人不仅对海外的地理、物产、航路网络十分熟悉,而且在族群心理上对海洋没有畏惧,这正是海洋族群最原始、最典型的心态特征在闽人眼中,海洋是迈向另一个新世界的通途,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和机遇千百年来,海洋的无穷能量浸润着闽商的心脏和脉搏,成为他们孤身远航、飘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

      二)海纳百川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极为古老的族群之一,最早记载于《周礼》 ,是闽地最原始的居民后经秦至唐宋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入闽,逐步实现了与中原各族的融合史书中记载,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 “谪徙民五十万戍之” 后又历经西汉出兵灭闽越,三国孙吴对闽多次用兵,唐高宗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及北宋靖康之乱,中原汉人先后多次大规模迁入闽西与闽北山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山区人口向沿海迁移,再有部分沿海人口向海外迁移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中原移民原有的“重农抑商”的传统内陆农业思想不仅未与闽地海洋文明相冲突,其带来的儒家“仁” “义” 、 “理” 、 “智” 、 “信”的思想精髓还被闽人充分吸收,形成了“义利兼容”的闽地商业理念,使二者相得益彰闽文化正是在各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下,不断重塑、丰满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三)外向开放海洋文化是以开放为特征的,闽人海洋文明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来检验的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在主流文化支持对外开放的唐宋元时代,他们代表着中华文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活动唐宋元年间,从海上东来的阿拉伯穆斯林民族构建起第一个世界贸易体系,他们的开放精神得到闽人的认可,以极快的速度和当地闽族的海洋文化相融合,并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不断强化闽文化中的海洋性质,奠定了闽族的海洋文化逐步从近海作业,转为以跨洋出海、贸易经商为日常生活模式的思想基础。

      宋代的“开洋裕国”进一步促进了闽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当时,面对中原人的不断南迁,人口激增,负山环海,山多田少,田不足耕的状况,骨子里藏有跨洋出海、贸易经商理念的闽人选择了出洋谋生,向海外迁移,以寻求更为广阔的衍生之路因此,闽族的先人开台湾、下南洋、走西洋、去东洋开创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使得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闽商开创的在当时,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各国商人齐聚泉州,交融互补,造就了东方大港的商业辉煌四)冒险拼搏闽地气候湿热,土地贫瘠人口多,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导致许多青年人下南洋谋取生路,经历“六死三留一回头” 因此,闽人海洋文化中先天具有强烈的冒险拼搏思想,具体表现为出海打拼的集体无意识虽然与中原安土重迁的思想格格不入,但历代从北方入闽的汉人却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不安分者,他们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有着冲破现状,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闽人的冒险精神没有因此而削弱同时,唐宋年间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也具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情愫,他们与闽文化的开放、冒险精神一拍即合,在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上千年的海上发展史。

      到了明清时代,统治者却以“海禁”把中国阻拦在世界潮流之外,对中国海洋文明构成了沉重打击,并与闽商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由于生存意志的选择,闽文化以各种扭曲的形式——特别是移民海外的形式,反抗着封建专制与闭关自守,更加展现出了“敢为天下先” 、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拼搏精神许多闽商辗转到香港、东南亚国家甚至欧洲和美洲,依靠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积累了财富,造就了闽商海外第一大商帮的美誉五)乐善好施在与中原各族的融合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渗透到闽文化之中其中,在朱子学说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家族伦理规范对闽商伦理的影响至深至远朱熹强调“明天理,灭人欲” , “报效桑梓、达者兼济天下”的儒家价值,反对见利忘义这一价值观影响了古代、近代许多富可敌国的闽商,他们把“光宗耀祖”作为自己拼搏的内在动力,通过“报效桑梓、兼济天下”的途径来达到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其中,早期著名的如陈嘉庚、胡文虎,近期如林文镜、黄如论等,他们乐善好施,关心社会公益,体现出闽商的冒险创新精神、爱国爱乡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后, 《胡润慈善榜》统计公布,闽商捐款最高,15五位慈善家共捐16.6亿,捐款过亿的有4位。

      2012 年《胡润慈善榜》公布数字显示,福建籍企业家上榜 17 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曹德旺家族以 36.4 亿元的捐赠额,蝉联“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祖籍安溪的林秀成、林志强父子首次杀入慈善榜单跻身前十,位居第六位前十名中为闽商最多,有 5 位胡润表示, “福建企业家最慷慨,在 1000 人的百富榜榜单中,福建籍富豪占 6%,但在慈善榜中,闽商比例达到近 20% ”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孙春兰提出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正是对二千多年来不断传承发展的闽商文化精髓的高度概括三、闽商的崛起与成就福建的地理格局造就了闽商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质,而自汉代以来中国海洋贸易的发展和闽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闽地海洋文化在世代闽商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在二千多年海洋贸易史和海洋文化的熏陶激励下,闽商通过飘洋过海,下南洋,开拓台湾,一步步崛起,推动了宋明时期的中国东南沿海以渐进方式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明清之际,闽商已经显现出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小户、散客的经营方式上升到股份制、公司制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他们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商业成就。

      到十八世纪后,随着商业资本的日益活跃,闽商群体中已经不乏响当当的富商大贾在当时中国的民间富豪榜中,福建籍商人共7 人(同文行潘振承、义丰行蔡昭复、怡和行伍秉鉴、丽泉行潘长耀、义成行叶上林、东裕行谢嘉梧、资元行黎光华) ,在各地商帮中人数最多其中,广州十三行前期总商潘振承(漳州龙海人) 、后期总商伍秉鉴(泉州晋江人) ,成为当时中国的民间首富潘振承(1714~l788 年),在十三行四大家族中潘振承家族最为显赫,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达 300 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累增至1 万万法郎,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 ;伍秉鉴(1769-1843),文字记载中的世界首富的中国人,祖籍福建泉州晋江,是 19 世纪最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商人,鸦片战争前财产占的四分之一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从 19 世纪末至今 100 多年间,东南亚的闽商资本逐渐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转化,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在所在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奇才,主要有:“锡矿大王”胡国廉,“橡胶大王”陈嘉庚, “木材大王”李清泉, “糖业大王”黄仲涵,“砂捞越王”黄庆昌, “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巨子”胡文虎, “汽车大王”谢建隆, “地皮大王”黄廷芳, “橡胶与黄梨大王”李光前,“食用油大王”和“纸业大王”黄奕聪,集“面粉大王” 、 “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集“银行大王” 、 “烟草大王” 、“啤酒大王”和“航空大王”于一身的陈永栽等等。

      目前,世界华商 500 强中,闽商占了十分之一多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 1100 多万人,分布在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 120 多万人,闽籍台胞900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 3000 亿美元在省外投资兴业的闽商超过250 万人,遍布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 ,并在近年先后成立了 100多家商会据说北京目前有闽商企业 5000 多家,上海有闽商企业 3万多家,创造的年产值分别超过 500 亿元和 1000 亿元几千年的发展史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即“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 正是福建闽商千百年来大规模、持续的海洋贸易活动推动了我国唐宋以来沿海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当前,面对已经来临的海洋世纪,我们更需要继续弘扬闽商的海洋文化精神,创新发展,实干兴邦,以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四、城市风水格局各异,造就闽商的不同文化特质福建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