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doc

54页
  • 卖家[上传人]:老**
  • 文档编号:336513302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42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内容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悄悄的月,悄悄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风光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模糊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学生观赏美,感受美的力量但许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无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顺、安静、和谐的感受,特殊是诗中形象的比方,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巧的艺术品,玲珑剔透依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方,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尝“和”。

      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方后,奇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方,写出了洞庭的安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奇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展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奇妙的比方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终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会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存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试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讨论”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消失的生字,能结合解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沟通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到达深化和积存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方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美诗佳句,今日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沟通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解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沟通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芒撒在湖面,模糊的月光) (3)依据学生答复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当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严厉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悄悄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安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覆盖,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顺,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尝“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究竟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方用得形象、生动、奇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当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共性化朗读,或惊异或赞美等,让学生练习读相互听,听出什么感觉,告知同学。

      )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尝独特的比方:末句改为“君山似乎一青螺”似乎更清晰,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比照,观赏比方的奇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尝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方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方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势,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 背诵古诗 五、观赏名句 积存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很多多出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观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尝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沟通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爱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尝诗句 4、集体沟通感受 沟通2-3句诗,采纳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爱的诗句 六、总结 七、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 、色 和 (柔) 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补充教材内容三 观赏名句 积存名句 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尝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组沟通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方金 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

      天地:指水天相连 jiàn qiónɡ qǐnɡ zhuó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方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yè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 晔 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 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línɡ 唐·李白《秋登巴陵 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亮 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zhā 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风光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概宏伟、境地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漫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设想新颖,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熟悉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