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练习含答案解析.doc
13页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美字体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他十一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让世人望尘莫及第三是经世致用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他的学问是对晚明文化的反动,而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并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采访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
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但又至死反清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词严拒绝,视死如归清学开山祖,前朝遗民心”,顾炎武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角度] 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
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之门的钥匙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园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舛漏(chuǎn) 菑(zī)畲(shē) 潢潦(huánɡ)B.摭拾(zhě) 剿袭(jiǎo)绛紫(jiànɡ) 庾佞(nìnɡ)C.无稽之言(jī) 庶乎(shù)襟(jīn) 裾(jù)D.名誉(yù) 誊写(yù)润身(rùn) 刘挚(zhì)解析:B项,“摭”读zhí,“剿”读chāo;C项,“裾”读jū;D项,“誊”读ténɡ答案:A2.从词性上分,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言”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无稽之言 B.皆自成一家言C.黄鲁直言 D.故取诸子之言解析:A、B、D三项中的“言”是名词,言论;C项中的“言”是动词,说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C.泣孤舟之嫠妇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解析:例句中的“襟裾”为名词作动词,只有A项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
B项中的“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中的“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答案:A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解析:B项,损:危害答案:B6.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有“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论述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论述归纳成八个字:“______________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欧阳永叔与学者言 B.空同大以为不平矣C.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D.政事可以及物解析: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不平: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或者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C项,一号:古义,一旦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答案:D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而宋刘挚之训子孙A.故取诸子之言 B.乐道人之善也C.无稽之言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B、C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答案:D9.下列句子中“焉”字可解释为疑问代词的一句是( )A.焉足重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A项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B、C两项均为兼词,D项为语气助词答案:A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解析:D项,欧阳修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欠妥的答案:D11.翻译下列句子1)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来是不懂得经学,也不通晓古今道理,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太多了2)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廉 耻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①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②,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③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④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