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社会文化论文.doc
8页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_社会文化论文 题要:鱼复浦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的长江北岸第一级阶地上,是一块长2500米,宽800米的碛石沙滩,呈鱼腹状下端有盐泉四眼,称为白盐碛,俗称臭盐碛夏季没于水中,冬季露出水面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在此聚石为堆,设置石阵,曰八阵图但诸葛亮入川和刘备败退至此,均在丰水季节,鱼复浦正淹没于江水之中,无石可聚八阵图的故事乃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情节但诸葛亮作八阵图却真有其事,史藉中多有记载,而构成八阵图的石堆,却是白盐碛上历代煮盐留下的简易盐灶,单个盐灶呈地堡状,群灶呈石阵状,通风、除碴的地沟可连通成网战时,堡内置守兵,沟内设伏兵,此处石弹充足、水源丰富,为一完整防御阵地所以,八阵图是对鱼复浦上的盐灶进行改造后,用于军事防御的产物 关键词:鱼复浦、白盐碛、八阵图、盐灶、石堆 ◇代表 当读者看到这个题目时,会觉得十分奇怪和好笑,笑笔者太痴迷,并且会说:“用于军事上的八阵图跟用于制盐生产的盐灶,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怎么能扯在一起呢?”但经考证和研究,这里的八阵图确与盐灶有关,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奉节县境内的八阵图,有旱八阵和水八阵之分;且在巴蜀境内,诸葛亮的八阵图有多处遗址存在,本文只对奉节县鱼复浦上的水八阵与盐灶的关系,作一些尝试性的探析,不涉及旱八阵和其它地方的八阵图。
鱼复浦遗址,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白帝城西五公里处,临长江左岸的第一级阶地上,是一块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800米的碛石沙滩①,夏季被洪水淹没,冬季露出水面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县,在县城东向南转了一个弧形大湾,致使碛坝呈两端尖、中部圆,北高南低状,远处看去尤如鱼腹(请看图一),为一天生校场传说诸葛亮曾在此聚石为阵,曰八阵图②这里又是奉节县历代的煮盐之地,煮盐的盐灶呈石堆状,石堆分布在鱼复浦上,形成石阵,与诸葛亮的八阵图同处一地,这样,两者自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六月一日,三峡大坝开始蓄水,鱼复浦已沉入库底,从此,不再与人们见面,并将长期沉睡在库底之中,浦上遗存已无法再去考察了在告别库底的日子里,怀旧与留念之情不觉由然而生,好在笔者对鱼复浦的潜心研究已有多年,并赶在蓄水之前拍摄了一些珍贵的遗存照片现选择几幅随文一起刊出,以表达我对鱼复浦的永久怀念之情 说到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恐怕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但说到鱼复浦上的盐灶,便知之甚少,本文将对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之间的内在联系,试作一些尝试性的探析 盐灶与小说故事 在我国著名 历史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诸葛亮在鱼复浦上布设八阵图的故事,其大意是:诸葛亮入川时,在鱼复浦上聚石为堆,布成阵势,曰八阵图,能顶埋伏于此的十万大军。
十年后,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在夷陵,反遭东吴都督陆逊火攻连营七百里,刘备败退白帝城,陆逊引得胜之兵,向西追袭,至鱼复浦被困于八阵图中,幸被诸葛亮的岳父黄承颜引出,方才下令班师后来,唐朝诗人杜甫曾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著名诗篇,来颂扬诸葛亮的才智与伟业,之后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许多叙述或赞美八阵图的诗、词、楹联和文赋,致使这里的八阵图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神奇故事但在记实性的历史著作《三国志》里,却没有鱼复浦上八阵图的记载书中对张飞义释严颜、陆逊火攻连营、刘备败退白帝、病后死于白帝、死前在白帝托孤于诸葛亮……等事实都有叙述,唯独没有陆逊在鱼复浦上困于八阵图之说足见这段故事是罗贯中写小说时加入的情节,是 艺术 上的虚构经考证,诸葛亮、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定白帝的时间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③,而刘备败退白帝城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④,前后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时间鱼复浦冬季才露出水面,夏季被洪水淹没,诸葛一行於是年农历七月二十日由荆州起程,日行军按80里计,如果途中不遇大的战事,七月底八月初便可到达白帝,这时,丰水期尚未过去,鱼复浦露出水面的可能性极小。
此时,庞统已死,刘备身边已无军师,战况紧急,诸葛与张飞兵分两路,水陆竟发,急奔雒城,并约定先达雒城者立头功因此,诸葛一行不会久留于此鱼复浦正被江水淹没,已无石可聚就算有石可聚,来年也要被洪水冲毁,况且已历经十年之久,早已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面目全非;(留存下来的石堆皆是人工砌筑的建筑物)陆逊火攻连营,大败蜀军的时间是在农历六月,八月已收兵还巫⑤,由此推算,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间当在六七月间,此时亦正当丰水季节,鱼复浦还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中,也不可能有石堆出现对这一点,任乃强教授编著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亦有同议,文中对鱼复县的“盐泉”二字,就有这样的注释:补“盐泉”二字者,鱼复江南(现在江北),峡口外有洲,人称盐碛……江水夏秋没碛,惟冬春可煎盐工候江落碛出时,於泉上搬去石碛为堆,乃得盐水岁岁为之,泉位与碛堆不变,过舟者不知其故,妄传为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其事当辨也《寰宇记》引《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所散乱,即为夏水所没,冬季水退,复依然如故。
又……,续引盛弘之《荆州记》云:“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因曰‘八阵即成,自今行师,更不复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桓温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世人妄传诸葛神奇如此夫江水力能转运巨石,安得武侯八阵图细石堆遂不可移乎?知碛下盐泉,足破其妄矣⑥ 以上史料说明,陆逊困于鱼复浦上八阵图的故事,是艺术上的虚构但这些虚构并非凭空想象,它源自于真实的实物背景,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其一、诸葛亮作八阵图一事,史藉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前面提到的桓温便是晋代人;《荆州图副》亦出自于南北朝人的手笔;在《三国志》里,虽然没有陆逊被困鱼复浦八阵图的故事情节,但却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⑦的记载;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也远远早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说明远在罗贯中写小说之前,八阵图就已被载入史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其二、据地方志载:奉节人民因仰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旧时每年正月初七,成群结伴,出游水八阵,谓之“踏碛”妇女在碛上捡石子凿孔串作饰品,以示吉利踏碛之风,民国尚存,至今失传⑧说明八阵图在当地百姓中已深入人心。
其三、鱼复浦遗址处确有石堆的遗迹存在不过,构成八阵图的这些石堆,与白盐碛上的盐灶,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其形体结构亦相似,而且这些盐灶在军事上、尤其在防御战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诸葛、刘备虽都是丰水期来到白帝,但在数十年的军事对抗中,在注重天时、地利的时代,对长于巧思的诸葛亮来说,不可能不对这些现成的地物加以改造和利用历代的军事家也不会对此熟视无睹,在数十年的军事对抗和历代战争中,必然会有许多成功的战例;鱼复浦又是一个良好的演兵场地,在平日的训练中,也会经常在此演练诸葛亮的阵法,从而给罗贯中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总之,不管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是虚是实、或有或无,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作者创作八阵图的实物原型,探析八阵图与盐灶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将按其‘有’来进行探索、以‘有’为背景而进行多侧面的剖析 前面已提到,消除人们误传的办法是“知碛下盐泉,足破其妄矣下面就先从碛坝上的盐泉及跟随盐泉而出现的石堆说起吧盐灶位置与石阵 据《奉节县志》载:奉节 历史 悠久,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公元前 1006年,周灭商,奉节乃巴之属国——夔子国属地前633年,夔地并为庸国之鱼邑,属楚前60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灭庸,三分其地,鱼重归于巴。
前316年,秦灭巴,鱼邑属秦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领11县,鱼邑改称鱼复,序列第九前216年,鱼复隶属益州之巴郡公元194年,刘璋分巴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郡治鱼复216年恢复固陵郡名221年,复巴东郡名222年,刘备从夷陵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583年改永安为人复,属信州619年改信州为夔州649年改人复为奉节⑨ 鱼复浦上有盐泉数眼,古人就在盐泉附近的碛石滩上,将卤水加工煮制成白盐,故有白盐碛之称,卤水流出地面时,有硫化氰等同生气散发出来的臭鸡蛋味,白盐碛又俗称为臭盐碛梅溪河在此汇入长江,由北向南横切碛坝,将鱼复浦分为东西两部分石堆遗址见于东半部分,这里恰好是奉节的盐业生产所在地,盐灶和八阵图均位于鱼复浦的东半部分 奉节从古产盐,鱼族依之建国⑩是渝东地区古代盐业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最高年产量达 4000吨 ⑾ 在《盐政辞典》里,对“奉节”一词就有两条与盐业有关的解释:“(一)、县名,清为四川夔州府首县,民国裁府留县,隶四川东川道,川盐票岸销地也,清末行水引一百七十七引按本县有奉节场二)、场名,在奉节县城东南七里之碛坝中,面临大江,每年五月至十一月洪水期间,盐井为江水淹没,迄水退坝出,始淘井开煎,其卤甚臭,故俗称臭盐碛,分南北两岸,南岸一井,北岸三井。
引《荆州图副》云:‘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即指此也’民国四年( 1915),设盐井委员,其现在情况如下:北岸三井,盐锅:三八○口,灶家:一一○户;南岸一井,盐锅:二一口,灶家:九户;总共四井,盐锅:四○一口,灶家:一一九户 ⑿ 笔者在现场考察时看到,石堆经洪水长期冲刷,现已留存无几,几乎全部荡平,盐泉多被沙石壅埋,目前只有一眼盐泉仍有卤水流淌,估计流量每小时有 20立方米左右,且有臭味散发请看图二) 从盐泉往西偏北约50米处,有一个长方形的集卤池,南北宽3米,东西长12米,(请看图三) 在集卤池的附近有一两处残存石堆,虽已面目全非,但从夹存在石堆里用于建筑的胶凝材料中(用石灰、石膏、碳碴拌成的三合泥),可以看出这些石堆是人工建筑的痕迹,也是石堆能够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请看图四) 盐泉位置接近于碛坝末端的河流岸边,正巧位于鱼腹的肛门之处,距县城恰好七里众所周知,凡产盐之地,有泉必设灶,灶需设在便于操作、方便运输的开阔之地,从地形上看,盐泉以下是碛坝的末端,地形逐渐收敛成尖角状,地势狭窄,不宜设灶;往上则地势开阔,因此,煮盐区只能向上游方展布。
盐灶为单锅单灶,后来逐步 发展 、演变到四锅排灶,因此,四百口盐锅即四百座盐灶,有四百座盐灶就有四百个石堆,这四百个石堆如照40座×10座分布,间距按35米计,则需1400米×350米的地盘但盐灶的实际分布并非如此规范、整齐,在生产实践中,必受当时地形、地势的影响和制约,布局将呈不均等状态,而范围也将更宽、更广其场面之壮观便可想而知,不用说几百个石堆,就是有几十个这样的石堆也够壮观的了光绪《奉节县志》云:“县治东南八阵碛下,旧有盐井四口,龙脊滩南亦有盐井二口,冬出夏没,年久淤塞,咸丰初年乡民淘井试煎,产盐极旺,于是,每岁水落之时,编茅砌灶,比屋鳞次,蒸气成云,熬波出雪 ⒀ 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到:白盐碛的上游方是一大片盐灶,即一大片排列有序的石堆,犹如石阵,人们 自然 会由此联想到八阵图盐碛处是一片产卤区,中间为过渡区与前面所云“八阵图下三里有一碛”相对照,便可发现八阵图和盐灶是在同一块区域内,如把“八阵图下三里有一碛”这句话倒过来念,意思就变为八阵图在盐泉上头三里之处三里是个大概数,约 1000多米,这一片正好是盐灶的分布区,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是一幅合二为一的画面:即盐灶与八阵图相重叠,盐灶就是八阵图,八阵图也就是盐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从盐泉到盐灶,从盐灶到石堆,从石堆到八阵图的表面景象,接下来需要探析的是石堆与八阵图的内在联系,即这些石堆的结构在军事防御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盐灶结构与石阵 渝东地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