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3课《苏州园林》拓展资料(7篇).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70474049
  • 上传时间:2022-03-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7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3课《苏州园林》拓展资料(7 篇)《苏州园林》一问一些教师在上完《苏州园林》之后总是慨叹说这节课怎么也感觉不到苏州园林的美,更 别说感染给学生这种美了这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没有明确这篇文章的体裁所致一读题目,就很 容易把文章当作了写景抒情的散文登堂授课,一开场就没有向学生和听课者明确说明这是 一篇说明文,这必然会使所有听课者都在观念中作好了听抒情散文的准备造成这样的错误的诱导可能跟课文中的一句话有关,即“如在画图中”、“一幅完美的图 画”,也可能跟不正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以为作者这篇文章要写出苏州园林 的自然美其实,如果授课者在备课时注意看一下课文的注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一一谈苏 州园林》,就会知道,这篇文章是“谈”苏州园林,而不是“记”苏州园林,这样一来,授 课者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非常明晰的指导思想一一《苏州园林》是说明文而不是记叙文作 者要说明的不是苏州园林怎么样的美,而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美的成因和美的原理文章的 思路本来是先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意义和价值一一是我国园林的标本;然后概括说明苏州园 林的特点一一具有图画美;再进•步以概括的语言简要说明设计者为取得以上的园林效果, 他们从四个方面作出了最大的努力;然后紧接着就翔实地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及其达 到的效果展开具体的说明。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翔实说明,让读者和参观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设 计师们的白出心裁,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苏州园林 奇山异石夺天工苏州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上集各家之长,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苏州古典园林以其风格迥异、独具匠心受到世界注目,继拙政园、留园、网 师园、环秀山庄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狮子林、沧浪亭、 艺圃、耦园又于2000年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假山王国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己有650多年历史,掇山不高,但洞壑 盘旋,嵌空奇绝;凿池不深,然I口I环曲折,层次深奥望去冈峦起伏,水波粼粼,林木森森, 富有“咫尺山林"的意境,素有“假山王国”之誉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共 有12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 时而攀登峰颠,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叠嶂,俯视四面坡差,“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 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 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

      其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 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 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借景典范沧浪亭:沧浪亭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 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以崇阜广水为特色,园外清流萦绕,园内古木参天,竹影婆 娑,堂轩简朴,漏窗精华,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末、元、明、清四大园林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 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但山无水则缺媚,水 无山则少刚,而通过走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 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百 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栩栩如生,颇值观赏园林孤例为艺圃:艺圃园景开朗,风格质朴,小桥贴水,山石嶙峋,池水浩渺,树木葱 郁,极具山林野趣,宛如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全园有地仅5亩,以约占1/5的池水为中心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 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5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

      池水 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水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自然池水之东 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 区相隔而乂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 例无独有偶为“耦园”:耦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全园布局,精致灵 巧,意境深幽有诗赞:君到城东游,小园绕碧流柳堤映城曲,翠楼行佳偶评弹软语声, 字字溅珠玉吴娘轻推橹,尽显水巷情古时两人耕种称为“耦”,“耦”、“偶”相通,耦园离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东园面 积约4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 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3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 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 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 得幽曲有趣加上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陡峭峻拔, 气象万千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 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

      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花木,随风摇曳,平 添趣味感动中国的作家一一文坛伯乐叶圣陶“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感染了朱自清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意义,不仅可以在他的文学作 品中读到,更可以在他的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中读出来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 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 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 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 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 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自然而然的质素,在叶圣陶身上表露无遗,那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那是吾国先哲与文 人最倾慕的状态,道家如此,释家如此,儒家也如此也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使得叶圣陶 先生“长生久视”,成为永远的叶圣陶他作品中的“淡”,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或求人喜 欢的;那是他平气顺心之个人产品,也正因为其称物以德、心平气顺,眼前无非生机,正可 中和养身、颐养天年。

      在随处可能产生矛盾的生存状态中,社会中的人,倘若可以平常心视 之,自然而然,其修养与心性,当然便可知其高明了见性明心,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的确可以如此来评价这四个字,虽然主要来自于佛家 典籍,但其实,它是渗透到中国传统学问的各个方面的;而一个可以称得上“大文人”的文 人,乂无不是综合了中国传统的诸端学问的倘若在人这一层面没有实现见性明心,也不会 出现叶圣陶其文有着审美经验的读者,会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文如其人,从叶圣陶的小说里,可以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他的小说,更多的是 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在真切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在寻常的人生境遇中,摄取不 同寻常的所在,于是,在混沌里放出光明,把平凡而具体的生活题材,刻画得出神入化这 样的笔触,类乎于绘画的白描,其精神的展现,却是依靠r写生的最强大的技巧,乃可以凝 神定照,乃可以气韵生动,虽似乎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但,一切的一切,已包笼 其中现实的一切,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有戏剧性、矛盾性和艺术性的作家所要描写的, 也正是这一切,谁能不着痕迹,谁能自然而然,谁就是大家手笔有着审美经验的读者,会 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于呈现在纸上的“客观生活”中,读出冷峭或热情来。

      叶圣陶的小说, 从通篇气息到结构章法再到言辞造句,都是一样的朴实凝练、纯净流畅,令人佩服的是富含 了强大的表现力散文集《剑鞘》(1924年)、《脚步集》(1931年)、《未厌居习作》1935年、 《西川集》1945年、《小记十篇》1958年等等,无不是这样,那是需要在私下认真而细致地 打磨,才可以在外显光华的里面,来内包坚质的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形式,善美地结合起来,于是称得上“文质彬彬”一一这已不是单 纯的温文尔雅,而是趋近于“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状态,此时,内心己洗涤 掉所有的尘垢,人性本真本善本美的实在,开始大放光明,这光明,是烛照一切、通透一切 的凭借乎此,作品中抒情、状物、记人、说理,在清淡朴实之中,蕴涵态度风格,总之自 然而然,无须任何多余的雕饰叶圣陶先生的文风,大抵从此角度审视,最为得利叶圣陶的沉重,源自于关爱人生的大慈悲心也凭借乎此,能在客观中见出主观,在理性中见出感性,在现实中见出理想,这便是作 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叶圣陶,能同时成为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的缘由《画眉鸟》、《稻 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等等,是他的 可以称作“浪漫”的作品一一我们来慢慢品味这些“浪漫”,会忽然发现其中的沉重,非凡 的沉重,永久的沉重。

      叶圣陶的沉重,是源自于其内心的-种宏阔的境界,一种关爱人生的大慈悲心儒家的 仁人君子,靠着自身的道德自觉、自律、自策,来完善自身的心性修养和行为规范,来承载 一个文士所能承载的那一部分社会责任这些无数的“一部分”,便构成整个社会历史;社 会的整个秩序与正常运转,也依赖于此儒家的“仁者爱人”与“忠恕”的思想观,在叶圣 陶的小说中表现为温情与关爱,在他的生活中则为诚信与宽容,而这一切,又是自然而然、 毫无勉强之感的对于文章,他如此,对待朋友,他更是如此朋友,比如他生平最知己的 夏丐尊和朱自清,在各自的交往之中,彼此所看重的,也无非如此儒家所看重的,是生命的实在,是作为正常的社会中的人的那一部分责任心对于儒家 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是深谙熟稔的,表现于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的力量,则是他的努力实践于 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这一纲领性的思想,基本概括 出整个人类的思想史和生活史,其具体实施,则落在教育的肩上叶圣陶先生身体力行,在 “教”这一环节上付出了非凡的劳动,也焕发出异常的光辉教育的关键,叶圣陶先生独有 会心,他认为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习惯,把读书、作文与做人, 把语言、文字与思想,把知识、能力与习惯,统统结合起来,这一点,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 申述过。

      习惯成自然”,习惯了,也就自然了,久之,久之,也就自然而然了他是一位至诚者,一位“择善而固执之者”的君子抓住这-点,叶圣陶先生把儒家的大道理用得具体而微,塌塌实实他从如何编写语文 教材入手,针对教材标准、教材性质、教材功能、教材归宿等环节,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和独到的措施,而这些见解和措施,却都以“实际”为鹄的,这,是无比的重要诚于中而形于外”,大的目标,总要落到实处,之于道德修养与礼仪实践的关系,叶 圣陶先生独有会心表里如一、内外一如,此时的人,便可以实现能量和智慧的最大发挥, 实现最大的生存价值,这时他个人的价值,己不仅仅局限于其i人•身,而是扩展到社会性、 永久性在做小说编辑期间,叶圣陶先生发现并扶植过的作家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 诸人,遂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伯乐”,其功厥伟伟大出于艰辛大凡伟大却看似寻常之背后,一定是蕴涵了非常之艰辛的叶圣陶先生 的看似寻常,其文、其人,却是埋藏了非常人所可知所可解的“艰辛”的内容的,那其中, 乃有一种个人的大牺牲在焉朱嘉评圣贤之志,有云“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合流”,然而正是这种“乐其日用之常”的世界观与人生 态度,却因着其平常之极,便立即又与大多数的、普通的、一般世人生活者的“平常”拉开 了距离,显得极不平常起来,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