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材料的热学、光278学和电学性质.ppt
62页第二章 纺织材料的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质 第一节 热学性质与温度相关联的物理性质,称为热学性质一、比热容与热焓 (一)比热容1 概念:质量为1g的纺织材料,温度升高(或 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 J/g·℃比热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材料温度变化的 难易程度 2材料比热值( J/g·℃)材料比热值( J/g·℃)材料比热值 (J/g·℃)棉1.21~1.34粘胶纤维1.26~1.36静止空气1.01羊毛1.36锦纶61.84芳香聚酰胺 纤维1.21桑蚕丝1.38~1.39锦纶662.05醋酯纤维1.46亚麻1.34涤纶1.34玻璃纤维0.67大麻1.35腈纶1.51石棉1.05黄麻1.36丙纶(50℃)1.80水4.18常见干纺织材料的比热(测定温度20℃)锦纶比热大,其不易随温度变化,夏天穿着锦纶服装, 有明显的“冷感”32 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1)环境温度:温度提高,C增大 (2)环境相对湿度:随回潮率增加而增大 (3)纤维中孔洞和纤维间缝隙:随孔隙率 增加而下降4(二)热焓表示物质系统能量状态的参数H=U+PV U-系统的内能 P-压强 V-体积 比热容:温度升高1℃时单位质量物质热焓的增 量。
5二、导热导热性用导热系数λ来表示1. 导热系数λ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之间温差为1℃,1秒钟内 通过1m2材料所传导的热量焦耳数法定单位:W/m·℃ QdT1T2 (T2 T1)Sλ热 传 递 示 意 图λ值越小,导热性越 差,它的绝热性或保暖 性越好6常见纤维的导热系数(在室温20℃时测得) 纤维种类λ(W·m/m2·℃ )纤维种类λ(W·m/m2·℃)棉0.071-0.073涤纶0.084羊毛0.052-0.055腈纶0.051蚕丝0.050-0.055丙纶0.221-0.302粘纤0.055-0.071氯纶0.042醋纤0.050★静止空气0.026锦纶0.244-0.337 ★纯水0.697静止空气的λ值最小,它的绝热性或保暖性最好72.影响保暖性的因素⑴ 导热系数越小,保暖性越好⑵ 纺材吸湿后,保暖性下降吸湿微分热:纤维在给定回潮率下吸着1g水放 出的热量吸湿积分热:1g干燥纤维从某一回潮率吸湿达 到完全润湿,所放出的总热量⑶ 静止空气层的厚度越大,保暖性越好8图8-1 纤维层体积重量和导热系数间的关系 93.增强服装保暖性的途径 (1)尽可能多的储存静止空气;(中空纤维、 多穿衣服、不透水) (2)降低W; (3)选用λ低的纤维; (4)加入陶瓷粉末等材料。
104.绝热率T表示纺织材料的绝热性指标式中:Q0-热体不包覆试样时单位时间的散热量(J);Q1-热体包覆试样后时单位时间的散热量(J);T值越大保暖性越好11二、热对纺织材料的影响纺织材料受热时,内部结构和性质会发生变 化根据受热时的变化现象,纺织纤维可分两 类热塑性纤维:在较高温度时会发生软化、熔 融的纤维,如涤纶、锦纶、醋酸纤维等非热塑性纤维:在较高温度时不出现熔融而 直接发生分解、炭化的纤维,如棉、羊毛、蚕 丝等12(一)两种转变和三种力学状态热塑性纤维在不同的温度下,其伸长变形和弹 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热机械曲线热 塑 纤 维 的 热 机 械 曲 线两个转变区:玻璃化转变 区、粘弹态转变区三种力学状态:玻璃态、 高弹态、粘流态131、三种力学状态(1)玻璃态宏观力学特征:模量高,变形能力较差,强 度高,纤维坚硬,类似玻璃,显得脆内部结构特点:大分子的热运动能较低,整 个大分子处于“冻结”状态,运动单元只是 一些小的链节、侧基、支链绝大多数纤维在常温下都处于玻璃态14(2)高弹态宏观力学特征:变形能力较大,强度较小内部结构特点:具有比较大的运动单元――链 段,大分子可通过链段的运动使其伸展或卷缩 ,但没有分子链的滑移。
3)粘流态宏观力学特征:发生不可逆变形,纤维呈现粘 性流动内部结构特点:整个大分子链具有较高的运动 能,有较强的滑动能力152、两个转变区 (1)玻璃化转变区对温度十分敏感,物理性质,如比热、模量等 均发生突变玻璃化温度Tg: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温度( 二级转变温度),实际是个温度范围 (2)粘弹转变区 对温度十分敏感,纤维呈现流动性,模量迅速 下降,形变增加粘流温度Tf :高弹态向粘流态转变的温度(一 级转变 温度),也是一个范围 163. 熔点晶体发生熔化时的温度4.软化温度低于熔点20-30 ℃的温度 5.分解点高聚物发生分解时的温度17(二)耐热性与热稳定性l耐热性:纺织材料高温作用后,保持其物理机械性能的 性质用不同温度作用一定时间后力学性能的保持率 ,或材料随温度升高而强度降低的程度来表示l热稳定性:指材料对热裂解的稳定性,或热作用下的结构 形态和组成的稳定性用一定温度下,强度随时间而降低的程度表示 18l常用纤维的耐热性: Ø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比蛋白质纤维好 Ø合成纤维:涤纶>腈纶>锦纶>维纶; Ø碳纤维、玻璃纤维相当好l常用纤维的热稳定性:Ø天然纤维:蚕丝、棉较差;Ø化纤:粘胶、锦纶、腈纶较差;耐热性好的纤维,热稳定性并不一定 好。
锦纶、腈纶的耐热性较好,但热稳定性 差;涤纶的耐热性与热稳定性均较好19(三)合成纤维的热收缩和热定形1、合成纤维的热收缩合纤受热后发生不可逆的尺寸收缩现象,称~ 1)原因合纤在纺丝成形过程中经受拉伸,在纤维中残 留有内应力,但受玻璃态的约束不能恢复当纤维 受热超过一定温度,分子间的约束减弱,由于内应 力的作用而产生收缩20(2)指标 热收缩率=收缩量/原长×100%根据加热介质的不同有:沸水收缩率、热空气 收缩率、饱和蒸汽收缩率3)利弊弊: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利:获得特殊的外观效果,如膨体纱212、热定形 (1)基本概念 l热塑性:将合成纤维或制品加热到玻璃化温度 以上,并加一定外力强迫其变形,然后冷却并 去除外力,这种变形就可固定下来,只要以后 不超过这一处理温度,形状基本上不会发生变 化这种性质称之为热塑性 l热定形:利用合纤的热塑性,将织物在一定张 力下加热处理,使之固定于新的状态的工艺过 程22(2)热定形的机理 l 合成纤维(热塑性):纤维处于高弹态,分子 链段移动,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新的结合,冷却 后新结构得以固化针对无定形区)l棉、麻:结晶度高,类似合成纤维的定形机制不 存在或太少,无法进行(类似合成纤维的),获得暂 时性定形。
l羊毛:湿热和力的作用打开二硫键,并在新的位 置重键,获得半永久性定形23(3)影响合纤织物热定形效果的因素 1)温度(最主要因素) 2)时间 :低温时间长,高温时间短 3)张力 4)冷却速度:要迅速冷却,以使新的结合点很 快“冻结” 5)定形介质2425合成纤维与毛纤维热定形异同l相同:都是通过定形来达到使产品尺寸稳定 l不同: (1)合成纤维主要通过玻璃态的“冻结”来定形 ;毛纤维则是通过分子间化学联结键的“重 建”(如二硫键)定形 (2)合成纤维定形时可伴随有晶型的改变;而 毛纤维没有 (3)合成纤维的玻璃化温度明显;而毛纤维则 不明显且多变 (4)合成纤维可用干热来定形;毛纤维用干热 无法获得良好的定形效果261、极限氧指数LOI极限氧指数LOI (Limiting Oxygen Index):将 材料点燃在氧、氮大气中,维持材料燃烧所需 要的最低含氧量的体积百分比LOI越大,材料越难燃四)纺织材料的燃烧性能27点燃温度: 火焰最高温度: 续燃时间: 阴燃时间: 损毁长度: 火焰蔓延速率: 火焰蔓延时间: 熔孔时间及熔滴:282、分类按燃烧性能不同分:易燃、可燃、难燃、不燃。
分类LOI(%)燃烧状态纤维品种不燃≥35常态环境及火源 作用后短时间不 燃烧多数金属纤维、碳纤维 、石棉、硼纤维、玻璃 纤维及PBO、PBI、PPS 纤维难燃26~34接触火焰燃烧, 离火自熄芳纶、氟纶、氯纶、改 性腈纶、改性涤纶、改 性丙纶等可燃20~26可点燃,能续燃 ,但燃烧速度慢涤纶、锦纶、维纶、羊 毛、蚕丝、醋酯纤维等易燃≤20易点燃,燃烧速 度快丙纶、腈纶、棉、麻、 粘胶纤维等燃烧性能的分类 293、提高纺织材料难燃性途径1) 进行阻燃整理2) 制造阻燃纤维:a)纺丝液中加入防火剂制 成阻燃纤维;b)用难燃的聚合物纺成阻燃纤 维,如诺麦克斯(Nomex)等30(五)熔孔性1、概念l 熔孔性:涤纶和锦纶等合成纤维织物,接触 到火星等热体时,在织物上形成孔洞的性能l 抗熔性:抵抗熔孔破坏的性能,称~ 2、影响熔孔性的因素 (1)热体的温度 (2)热体的作用时间、热体的热量 (3)纤维熔点、分解点、分解所需的热量、导 热系数、回潮率大小等313、测量方法 (1)落球法 (2)烫法:热体(金属棒、纸烟等)接触试样一 定时间,观察熔融状态 天然纤维和粘胶的抗熔性好,涤纶、锦纶等的 抗熔性差。
4、改善织物抗熔性的方法 (1)与天然纤维混纺 (2)制造包芯纱(锦纶、涤纶外包棉) (3)对织物进行抗熔、防熔整理32第二节 光学性质纺织纤维在光照射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Ø色泽(颜色和光泽)Ø折射与双折射Ø耐光性Ø光致发光331. 纤维的颜色纤维的颜色取决于纤维对不同波长色光的吸 收和反射能力天然纤维的颜色,取决于品种、生长过程中的 外界因素;化纤,与纺丝工艺有关颜色感觉标准波长波长范围红色700620-780橙色610595-620黄色580575-595绿色510480~575 蓝色470450~480紫色420380~450各种颜色的波长与波长范围(mm)一、色泽342.纤维的光泽光泽是纺织材料的重要外观性质光泽取决 于对可见光的反射情况当光线射到纺织材料 的表面时,在纤维和空气的界面上同时产生反 射和折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折射 光在纤维内部进行,当达到另一界面时,再产 生反射和折射35光泽是正反射光、表面散射反射光和来自内部 的散射反射光的共同贡献36光泽分五级:无光泽(如粗绒棉)、弱光泽( 如细绒棉)、显著光泽(如丝光棉)、强光泽( 精练过的蚕丝)、最强光泽(未消光的粘胶丝) 。
丝绸工艺中常用极光和肥光两种光泽感:Ø反射光量很大,分布不均匀—“极光”; Ø反射光量很大,分布较均匀—“肥光”373. 影响光泽的因素(1)纤维的纵向形态:表面光滑,粗细均匀,光 泽好,如丝光棉、没有卷曲的化纤长丝2)截面形态l圆形截面:透光能力强,观感明亮,易形成极光 ,纤维绕轴心转动光泽不变;l三角形截面:可发生全反射、有闪光效应入射 反射1反射3折射2折射1折射3反射238(3)纤维层状结构使纤维光泽强而不耀眼4)纤维彼此排列的平顺程度纱线表面的纤维沿纱轴向排列,粗细均匀, 毛羽少,光泽好 (5)化纤中加TiO2可消光TiO2改变光线的反射情况入射反射1234空气层1层2层3层…39二、折射与双折射双折射:光线投射到纤维上时,除了在界面 上产生反射光外,进入纤维的光线被分解成两条 折射光纺织纤维的这种光学性质,叫双折射Ø寻常光:遵守折射定律,快光(o),振动面⊥光 轴,折射率n⊥ Ø非寻常光:不遵守折射定律,慢光(e),振动面 ‖光轴,折射率n‖Ø双折射率:△n=n‖- n⊥ 40纤维双折射率的大小,与分子取向度和分子 本身的不对称程度有关分子与纤维轴平行 排列时双折射率大,大分子紊乱排列时双折 射等于零,故可利用双折射率来比较同种化 纤取向度的高低。
41三、纤维的耐光性1. 定义:纺织材料抵抗光照的能力纤维因光照发生裂解引起强度下降的现象 叫“老化”可进行“大气老化实验”或若排除风 吹雨淋等影响,则为耐光性试验 2.实验方法露天曝晒法和人工模拟法423.常用纤维耐光性纤维日晒时间(h)强力损失(%) 蚕丝20050 棉94050 羊毛112050 亚麻110050 粘胶90050 腈纶80010~25 锦纶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