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课件.ppt
58页類書與叢書類書與叢書第九章第九章 類書類書與叢書何謂類書类书的特点和编排方式類書的起源和功用类书产生的因素類書舉要叢書叢書為何叢書的起源和功用叢書舉要“述而不作”的類書一、何謂類書 類書是我國古代采輯或雜抄各種古籍的詞、句、段、篇,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次排列于從屬類目之下(如歷史、地理、典制、民俗、文藝、人物等),以供人們查閱的工具書特點是“以雜見稱”所收內容往往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古典文獻,成為我國古籍輯佚、校勘、考證的重要文獻資料來源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易·係辭傳》 “事類相從,聚之義也”——皇甫謐《甲乙經·序》 《汉语大词典》:“(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辞海》(1989年版)给类书下的定义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類書的定義二、类书的特点和编排方式 类书特点:收录内容广泛,不限于某一方面类书特点:收录内容广泛,不限于某一方面。
w包括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包括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学问、世上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凡人间学问、世上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w编排方式编排方式: :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先分成若干个大部类,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先分成若干个大部类,再在每个再在每个大部类下分若干个小部类,小类下先排书名,再排材大部类下分若干个小部类,小类下先排书名,再排材料并注明出处,其材料按原书时代的顺序排列料并注明出处,其材料按原书时代的顺序排列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一般帝王、后妃、职官、州郡、地理、产业等部三、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 由于类书内容广泛,规模宏大,因而有人把它看作我国的百科全书,但它与由于类书内容广泛,规模宏大,因而有人把它看作我国的百科全书,但它与现代百科全书相比,两者仍有很大差别:现代百科全书相比,两者仍有很大差别:w类书按类摘抄,汇集资料,述而不作采辑前人著作中片段、零篇甚至整本的书籍,加以编排而成;现代百科全书则是知识的总汇,每一条目都是按一定的观点写成的完整文章w类书汇集以往的陈旧的材料;现代百科全书则要求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w类书分章摘句,汇集成书,分析开来不成片段;现代百科全书中的许多条目都可作为小册子或专书单独出版,并附有参考书目w所以类书与现代百科全书并不相同所以类书与现代百科全书并不相同 1. 唐杜宝《大业杂记》又云:“秘书监柳顾言曰:梁主以隐士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转引自《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当时编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燿博朝野均以博闻强识为上,而记忆有限,则不得不以类辑群书以济其穷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汉魏以下文士撰述,必本旧言,始则资于训诂,繼則引錄成言,終則綜輯故事” 六朝的駢文辭賦在用事和辭藻方面的講究也是類書產生 的必然原因《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撰p221)w 类书原来的编纂目的,为封建帝王、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悉典故而准备,也有专供文人学习诗文写作、参加科举考试之用五、類書的功用 類書是應社會利用文獻、檢索方便的需要而產生的便利人們檢索徵引是類書的基本功能,也是它的根本價值所在。
——《<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类书流传到现在,具有以下功能:w1、查找史料w2、查找辞藻w3、校勘、考订古书w4、辑佚类书成书朝代及归类统计六、類書舉要文獻學界較為公認的一種意見認為,文獻學界較為公認的一種意見認為,《《皇覽皇覽》》是我國第一部類書,是我國第一部類書,《《三國志三國志·魏志魏志·文帝文帝紀紀》》載:載:“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凡千余篇,號曰《《皇覽皇覽》》 此書由此書由魏文帝魏文帝曹丕曹丕组织组织儒生儒生编撰编撰而成,总而成,总负责人负责人是是桓范桓范、、王象王象、、缪袭缪袭等《《皇覽皇覽》》一書流傳到唐代就一書流傳到唐代就失傳了,但其在古籍中開創了類書這一種文失傳了,但其在古籍中開創了類書這一種文獻體制,而且給後來王朝在開國初集中人力獻體制,而且給後來王朝在開國初集中人力大規模地編纂類書樹立了一個範例大規模地編纂類書樹立了一個範例w现存类书,最著名的有w“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w“宋代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w明代的《永乐大典》;w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类书中集大成的巨著。
w《佩文韵府》 《北堂書鈔》 《北堂书钞》成书于公元610年前后,是虞世南在隋朝作秘书郎时编成的 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虞世南把群书中“事而为文者”,摘录其原句,分隶80部,801个子目内,共成173卷(见两唐书《经籍志》、《艺文志》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160卷) 《北堂书钞》成书较早,所引原书的材料更可靠一些,考据学家还常常引它为据此书今已残缺,看不到它完整的面貌了 《北堂书钞》是我国古代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现在的通行本计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音乐、武功等19部,851类《北堂书钞》书影《北堂书钞》的版本 清乾隆时修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所录所录《《北堂书钞北堂书钞》》,为,为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 清嘉庆间孙兴衍得元末明初,称为影宋钞本,约清嘉庆间孙兴衍得元末明初,称为影宋钞本,约严可均、王引之等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同治四严可均、王引之等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同治四年周星诒购为镇库之宝年周星诒购为镇库之宝。
后南海孔广陶借陶宗仪的钞本,又约林国赓、孔后南海孔广陶借陶宗仪的钞本,又约林国赓、孔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 我国类书流传到现在,在私人所撰类书中,比较我国类书流传到现在,在私人所撰类书中,比较完整的,当以虞世南完整的,当以虞世南《《北堂书钞北堂书钞》》为最古 2、《艺文类聚》 ——欧阳询 唐朝欧阳询等奉敕编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艺文类聚》共100卷分43部,727类(子目),近100万字,以天部、地部、岁时部为始,包括人事(如帝王部、职官部、刑法部等)、方物(火部、鸟部、兽部等)每部先引经、史等部书关于天地等基本概念的记载,然后再加以进步的训释;末后附赋、诗、铭、颂等文,便于读者寻检资料、检索前代文献《艺文类聚》是唐高祖于武德3年(公元620年)命欧阳询等十余人编写,在公元624年完成的一部按类别编排的类书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不论在编撰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有特色。
它采辑了汉代到隋代经、史、子、集各种文献中的材料,引用图书1400多种它扩大类书采辑资料的范围,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自汉至隋丰富的文献资料,适应了一般读书人对类书的要求,对我们今天校理古籍,进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艺文类聚》有利于校勘古籍 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就已利用本书 至清代,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至清代,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切理解其价值 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事””与与““文文””两条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 《艺文类聚》的版本A.中华书局影印宋绍兴刻本B.1965年中华书局排印汪绍楹校勘本C.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汪本,附《书名篇名索引》、《人名索引》,极便使用。
3、《初学记》——徐坚,唐玄宗时官修类书唐唐·徐坚撰分二十三部分二十三部取材于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体例略仿略仿《《艺文类聚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艺文类聚》》丰富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学习之用,故名诸子作文时学习之用,故名《《初学记初学记》》 《初学记》 《初学记》,是唐玄宗为了他的儿子作文时使于检查事类而命徐坚等编纂的全书30卷,其得名如此分23部,313个子目其体例是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末为诗文叙事部分可查找分部,事对与叙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知识性的文辞介绍;而诗、文、表等则是根据叙事采录的 《初学记》编撰者系徐坚等人《初学记》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兼顾词藻典故和文章名篇《初学记》每一子目内均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叙事”部分是经过精心编撰的,和其他类书的“类事”不同《初学记》的“叙事”部分,虽然也征集类书,然而经过一番组造,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对子目标题来说,等于作了一番原原本本的说明,更为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作法。
《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资料,其中包括隋以前的诗文和初唐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它:“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者相连属”,“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 体例和内容全书共分23部, 313个子目 体例先为“叙事”,次为 “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初学记》的版本A.宋绍兴十七年东阳崇川余四十三郎刊本,作《新雕初学记》三十卷,日本宫内省书陵部藏B.明嘉靖十年安国桂坡馆刻本C.明嘉靖十三年晋府虚益堂刻本D.清乾隆内府刊《古香斋袖珍十种》本E.1962年中华书局排印司义祖点校本,用古香斋本为底本,校以桂坡馆本以及严可均、陆心源校,制成《校勘表》附各卷后许逸民有《初学记索引》与此书配套 唐代重要类书,亦称白氏六帖事类集,全书共三十卷白居易在自撰《醉吟先生传》一文中,自己将这部书称为事类集,并且说别人将这部书称为白氏六帖 此书收录唐代文献,其中最可贵的,是律、令、格、式的若干条文,律有擅兴律、贼盗律等,令有乐令、选举令、考课令、封爵令、杂令等,格有仓部格、金部格、户部格、祠部格等,式有兵部式、祠部式、吏部式、考功式、户部式、主客式、水部式等。
唐律尚存,而令、格、式则原书已佚,此书所引虽是片断,仍可据以考知性质内容,且可以此为线索勾稽其他令、格、式《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 宋代类书编算主要集中在北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大官修类书的编纂,稳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使统治者赢得了“稽古右文”的美名其次类书编纂中较为注重史实的汇缉,这与宋代史籍日增及编撰相关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 、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馀细目 取材于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故事,这些书半数以上已散佚,就是留有的亦有残缺和错讹,赖有《太平广记》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小说史料 是以小说为主的类书,有“小说家之渊海”的称号 《《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 9卷 最早最早保存在保存在《《太平广记太平广记》》中的唐元稹中的唐元稹《《莺莺传莺莺传》》,是西厢,是西厢记的创作依据最早存于记的创作依据最早存于《《太平广记太平广记》》的唐李朝威的的唐李朝威的传奇小说传奇小说《《柳毅传柳毅传》》,在元代被尚仲贤改成,在元代被尚仲贤改成《《洞庭湖洞庭湖柳毅传书柳毅传书》》杂剧(杂剧(《《元曲本元曲本》》选),收入昆虫类的选),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宋元话宋元话本、明清拟话本及宋元明清小说以本、明清拟话本及宋元明清小说以《《太平广记太平广记》》中的中的故事为蓝本的也屡见不鲜详参故事为蓝本的也屡见不鲜详参《《文献学概要文献学概要》》杜杜泽逊撰泽逊撰p299p299)) 这部书的第一大用途是提供小说史料,第二大用途是用于小说辑佚鲁迅《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都大量取材于《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太平广记》》的版本的版本A.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刻本B.明许自昌刻本C.明活字印本(北京大学、黄永年先生各藏一部)D.《四库全书》本E.民国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F.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汪绍楹整理本,以谈刻为底本,校以明沈氏野竹斋抄本、清陈鳝校宋本,参校明许自昌本、清黄晟刻本《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命李昉等仿《修文殿御览》编成《太平御览》共一千卷,成书于公元977-983年,在它的55部内,便分了近5000个子目,比《艺文类聚》广博开首的天部,从元气太初、日、月、星、云到风、雨、雷、电等共有35个子目;地部则从土、壤、山、石、丘、陵、林麓、江、河、湖、海到薮、泽、渠、读等共有155个子目,里面还包括432座名山,117道大水。
至于人事万物,则有帝王、皇亲、封建(指封建贵族)、职官、服用、饮食以及鸟兽、虫鱼、竹木、药材等部,每个子目之下,都有或多或少的引文,并注出处 《太平御览》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类书以它的门类繁多,征引赅博,被人广泛地推崇和利用、《太平御览》征引的图书,既有引自原书,也有抄自其它类书的,但这些古书十之七、八今已失传,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书名的由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编类太平编类》》,,后改名为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春明退朝录》》谓书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n该书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该书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n后代史家多据以考订史传,清代以来的校勘家、后代史家多据以考订史传,清代以来的校勘家、辑佚家视为辑佚家视为“辑佚之宝山辑佚之宝山”;;n此外,查找史实典故和名物制度也常用此书,堪此外,查找史实典故和名物制度也常用此书,堪称称“故实之渊薮故实之渊薮”。
体例体例是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加己见w内容内容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得很少w排版排版: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附于本句之下,较其他类书更为明晰《《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的体例、内容和排版的体例、内容和排版A.南宋庆元五年成都路转运司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京都东福寺藏,均不全B.南宋中期刊本,明文渊阁物,后藏清陆心源皕宋楼,售日本,现藏东京静嘉堂文库C.日本江都喜多邨氏学训堂活字印本D.商务印书馆据宋蜀刻本影印,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商务本影印为四大册,为现今最善之E.明万历元年倪炳刻本F.明万历二年周堂铜活字印本G.清乾隆《四库全书》本H.清嘉庆张海鹏从善堂刻本I.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太平御览》版本《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是宋真宗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命王钦若等编纂的所采材料自上古至五代,大抵以正史为主,间及经、子;不采小说 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从帝王、宗室、外戚等部到幕府、陪臣、外臣共分了30部,部有总序;1104门(子目),门有小序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关人事、材料主要来自正史的一部类书 《册府元龟》虽然也1000卷,但数量比《太平御览》大一倍。
它的材料包括《十七史》,其所见史,又皆北宋以前古本,故可借以校史,亦可借以补史 “册府元龟”的意思“册府册府”是帝王藏书是帝王藏书的地方,的地方,“元龟元龟”是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引申为后国家大事引申为后世帝王治理国家的借世帝王治理国家的借鉴 也就是说这部书是从也就是说这部书是从古代典籍中搜集一些古代典籍中搜集一些可供政治上做借鉴的可供政治上做借鉴的资料编成的资料编成的 《《册府元龟册府元龟》》体例和分类体例和分类每部有总序,评述该部事迹沿革,相当于一篇学术小史评述该部事迹沿革,相当于一篇学术小史每门有小序,论述该门之内容总序和小序都言简意赅,颇有参论述该门之内容总序和小序都言简意赅,颇有参考价值考价值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
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下再分门类,共部下再分门类,共11041104门取材方面,唐以前以唐以前以““正史正史””为主,唐至五代则直接引用实录、为主,唐至五代则直接引用实录、国史,间取经典、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国史,间取经典、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至于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至于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 《册府元龟》的版本A.宋刻本,中华书局影印,不全宋刻本,中华书局影印,不全B.明崇祯十五年黄国琦刻本明崇祯十五年黄国琦刻本C.《《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本本明清官修类书编纂类书编纂进人了集大成时期《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在体例、技术上的精良字典式的编排技术已开始进入类书编纂《佩文韵府》与《并字类编》类书到清代已有现代百科全书编纂的萌芽因素 《永乐大典》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写本类书,所谓写本类书就是用手工抄写的,按类来编排内容的大型书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隷诏编,解缙等29人于1403-1408年间编撰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收书起止、内容及体例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起先秦,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起先秦,下至明初,重要典籍皆在其中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下至明初,重要典籍皆在其中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全书共有藉以保存流传全书共有22877卷,仅目录就有卷,仅目录就有60卷,共装卷,共装成成l109 5册每册30至至50页,每页朱丝栏作枢,半页大字页,每页朱丝栏作枢,半页大字8行,小字行,小字22行,每行行,每行28字,正楷抄写,纸墨皆是优质书字,正楷抄写,纸墨皆是优质书成之后没有刻印,仅以抄本形式存世藏于南京文渊阁,后成之后没有刻印,仅以抄本形式存世藏于南京文渊阁,后转藏于北京故宫转藏于北京故宫 收录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所收书籍均未删未改,一字不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所收书籍均未删未改,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版本(只有抄写本,没有刻印本)n 永乐年间抄写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永乐年间抄写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嘉靖年间的重抄本称为副本嘉靖年间的重抄本称为副本n嘉靖末年虽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不嘉靖末年虽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不知踪迹副本知踪迹副本《《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清代收藏清代收藏不善,续有遗失,近代更是被八国联不善,续有遗失,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毁掠n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 国家图书馆所藏221册《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在最大的一部类书,它是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由康熙时陈梦雷初编,雍正时蒋廷锡重编 全书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n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n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n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n各部下的资料按类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
《古今图书集成》所包括的引文,也真是集了古今图书的大成,在历史上,类书的编纂可说是达到了最高峰《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古今图书集成》的优点 《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外国人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古今图书集成》收罗宏富,分类细密,体例谨严其中引证,详注出处,标明书名、篇目和作者,便于查对原书 因此,它不仅是历代类书的总结,也是封建制度下官修类书的代表《古今图书集成》版本A.雍正铜活字印本B.光绪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扁字体C.光绪十六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托上海同文书局照原书大小影印本,共一百部后附《考证》二十四卷,为殿本所无D.上海中华书局据康有为原藏铜活字本影印本,较为通行清代类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这是一部专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的大型专门性类书兼韵书。
q《佩文韵府》所收之词,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们查阅古代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处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q但因为它所引书证,卷帙过于浩繁,编制欠精,所据资料又多辗转抄袭,讹误不少且引书不注篇名,使用不便所收语词全按倒序排列,也不便查找q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古籍书店的影印本,书後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笔划索引,可供不熟悉古韵的人使用 书中以单字统尾字与其相同的词语,词语之下举书证,列典故,不收词曲每字之下,先注音释义,后列“辞藻”,最后收“对语”和“摘句”,可供查找诗赋文句和成语典故用,供搜集专题诗文资料《佩文韵府》体例《佩文韵府》版本A.清康熙内府刻本,均不分卷B.《四库全书》本,此是《四库全书》中第一大书C.道光间南海潘仕成海山仙馆刻本D.光绪十二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E.日本东京吉川弘文馆影印本,附索引F.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附索引,精装本G.1983年上海书店影印《万有文库》本类书类级情况之比较——《<古今图书集成>研究》 類書類書與叢書何謂類書类书的特点和编排方式類書的起源和功用类书产生的因素類書舉要叢書叢書為何叢書的起源和功用叢書舉要“丛书”两字的涵义 从“丛”字讲起。
丛”字繁体作“丛”,《说文解字》解释:“丛,聚也;从业羊,取声 丛(丛)是聚集的意思;字的构形上半截为“业羊”下半部为“取”,“取”是这个字的声读 根据现有的文献可查,“丛”与“书”二字连文成词,最早出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之手《韩昌黎文集》卷四的古诗《剥啄行》中有这样的文句:“门以两版,丛书于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关着的两扇门内,聚集着许多书籍原本是韩愈闭门读书以避谗言诽谤的话 这里的“丛书”两字是用以表达聚集多书籍之义“丛书”的概念“丛书”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首先是指我国古籍图书中的一个种类或系列2)不是文章或诗歌的章节、句子、字词的汇编,也不是同一书的各家注释疏证的汇编,而是书汇集3)可以是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内容诸方面的书;也可以是同一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相同与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的汇集4)冠有总的书名,多冠以“丛书”二字5)各书分开来又是独立完整的简言之,丛书就是由许多独立的图书汇集成编而冠以总名的一种书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本图书成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的方式出版的图书最先用“丛书”作书名 “丛书”二字最先用作书名的,当推唐代后期学者陆龟蒙。
陆一生写下不少诗文杂著,他将自己的作品集为一书,起名《笠泽丛书》,其序云:“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不遗大,可知其所容也 可见这是陆氏的诗文杂著该书虽名曰“丛书”,实为一总汇集个人短篇作品的文集,并非一部真正的丛书 东汉灵帝熹平4年(公元175年),书匠把《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六部经书刻在鸿都门(汉代藏书之所)外的石头上作为标准范本东汉刻群经于石上应当视为丛书的源头所在“丛书之祖”w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丛书始于南宋,俞鼎孙与俞经兄弟将汪应辰的《石林燕语辩》、程大昌《演繁露》及《考古编》、与永卿的《嫩真子》等五家六种记载本朝制度、掌故和人物琐事的著述汇集在一起,分为7集40卷,题名《儒学警悟》(成书于嘉泰元年,即公元1201年)w 南宋度宗咸淳年间的学者左圭汇集100多种丛书编成《百川学海》一书书名是根据西汉扬雄“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一语而命《百川学海》的内容虽以子部杂著为主,实包罗经、史、子、集四部,采收相当丰富,加之刊刻流传广,大多数人误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准确地说《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辑成的丛书。
《百川学海》是我国第一部刊刻的丛书这两部书都是我国的“丛书之祖”丛书的分类 丛书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 专科类丛书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推“六经”,这些都完全具备了后来“丛书”的特征,因此,丛书由来甚久 《儒学警悟》仅仅是综合性丛书之起源丛书举要 明代著名丛书《古今说海》《稗海》《汉魏丛书》《古今逸史》 清代丛书数量很多,著名《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以及何文焕《历代诗话》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整套书收録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一部分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编撰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禁、毁图书3100多种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尔雅》、《説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欧洲人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说郛》 《说郛》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等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于明朝崇祯十七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为《史记 》《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 宋书 》《 南齐书 》《 梁书 》《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 周书 》《 隋书 》《 南史》《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