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解密.docx
14页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解密 王仙梅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能理解、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如此重要,当然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不仅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作为一个新名词单独提出来,在近年来的语文中高考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明显增多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的“学习任务群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学习任务群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教学和测评,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对其做进一步探究,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贴近真实生活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非连续性文本”最早源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ISA)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2002年非连续性文本是PISA测试的文本类型之一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试,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但光环之下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我国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失分较多,因而“非连续性文本”,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专门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16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非连续性文本”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足以看出中国教育界对其的重视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学习、工作、生活中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必须弄清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些分歧,以下我们对此具体分析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最初界定PISA来看,PISA将阅读文本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1]在我国“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在“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依然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但是在呈现形式和构成元素上着眼于“图文组合”和“多种材料组合”[3],涵盖了PISA测试中的多重文本和混合文本程淑贞、裴羽霄、宋志贺等把“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它是区别于由逻辑或语感严密的字词句段落结构层次构成的连续性文本,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所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这种概念界定和“课标”中的表述基本相符中高考命题从“课标”出发,“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表现形式为:图文(表)结合文字和纯文字信息组合体[4]从以上可看出,在国内,“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同时,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在“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没有引入国内教育界之前,其实我国的相关考试题中也有这类题型出现,即语文综合性测试题,只是当时“非连续性文本”考查还没有成为热点在2009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后,国内对“非连续性文本”引起重视,并随着“课标”将其正式提出,其影响力度进一步增大。
近几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在中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研究者们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与分析,其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测试在批判声中不断改良,促进命题科学化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2)(3)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因此,笔者聚焦于这一点,对试题进行详细分析一)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材料选择1.“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材料组合形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套卷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材料呈现均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文字材料和图文材料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更全面、更深入、更直观地阐释主体内容全国卷(1)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以“记录片频道的运营和发展”为话题,材料一和材料三为纯文字的新闻报道,材料二则是调查数据的图文呈现,全面立体的对我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进行阐释,材料四是纯文字材料对“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的简介中美对比,相互参照,能看到彼此的优势和不足全国卷(2)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围绕“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展开,材料一文字描述了“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图表对“民众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进行了直观显示;材料二文字从居民和政府两方面阐述了“垃圾分类”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图文结合”,多视角看待问题,让我们对我国现存“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透彻的认识全国卷(3)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也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对“博物馆”展开介绍,在此就不做具体分析了总之,三套全国卷的材料组合形式均采用“图文结合”,这样的材料构成形式使主题更鲜明、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理解、概括及反思与评价能力2.“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来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新闻、报告材料来源于新闻稿,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这一改前些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主观随意、虚拟色彩浓厚的弊病全国卷(1)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全国卷(2)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全国卷(3)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選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3.“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的话题讨论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话题聚焦社会热点,讨论了“纪录片频道运营与发展”、“垃圾分类”、“博物馆”,涉及生活、文化、环保等方面话题”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大语文”观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的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大多试题能对照题干和材料找到答案,很少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反思与评价即使有类似“对材料内容分析与评价”的题干,但实际并未考查“评价材料信息”的能力以下对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文本”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具体分析1.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看题干,然后看选项,找准材料中相关信息的区间,将题目选项和材料信息对照,看二者的吻合度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识别重点信息,进行筛选、对照,才能做进一步分析识别重点信息并筛选是做此类题型的基础步骤同时,要注意图文转换,整合信息例如:全国卷(1)中第7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全国卷1)这道题是文字转换为流程图的形式,在这一道题中,学生首先要根据题目的选项查找材料信息区间,再将材料信息整合,进行梳理脉络,完成图文转换,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类试题比较费时,学生需要一一对照,耐心解答全国(3)卷中第七题则是图片转换为文字的形式,是对学生读图时理解、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如下: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全国卷3)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从图表直观反映可知)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还有2003)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材料二(截取重点片段):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这一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整合、理解选项中已经针对图片信息做出了整合,学生需对照选项和图片信息判断正误这种题型简明直观,很多能一眼就从图片中找到答案,相对于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对图片信息理解、整合描述出来简单一些2.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信息能力较多,包括概括分析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类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但简答题相对选择题更多,且难度略大以下具体分析试卷中的简答题对学生阅读概括信息能力的考查依次为全国卷(1)(2)(3)第九题: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2017全国卷1,第9题)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結合材料简要概括2017全国卷2,第9题)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2017全国卷3,第九题)这三道题,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但其实是在考查筛选、整合能力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重点信息,看是从哪个突破点来答题,比如,全国卷(1)第九题,需要抓住题干中的“中美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全国卷(3)第九题,需要抓住“在科研方面的作用”这一重点信息然后再对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这要求学生具有识别重点信息的能力和全局思维,有的还需要进行比较在答题时,要紧扣材料,语言简洁对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根据材料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中有的是对材料中的信息含义相同,只是换了个说法,有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扭曲,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具体分析,才能找准答案例如,全国卷(3)第八题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全国卷3,第八题)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这一类试题首先也是要根据选项,找到材料中选项的区间,才能进一步对照、分析3.评价、反思信息的能力在2017全国卷3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考查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