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赏析(优秀3篇).docx
4页大林寺桃花赏析(优秀3篇)大林寺桃花赏析 篇一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邃、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觉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忙不驻而怨恨,而愤怒,而悲观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其次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事实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动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详细可感,形象漂亮;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详细,天真可爱,栩栩如生,假如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酷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活,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宠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说明,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缘由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原因 常识告知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 高度每上升101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实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定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1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充满,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改变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足够,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削减,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间或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
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柔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大林寺桃花赏析译文及注释 篇二 佚名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找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经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找寻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 篇三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赏析(优秀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