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语篇补偿.doc
4页一、语篇的衔接性补偿衔接性补偿是通过连接词、指示代词、引导词、副词、时态、语态等各种手段编 织一个网络来连接各种语义成分,译文读者在这个网络中辨清词语之间的逻辑 关系、指称关系或者时态语态关系,从而理解译文语篇语篇的衔接性补偿在汉 英翻译时是最普遍的,因为汉语是孤立语,靠语境、语气、词序等体会语篇含义, 就是意合即可而英语则讲究起承转合,注重逻辑性所以,汉译英时这种衔接 性的语篇补偿较多例如张培基在翻译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第四段吋,进行了 这样的翻译处理: 例 1.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a rugged and dangerous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 Nevertheless, there is also in this section a spectacle of enormous magnificence that inspires in us passers-by a delightful sensation of splendor. And this delightful sensation, however, can only be shared by those with a heroic spirit. [3]这一段开始只是讲中华现在遭逢的道路是崎岖险阻的,没有明确的承接词转入 下面的文字表述,但是译文增添了 “nevertheless”这个承上启下的衔接词, 巧妙地把读者的情绪从负面导向正面,虽然道路崎岖险阻,但是正因为此才产 生了奇绝壮绝的景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具有挑战精神无惧困难的革命者能在 险途领略壮美的意趣!一个连接词的使用,就激活丫语篇的内在含义,译文就表 现出了革命者无畏的精神境界!也在译文读者的情绪上造成了峰回路转、险中求 胜的联想效果!然后用增添一个连词“and”再次提到“壮美的趣味”,衔接前面提到过的“壮 美的趣味”,产生了一个递进的含义,强化表达了领略这种“壮美的趣味”所 需要的精神和条件。
用“however”这个副词翻译原文的“但”,远远比一个 “but”更准确更具有衔接性,“but”纯粹表示转折,而“however”有承上启 下的潜在含义,使语篇的衔接性更紧密,更易激发前后的语义关系总之,译文用“nevertheless”、“and”和“however”三个连接词巧妙地用形 合的英语句子表达了完全靠意合关联彼此的八个短句子增添了三个连接词,增 强丫语篇的衔接性,不仅译出丫原文的表层含义,更译出丫原文的深层意义和 联想意义二、语篇的连贯性补偿语篇的连贯性补偿是汉英翻译中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连贯性补偿虽然跟衔接性 补偿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连贯性不仅仅依靠连接词、语法、时态等显性的表层标 记来连接语篇语义成分,连贯性补偿需耍译者理解原文语篇中的深层含义,上 下文语境等的深层关系,即能够译出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例如,郁达夫的《故 都的秋》第二段最后一句“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如果直译,译文读者会不明白品味 秋的意境与名花半开,美酒半醉之间类比的关系因此,张培基的译文用两个 “which”增补了原文的潜在含义,即“花半开时最美,酒半醉时最诱人”之意, 使整个语篇的意思更加连贯。
例 2.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or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译文用一个“imlike”和“however”就把赏秋与赏名花美酒之间的类比关系表 达得清清楚楚,语篇的连贯意义也被激发出来,即“赏秋不像赏花和赏酒那样 半开半醉就是最好的”,译出了汉语语义之间的深层关系,语篇的连贯性增强, 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原文最后一句“是不合适的”是否定表达法, 如果直译让译语读者不理解,而译文承接上文,用了一个衔接词“however”作 插入语,用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 正译 法,明确地译出了原文潜在的深层含义,即“然而,秋的美是需要完完整整地 领略才是最好的”,让译文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提半开的花半醉的 洒,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秋需要深度赏玩才能领略其美。
所以,语篇翻译时,必须根据表层含义挖掘原文潜在的含义,用适当的连贯性 补偿表达出深层含义,联想意义甚至是逻辑含义三、语篇的互文性补偿语篇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与其他语篇的联系,读者在处理一个新语篇时, 会联想起已知的旧语篇互文性补偿,仿佛给译文读者找到一条通往理解原文语 篇的捷径,就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译文读者心灵的神奇钥匙互文性越高越冇助 于译文读者理解原文语篇的意义,当然互文性对译者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译者 必须博闻强识,而且记忆力超群,能够搜索到相关联的译文的旧语篇进行匹配, 好像配钥匙一样互文性强求不来,而且互文性要求有较高的联系度,可以激发 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语篇语义,而不至于跑偏所以,互文性补偿应该是两种 美丽文字精灵的碰撞,妙手偶得之,是缪斯女神赐予译者的一把金钥匙,叩开 译文读者的心扉就在那一刻张培基在翻译朱自清的《匆匆》中第一段三个有名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杨柳 枯了…;桃花谢了…”时,译文也用了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达到了形美例 3.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T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中文讲宄意合,英文是形合文字,所以作者这三句都增补了 “if”条件状语引 导词和“will”这个表时态的词。
这种互文性的语篇补偿会使译文读者联想到英M 19世纪那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雪莱,他所写的名篇《西风颂》中那一句脍 炙人口的诗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away?译文借用了《丙风 颂》中的句子结构,同吋也移用了其中的美好意境,让译文读者立刻就可以感受 到原文语篇中的诗情画意由此可见,这种互文性语篇补偿有助于让译文读者快 速代入,进入原文的优美情境中再如,在翻译梁实秋的散文《学问与趣味》时,一般译者一看到“学无止境”可 能就会古板地译成“Learning is unlimited”,这种说教之词很难进入译文读 者心扉而张培基先生使用了美国19世纪诗人Longfellow的一句名言“Artis long",然后接“life is short”,使之有一种对称美,不仅简洁有力,而丑 让英文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 “学无止境,人生苦短”的遗憾情绪中,并且这是 译文读者熟悉的句子,如同见到熟人很快就可以和见甚欢,这就是互文的力量例 4. 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凡是可以互通和直接借用的都能信手拈来,充分考虑到译 文读者的“互文性”能力,做到互文性补偿,对于激发译文语篇的意义效果可 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UI信息性补偿每一个语篇都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会使译者读取信息 有差异,或者有损失,从而导致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有一定的信息差异对于原 文语篇和译语语篇之间的信息“gap”,译者只有通过适当的信息补偿才能使原 文语篇的意义和信息都能被译文读者接受理解否则的话,会误导译文读者,有 时候甚至会闹笑话例如,冰心散文中描写自己和闺蜜“荷”仰望星空,秉烛夜 谈的一句话:“荷和我拥衾对坐”,原文中“荷”是指冰心的好友兼室友,中国 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女孩的美丽名字译者没有直译为“He and I”,而 是根据语篇补偿需要,译为:My roommate and I…用“My roommate”代替女 孩的名字“He”(荷),就可以避免译文读者把“He”理解成男性第三人称单数 的代词如果粗心一点的译者可能不会意识到此处要做一个信息补偿,而会让译 文读者误以为冰心当时是与一位男性同居所以,必要的信息性语篇补偿一定不 可少英语是重形合的文字,汉语是重意合的文字,这从本质上决定二者之间的语篇 结构表达差异较大,英语通常不能缺少主语,少用谓语动词,需要适当的连接 词表达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常常省略主语,少用连接词,直接通过词 语前后的联系产生深层含义。
所以翻译时特別需要在衔接性和连贯性上进行语篇 补偿其次,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读取信息的方式 也有差别,为Y方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语篇,译者非常有必要在信息性 和互文性方面都尽可能地进行语篇补偿参考文献[1] 程琪龙,高军韩,等.述评Beaugrande的语篇性标准[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1).[2] 平洪.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补偿[J].中国翻译,2012,(6).[3] 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I)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