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工作方案.docx
8页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我省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方社区服务整体扶持政策配套不足,老旧小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服务承载力有限,居民亟需的养老、托育、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还不充分,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还比较薄弱,社区工作者就业吸引力、岗位认同感、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一、 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推动各地依托新型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统筹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打造“设施智能、服务便捷、治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开发社区协商议事、养老、家政、卫生、托育等网上服务项目应用,推动社区物业设备设施、安防设施等智能化改造升级统筹利用医疗、养老等信息系统,建立一体化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发展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推进数字社区服务圈、智慧家庭建设,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探索推动无人物流配送进社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支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智慧社区、现代社区服务体系试点建设,高效匹配社区全生活链供需,扩大多层次便利化社会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慧社区,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对村(社区)组织实行县级备案管理,建立后备人才库,依法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综合考虑服务居民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配备标准通过选派、聘用、招考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加强网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探索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范围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动态调整和职业成长机制,保障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者给予职业津贴;对表现优秀的村(社区)组织,可按规定考试录(聘)用为乡镇(街道)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特别优秀的可按规定选拔进入乡镇(街道)班子。
注重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加强社区服务人才培训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能力指标体系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县(市、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培训总体计划,健全分级培训制度,县级以上委组织部门会同民政等有关部门对村(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主任进行履职培训,街道(工)委统筹组织其他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用好现有培训基地和培训平台,突出实战实训,加大轮岗锻炼和跨区域交流力度依托各级各类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开放共享社区服务精品课程,推动优质网络培训资源直达村(社区),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展社区服务相关人才培养和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不断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建设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其从事社区服务业加快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完善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实施社会工作百千万强基优才工程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实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督导人才培养、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工作管理素质提升、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社会工作专家服务基层六项专项计划,加强政干部社会工作知识培训、社会工作考试培训、社区社会工作专题培训,力争到2025年,培养培训不少于100名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督导、10000名社会工作管理者、10万名社会工作者,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重点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基本覆盖,构建梯次衔接、分层分类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格局。
三、 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强化为民服务功能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重点强化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供给,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关爱照护设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做好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推动村(社区)“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村(社区)提供普惠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重点为村(社区)居民中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低收入人口、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扩大文化、体育、科普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婚姻家庭文化服务增加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邮政、金融、电信、供销、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养老、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开展社区养老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每个街道建有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有一处养老服务场所,新建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配建移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城区、已建成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失能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推动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态推动物流配送、快递、再生资源回收商业网点向村(社区)延伸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业,支持相关企业在村(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建立健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向选择机制对无物业小区,采取引入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村(社区)“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完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供销合作社等强化农村地区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供给,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对接、产销对接活动。
支持各类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加强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服务推进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增进民族团结强化安民服务功能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推进“”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增强村(社区)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建立常态和应急状态转化机制,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健全应急状态下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区域内应急资源力量机制加强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做好用气、用电、用火以及地震、洪灾等防灾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避险安全防护工作完善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预案,强化应急和风险防范物资储备保障,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拓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推动村(社区)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村(社区)反邪教工作能力建设强化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刑满释放人员帮扶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居民提供应急庇护救助服务建立健全发现报告和家庭监护监督制度,加强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四、 完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完善多方参与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资金、资源下沉,改善村(社区)基础设施,优化村(社区)服务功能布局,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发挥村(社区)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加快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育幼服务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融入城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支持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支持引导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地等资源探索通过“以场地换服务”、优惠租赁等方式,鼓励驻区单位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产业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开展连锁经营资料参考:《河南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