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式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docx
5页对话式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摘 要】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与乐曲对话,产生视界融合;师生对话,促进双向交流;生生对话,激发合作探究 【关键词】对话 融合 交流 探究 纵观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不难发现:注入式、园丁式和对话式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存在,并且呈现橄榄状――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深化,注入式教学已经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园丁式教学和逐步完善的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作为一股新的浪潮,正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和探索 一、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下面,通过比较三种教学方法,来认识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注入式教学 对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一段十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象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里,注入式教学程序一般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清楚看到,注入式教学里的师生关系如同弗莱雷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垂直的上下关系,没有双向的交流和民主平等的对话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师这个中心展开,学生这个“配角”只能是被动接收“储户”(教师)储存进来的东西,而“户头”储存再多的东西也不可能转化成“新质”,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园丁式教学 由于注入式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育工作者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园丁式教学的主张在园丁式教学里,有人把学生的智能比作埋藏在岩层里的石油,教师只要把岩石钻穿,智能就会自动喷射出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树苗,只要教师像园丁给树苗施肥浇水那样对待学生,其智能就会按照固定的式样健康发展可见,园丁式教学的核心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再是“储户”,而是起辅助和启发作用的“心理接生婆”,学生也不再是“户头”,而是“具有个人特有的知觉方式和创造表现方式的主体”跟注入式教学相比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园丁式教学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确实为现代教育教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对其回顾和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丁式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宽松表现,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授等,这需要有新的教学转变――对话式教学由此而萌发。
对话式教学 缺少对话的教学,那是“哑巴”教学,只有教师的授和学生的记的一种机械式教学,师生之间是一种垂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根本没有平等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更谈不上创新对话式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是对话式的,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的平行和双向互动,因此,它要求对话的双方要充满爱、谦恭、互不猜疑,从而使师生双方产生信任,有了信任,对话就成为可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实现在对话式教学里,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要使对话富有成效,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理解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因此,对话式教学的过程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单向过程,也不是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在对话中不断互相作用激发出创造性“新质”的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摒弃了注入式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线的主张,克服了园丁式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忽视”的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内核是:民主平等、双向交流、探究创新。
由此看来,对话式教学在培养人的意义上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种更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运用 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音乐欣赏课教学程序的,如下图所示: 说明:程序图①②③,教师对乐曲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与乐曲直接对话,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在纸条上,然后鼓励同学们把直觉感受讲给大家听或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程序图④,学生先谈,教师后讲,师生对话,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断更新和丰富;程序图⑤,通过讨论、谈感受等生生对话,共同合作探究,有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程序图⑥,学生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与学进行反思,对乐曲的理解进行重构 以上教学程序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处处体现了对话式教学的平等、交流和创新本质 1、学生与乐曲对话,视界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各自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因此上述程序图①②③,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不给“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于纸条上,然后讲述,使学生在与乐曲的对话中产生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有一位乡镇来的学生在纸条上写道:“我的心既兴奋,又有点害怕讲解时,他说:“旋律1235 23215 5 16165 35235 5 51235 23215 5 16165 35231 1 1很欢快、热烈,它使我联想起家乡过年舞‘火麒麟’的情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个个笑逐颜开当我听到速度快、力度强的乐曲节奏时,就犹如锣鼓声摧我舞‘火麒麟’,因此我好兴奋老师问:“哪为什么又有点害怕?”学生接着说:“去年春节我舞‘火麒麟’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鞭炮炸伤肩膀痛了好几天,现在想起还有点害怕”(舞‘火麒麟’是英德大湾镇的一项传统民间活动,形式如舞狮,但舞者都光着臂膀以示勇敢)在这里,《春节序曲》先前的视界和学生现在的视界相碰撞,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既兴奋,又害怕”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