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9273663
  • 上传时间:2017-10-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8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美学思想章艳汉语 1122011185226摘 要: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且还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主观与客观;审美意象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不仅如此,其在艺术创作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郑板桥虽然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著述,但他的思想可以在其众多的诗文、信函、书画题跋中显现出来特别是其在题跋中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在艺术理论中影响尤为深远郑板桥的题画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1] 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在这里,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既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还共同铸造起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

      一、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丰富生动,却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从本质上看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在典型化过程中对生活形象的提炼,包含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是: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郑板桥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所谓“眼中之竹”,是指现实生活中竹的客观形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不仅不同于生活的原型,也不同于表象,它已经是客观的形象与理性、情感的结合体而“手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象出来的形象,把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形成具体的作品,也就是创造出艺术美 [2] 郑板桥在题画中的“画竹三段论”,从一个艺术家作画的角度,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客观的复杂关系二、 “画竹三段论”中关于“审美意象”的形成“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则是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它是从古典美学中提取出来的概念意象”的本质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它是在主、客体之间确立起来的一个有意味的建构。

      对于“审美意象”,“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3] 也就是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基于此,审美意象才能产生郑板桥的“胸中之竹”最集中的体现了一个“审美意象”的特质审美意象”的出现意味着“情”和“景”进入一种已然的融入和互渗状态而“情”是主体之情,“景”是客观之景这样就有了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情、景的统一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首先始于审美感兴活动郑板桥画竹之前的情景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我们可以想象,清爽宜人的金秋,郑板桥起身巡赏翠竹,旭日朝霞,晨露清气,皆游浮于千竿竹枝之间,自然之笔绘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深深地吸引并浸润着观者正是这么美妙的景物才激发起画家无尽的遐想和激情,以至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才有了“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次飞跃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是审美意象的特定阶段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胸中之竹——审美意象的完整显现‘胸中之竹’是艺术家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艺术家把思想情感融入物象,把精神情操寄托在物象之中,并按这种需要对“眼中之竹”加以修改、补充,在胸中形成完整的竹形象——艺术意象 [4] 手中之竹——审美意象的物化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在这一阶段,创作主体要通过特定的手段把胸中之意发抒出来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创作一幅画——胸中意象的承载者,也就是审美意象的物化 总之,郑板桥的“画竹三段论”,虽然作为题画词,但却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参考文献:[1]卞孝萱.郑板桥全集[ M].济南:齐鲁书社,1985.[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冯舒奕.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