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诗歌批评暨多多诗歌研讨会征文启事.doc
35页新时期诗歌批评暨多多诗歌研讨会征文启事篇一:新时期诗歌 第三章 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新时期诗歌概述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其余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 (一)1976——1979 恢复原有艺术传统 (二)1980——1989 多元化稳定发展 新时期诗歌创作活跃的几个因素:70年代末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诗歌已经不能承载人们表达心声的载体,“诗歌危机”的信号响起,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在没有找到北岛《回答》这种表达时,人们首先借助古诗体,接着诗歌首先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承载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抒写人们对四人帮的鞭挞之情,“文学的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的传统在诗歌中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一) 首先承载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 (二) 先锋意识新的诗歌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不断推进并形成热潮 (三) 理论建设外国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大量译介;理论探讨与争鸣活跃 (四) 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衷 一、 艺术传统恢复阶段 (一)“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 一次短暂勃发的现代古诗文运动 1、背景 2、文体及创作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后诗歌的发展 七十年代末,迅速恢复诗歌传统。
内容:揭批四人帮,缅怀、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代表作: 贺敬之《中国的十月》 艾青《在浪尖上》 李瑛《一月的哀思》等 特点:或直抒高唱、或锋利辛辣、或幽默讽刺 (三)诗歌战斗传统的全面复兴阶段 1979年1月《诗刊》“诗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归来诗人们在“真实是诗歌的生命”的旗帜下,重新集结 1、 归来者的诗 归来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 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牛汉、绿原、曾卓等 与政治有关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批“归来者”作家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复活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他们大多数人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主流一样,心系国家民族的未来,自觉地充当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们敢于以执政者的诤友身份为民请命,揭发社会弊病,并将这种战斗精神与“五四”知识分子传统联系起来他们自觉认定:我国文学有一条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五四”传统和鲁迅的道路,那就是同劳苦大众血肉相连,倾听群众的呼声,走在时代的前列和敏锐地感受生活的需要,探索真理,以极大的革命热忱投身于火热的战斗这就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开创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传统。
高晓声在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时曾形象地说:“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的不顾疼痛,死了灵魂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这就是作家们的信念从这些宣言式的语言和精神来看,这一批“归来者”作家是以50年代背景下的革命激情与“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相结合,构成自身的特定的现实关怀他们紧张地注视着国家政策上的抉择与变化,毫无保留地坚信并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反对上上下下的这一政策的反对者,并且对那些反对者以及社会上腐败不正的风气展开紧张的批判斗争 应该说,“归来者”作家复出的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客观环境极其有利于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高扬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解放路线,结束了自“文革”以来的党内极左政治路线及其意识形态的统治,确定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探索路线,中国的政治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期;同时,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地高涨这种热情急切地为民请命的声音,在国家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同情和默认以及民众政治热情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不但是“归来者”的声音,整整一代清醒认识历史的中年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一反思的行列他们重返诗坛后,自觉继承“五四”精神,保持了原有的创作个性,反思、批判当代社会历史悲剧,揭示了个人及民族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艾青:1978年重现诗坛 长诗《在浪尖上》正面歌颂了“四?五运动”的英雄;哲理性长诗《光的赞歌》以宏大气魄写出了对任何形态的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的诅咒,以及对文明和“为真理而斗争”的自由精神的歌颂 哲理诗《古罗马大斗技场》借西洋之古喻中国之今,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愚弄和虐杀,奴隶自相残杀的悲剧《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写出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 特点:恢复了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代表作品: 艾青《光的赞歌》 公刘《沉思》等 第二节 对传统的超越性变革阶段 (一)朦胧诗潮 朦胧诗被称作“新诗潮”或“第一次浪潮”1985年前后,诗群蜂起,诗歌的“艺术一律”被打破,不同的美学追求的作者打出各自的旗号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朦胧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酝酿时期:大致从1970年至1979年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朦胧诗创作上的高峰,就形成于这个时期 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诗歌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没有结社,只有在《今天》刊物上作过一次集会1978年10月北岛和诗友芒克开始商量筹办一份能发表这种风格诗作的文学刊物12月23日,取名《今天》的创刊号印发出来,围绕《今天》,这批年轻诗人以文交友,凝聚成一个完整的流派,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给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朦胧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二、社会承认期:从1979年3月开始 朦胧诗在各处发表,形成一股崛起势头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得到了社会的全面承认 第三、理论建设和争鸣期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另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 1980年5月7日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从文学史角度肯定“朦胧”诗人的探索; 1981年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人的三个美学原则 1983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颂向”和“现代主义文学” 支持者: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 批评者: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诗歌的革新者: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期或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争鸣的结果:对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 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2、 朦胧诗的美学追求 内容与艺术观 (1)在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范式,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
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对世界已失去了信赖感,仍自觉肩负使命;对世界充满怀疑的同时,却对自已充满了自信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论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 手法的运用 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孤独的个体反叛社会秩序成规显著不同的是,“朦胧诗”依然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诣与救世情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在起作用尽管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运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如“墓志铭”“纪念碑”,这些意象令人震惊,强大的审美张力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 “墓志铭”、“北岛”,“黑夜”、“云”(顾城)这些著名意象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诗人北岛是在文革废墟上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发言的所以,朦胧诗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深沉的姿态参与了“伤痕文学”思潮。
代表诗人舒婷的诗:《一代人的呼声》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3、“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 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主要艺术手法:象征、隐喻、通感 顾城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一代人》11 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受和意愿 “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
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像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面对“黑夜”毫不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 4、“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 “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 (二)“第三代”诗潮 1、艺术建构 语言还原及感觉的复归 第三代诗潮的诗人的感知集中于对诗人自身主观世界的省悟和把握,集中在对诗人自身特质的内省与改造 他们特别感到当代诗歌文本意识的欠缺,而汉语语词的潜能和表达的可能性,有着广阔的发掘和实验的天地 现代技巧的运用 具象与抽象、原体与变体、定向与不定向、虚与实、由于无之间在诗中存在,诗歌线的空灵、飘忽,在阅读的瞬间受到巨大的震撼如:牛波《不觉如履》 2、 内容表现 感受身命本体的新的层面——荒诞。
如:小君《日常生活》 挖掘人类对生命死亡的灾难感和惆怅如: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篇二:网络:新时期诗歌的重要载体 网络:新时期诗歌的重要载体 原野牧夫 一 本世纪以来,一个新兴的媒体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诞生了——网络,它对于中国的 诗人来说,无疑是找到一个大舞台,让广大诗人和自己的文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平台 许多诗人、诗歌爱好者,也因为这个大平台而重新唤起了对诗歌的热情,让一首首诗写出来 就发在了网络诗歌论坛,不再像以前,就只有官方文学或诗歌刊物那几座独木桥,况且与那 些刊物相比,网络诗歌论坛更有着通过屏幕直接交流的独立优势,一首好的诗歌不再是看一 个编辑的喜好,而是接受许多人阅读时的审美评判 很多人都发现,现在街上报亭或书店几乎就买不到一本诗歌刊物了,像海口早几年 还可以看到《诗刊》《星星诗刊》,现在是连个影子都再也找不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客观 存在,身处竞争日渐强烈的时代,时间已经越来越宝贵,上网的方便使得一些文学类刊物尤 其是诗歌刊物发行市场一直还在萎缩,很多人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