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课改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doc
5页关注课改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其角色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权威意识向平等意识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从而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也必然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恰当处理师生、教学、自我和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创设激发性、支持性、参与性、开放性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与学生、家长一起分享成功,感受乐趣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行为、角色转变前言: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无论是教师的角色,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面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传统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尽快转变角色,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的传统角色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垄断者,主要职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恩赐真理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由教学主宰和主角转变为在学校和班级这一学习共同体里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塑造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导师和朋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和创造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机遇,不断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优选最佳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创造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提升自我价值和人格品位再次,教师要摈弃精神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旧角色,从圣坛上走下来,以真实的乃至有缺陷的形象面对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那种离开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就不能从事教学的“教书匠”将被淘汰,单纯的课程“传声筒”式的教师将会落伍而多年来,教师充当着“蜡烛”、“园丁”、“警察”、“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这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社会责任,却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和需要;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却忽视了师生的合作关系;强调了教师 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却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了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却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教师角色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逐步转变: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成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以前相比,教学行为应发生巨大变化:重传授→重发展;重结果→重过程;重教师“教”→重学生“学”;统一规格教育→差异性教育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促进者教师应为自己能成为一名“促进者”而不懈地追求:建设接纳的、宽容的课堂;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积极参与学习,分享成功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角色转变,既是对传统行为方式的评价、扬弃,又是新行为方式的创建、充实二、由权威意识向平等意识转变长期以来,教师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使得教师独揽教育权力,主宰教育世界,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神圣面孔,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对学生指手划脚、评头论足,造成师生间的距离现代学生发展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 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时也与教师的指导、帮助、关爱分不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
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间是相互尊重、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的平等和谐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发展三、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近年来,有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改革中出现,但基本上可以说都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少有质的突破,这就使教学这个最富于变化性、创造性、发展性的活动成为僵化的格式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个性化教学反对单一化、公式化、固定化,要求教师创造性、前瞻性地设置教学情景,处理教材,灵活科学地设计、编排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教学材料,机动灵活地引导启发学生体验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总结、升华、提高,形成富有趣味性、实效性的教学风格,并以这种风格给学生以审美上的享受,从而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探究的体验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交流方式有四种:一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受;二是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三是讨论法,师生互相问答;四是探究法,是一种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显而易见,以后两种交流方式为佳,而第四种为最佳。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 “互补”,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间的纵向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地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一、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对自己的超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设法为中差生创设鼓励他们前进的环境,营造进步的和谐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成功,都抬起头来走路成功教育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创造性地研究赞赏、运用赞赏、发展赞赏,这样,既能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成全了学生,也为自己一步步成功积累了资本 二、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整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探究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从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向看,教学的重心正逐步由“教”向“学”转移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发端、根据和归宿,应为“学”而“教”因此,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使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解剖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 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科学化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支持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团结互助,合作共事,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促进人发展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倾听学生家长提供的情况;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要在教育要求的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关注家长的喜、怒、哀、乐,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要想实现角色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极为复杂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的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参与者、促进者的地位,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转变教师角色,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才能真正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1】 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1】,教育科学2001,(2)【3】 何惠、高锐,浅析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2007年30期【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5】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