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心育观对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ocx
8页桐城派心育观对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Reference: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对于民族区域文化精华进行研究则是必然之路桐城派是我国一个影响深远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和教育等方面的贡献至今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是研究桐城派的心育观,比如复性观、明理观和养心观等,以及对当代学校积极[来自www.lW5u.CoM]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从桐城派心理学思想中吸取精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积极愉快地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Keys:桐城派心育观心理学思想1.引言在文化全球化的之时,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抛开了自己的本源,单纯地实行“拿来主义”,只能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灭亡,最终导致一个民族的覆灭所以要发展中华文化,使之既保持自身的特质,又走向世界而成为人类共享、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首先应当重视的便是我们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桐城派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作家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学习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思想、人才心理学思想和军事心理学思想等等,桐城派作家的作品和文学主张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发掘这些心理学思想,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成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中国化,增加地方经济和民族经济的文化色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桐城派文化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心育观对当代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桐城派心育观对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桐城派的心育观及其启示桐城派的学者不仅重视学习对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且比较重视学习的心育功能这些心育功能对当代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1复性观性善说和性恶说历来是我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桐城派方苞相信性善说,他认为: “君子之学,所以复其性也,三才万物之理,生而备之,而古圣贤人所以致知力行以尽其性者,具在遗经”【”学习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天地人万物之理,是人生而具有的,而古代圣贤学习并努力实践的目的就是尽其本性一方面认为人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东西是接近的、差不多的,但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的社会习性就会变得相去甚远,充分肯定了学习对人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到人善良的本性上来而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实践中,我们常用到行为主义疗法,而且原理就是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不良行为是后天学习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去纠正不恰当的行为,获得有适应良好的行为,进而达到心理上的健康状态,恢复人的善性。
积极心理学中也是强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压抑、侵犯、惧、生气、贪婪、自卑、高傲;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贞和幸福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这与方苞的性善说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由人的内部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所以学校在学生后天培养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当然我们这里仅就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心性这一点来看,方苞的观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暂且避开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论,巧妙地说明了通过学习可以使一个人尽其本性2.2明理观姚鼐在《师古儿》一文中说: “读书以明理,则非如做时文,有口气枯索等题,使天资鲁钝之人,无从着手,以致劳心生病且心既明理,则寡欲少嗔,贪清净空明,则为知道之人”[曾国藩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吴汝纶在训导儿子时说: “望汝读书时明道理,岂知汝幼稚之年,居心发言已如上骄恣,浇薄哉”。
在姚鼐看来读书是为了“明理”,而“明理”是为了做“知道之人”知道之后,人就能少欲望,少生气,远离烦恼,空明透彻姚鼐不仅揭示了“明理”与“知道”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明理”与做人、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理”为人格塑造指明了完善的方向,而塑造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检验“理”和加深对“理”的理解的过程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学习既有智育功能又有心育功能并且还进一步意识到了学习的智育功能与心育功能的关系特别是智育功能对心育功能的作用至于学习的心育功能,姚鼐已经涉及了“欲”、“嗔”、“贪”等心理因素,即需要、情感、追求等个性倾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姚鼐自身所具备的这些心理因素本身就是与众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另外,同一心理因素在不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其组成比例会有所不同,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寻求人格的完整和内心的和谐,这也正与心理健康定义中指出的“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这一标准是一致的学习不仅能使我们大脑充分发育,激发大脑的各种功能,使得我们更加聪明,即智育;而且还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能从蛮芜的原始人进化到无所不能的现代人,就是我们人类不断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净化心灵,让我们知道人不是禽和兽,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更应该有崇高的理想,这即是心育。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学习心育功能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并不完善,也正是如此,更能突显出当时桐城派代表人物人生观的特点2.3养心观桐城派的张英认为: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张英说: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京不可过动,惟读书可以养之”, “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为了“养心”,而书卷则是“养心”最好的材料当然,读书学习也就是“养心”最好的方式了在张英看来,“养心”主要是调节心态,求得心理平衡他说: “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以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读书可以使人增长见识,看到“以为我所独遭”的“拂意”之外,尚有“百倍于此者”,从而变“极其难堪”为心理平衡这与当代心理咨询技术中的读书疗法相类似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能对该事件做出理性的评价,就可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张英主张通过读书调整人的认知和情绪,这又与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相类似积极心理学也认为乐观的人格特质会使一个人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在任何条件下他都会朝着好的结果去努力,这种乐观的态度能使他们免于抑郁,增进健康,促进事业成功。
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虽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多数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习性乐观”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他们不仅仅要读书养心,而且还需要老师们的循序渐进的教导在当今互联网的普及下,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地接触到那些不好的社会思潮,从而沉沦;还有很多学生因此而沉溺于网络游戏,直至辍学,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对于中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发生抢劫,杀人的案件已经屡见不鲜了,有的甚至杀害父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者更应该深刻理解养心观的作用2.4益气观曾国藩认为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此外,他以自身体会强调为学所带来的对自身认知的调节与改变,如在“戒傲”这一修身上,曾国藩不止一次地感触过他在写给四弟的信中说: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能,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先骂学院平心而论,已之所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恃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又写道: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足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制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所进步也曾国藩深知,世间儒者和将者傲气最重,自己既是读书的儒者,又是带兵的将者,“戒傲”更是自己必须要做的同时,他不但自己“戒傲”,也劝免弟弟“戒傲”从信中可以看出,通过为学或读书来“戒傲”或“改变气质”,在现在看来,实则为一种观察学习,以书中的古人为鉴,榜样为先,书本为我们良好地发展提供了间接经验,准备好了一条通向自我完善的捷径曾国藩深深意识到“傲”会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中的绊脚石,唯有读书学习自我调节时刻警惕,或能改善傲”实际上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进而自甘堕落学校学生也应该要和“傲”划清界限,学海无涯,越是学的多学的深就越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越是要发奋学习,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谦虚谨慎的品质,超凡脱俗的气质也就渐渐显露了好读书,读好书这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读书准则,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形势下,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所以每个人都要无时无刻地为自己“充电”,养成书不释手的好习惯,何况我们的学生还正处在获取知识的黄金阶段呢?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心智不成熟而造成的偏执,光靠读书“戒傲”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指引。
3.桐城派心育观的当代意义防治和发展是心理教育的两大主题,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促进心理的发展并不矛盾,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效的预防能有利于发展,积极的发展能从根本上保证预防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还是更多地着眼于防治性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还是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随着对心理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心理教育的发展性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注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咨询和治疗逐步转向为重视引导人的心理健康和谐自主发展,促进人的心理可持续发展,建构、创造和引领人的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根本性功能桐城派心育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桐城派的复性观、明理观、养心观和益气观包含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教育者将桐城派心育观消化吸收并具体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学和学校管理中,不仅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后在社会各个阶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