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期间的疫病救治述论_张海梅.pdf
6页抗 战 期 间 的 疫 病 救 治 述 论 张 海 梅 在世界历史上 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疫病流行 有时甚至直接导致了一个国家或王朝 的衰亡 因而所有的政府在面对疫病的发生时都会积极地去应对 同时 疫病的发生也考验 着一个国家政府的应变能力和社会救治机制 抗战时期 中国有多种疫病流行 给战乱中的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文谨对这一时期的疫病和国民政府采取的救治措施作一述论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疫病 在医学上 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并可由一个受感染者传播给其他易感染者的疾病称为传染 病 影响疫病流行的因素很多 有病原 宿主和环境等 水灾 旱灾 地震等天灾和战争等 人祸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 造成短时间内大规模 高密度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原有的和新的致 病原体之间的互动 使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因而每次大型移民总要伴随着大规模的疫病爆发 抗战期间 中国最大的人口流动 是华北 华中 华东等地的民众在日本侵略者的逼迫 之下或者出于抗战的需要而向西南 西北的迁移 逃亡的难民颠沛流离 营养不足 体质羸 弱 环境恶劣 极易感染疫病 条件艰苦的抗敌将士在转战中也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 可以 说战争制造着瘟疫 瘟疫借着战争而扩散 正如 瘟疫下的社会拯救 中国近世重大疫情 与社会反应研究 一书中所说 战争不仅会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环境的破坏 从而直接诱 发瘟疫的发生和流行 而且会削弱政府和社会瘟疫救治机制和能力 不利于控制瘟疫 从而 导致瘟疫的蔓延而不可收拾 抗战期间 列入全国卫生主管部门统计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霍乱 鼠疫 赤痢 伤寒 天 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白喉 斑疹伤寒 回归热 猩红热 疟疾 黑热病等 12种 另外还 有结核病 血吸虫病 雅司病等在局部地区流行 这些疫病的流行特征各不相同 现将抗战 期间这些疫病的发生情况概述如下 一 结核病和天花 这两种疫病都是散发于全国各地 发病率都较高 国民政府没有将 结核病列入传染病的统计表内 但并不说明该病的发病率低 而是它不像有些疫病那样集中 爆发 因而难以有具体的统计数字 结核病常年都有发生 而天花则以每年的 3月发病最多 据全国防疫联合办事处统计 1939年至 1945年 全国共有天花患者 45111人 死亡 6202人 其中 1941年染疫人数最多 全国有患者 12646人 死亡 1986人 按地区统计 广西 河南 广东三省的患病人数最多 1939年至 1945年 这三省的天花患者总数分别达到了 7102人 5776人和 5079人 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白喉和猩红热 都是呼吸系统传染病 时常有所发现 而且患 者多为儿童 1940年至 1945年 全国流脑患者共有 23137人 死亡 5379人 白喉患者共有 9987 人 死亡 980人 猩红热患者共有 5304人 死亡 408人 这些疫病也是散发于各地 抗战期 119 间从未在全国形成大的流行 其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在每年的 3 4月间发病最多 1945 年 3月 重庆附近的北碚 南泉 万县 丰都等处相继发现脑膜炎 东溪 綦江也先后发现 4月上旬 该病在重庆流行加剧 随后即得到控制 三 赤痢和伤寒 都是肠胃道传染病 在恶劣的环境卫生状况下最容易发生 抗战期间 这两种疾病的发生也最为普遍 据估计 全国各大医院每年当夏秋之交 内科病床的伤寒 副 伤寒病人多在 50 以上 1940年至 1945年全国伤寒患者共有 78446人 死亡 4373人 其中 1942年患者最多 达 25317人 死亡 1586人 赤痢的发病率更是惊人 1940年至 1945年各 省市赤痢患者共达 436493人 死亡 17158人 其中 1941年就大流行一次 在各省广泛发生 共有 101984人染病 死亡 5049人 四 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都是虱传染病 在卫生条件差的集居处所如军营 监狱 贫民窟 难民救济所等处容易发生 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战争和饥馑 原本在北方各省较为流行的回归热 在湖北 湖南 贵州等中南部省份也曾一度流行 1939年至 1945年 全国各地的回归热患者总数 高达 92701人 死亡 1957人 斑疹伤寒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各省 发生回归热的地方有时也会发 生斑疹伤寒 1939年至 1945年 全国各地的斑疹伤寒患者共有 30338人 死亡 1824人 五 疟疾 黑热病 血吸虫病和雅司病 这些疫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的发生都是受了原 虫的感染 疟疾是受疟原虫的感染 黑热病是由一种叫白蛉的昆虫所感染而致 雅司病是由 于皮肤破损部分染及雅司螺旋体所致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则是钉螺蛳 这些疫病的流行都有 一定的区域性 疟疾原来仅局限于长江和珠江流域 抗战期间 随着人口的流动 传至各地 尤其是西南各省更是发病剧烈 1940年至 1945年 疟疾患者的人数高达 1715420人 黑热 病主要在华北地区流行 河南 陕西两省最为严重 另外 在江苏北部地区 以淮阴 涟水 泗阳 沭阳四县为中心 疫情也非常严重 该病未经治疗的死亡率高达 95 以上 抗战期间 血吸虫病在长江沿岸和闽粤桂境内蔓延 流行中心的民众将近一半染病 死亡累累 堪称 瘟神 而雅司病 抗战前发现于中部沿海地区 抗战期间逐渐流行于安徽 山东 江苏 上 海一带 该病在流行区域 每千人即有 60至 80人受传染 淮阴城的小学校得这种病的学生最 高时达到总数的 11 六 霍乱和鼠疫 这两种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后果最为严重 它们在抗战期间流行极广 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也是最受重视的疫病 它们的爆发 有时还是日本侵略者进行细菌战 的结果 本文将重点讲述一下这两种疫病的情况 1 霍乱 抗日战争期间 霍乱年年都有 1937年 全国有 10个县市发生疫情 共有患 者 13661人 死亡 615人 1938年 4月霍乱疫情大规模爆发 由湖南常德开始 沿公路 铁路 传播至桂林 南昌 贵阳 昆明等地 当年全国共有 216个县市染疫 患者 55965人 死亡 13093 人 1939年 湘西霍乱再次爆发 传播至黔 滇 鄂 川 陕 甘 晋等 15个省 288个县市 共计患者 32181人 死亡 480人 1940年 全国的霍乱流行有四个区域 1 四川省阆中 南 部一带 2 以浙江杭州为中心 向四周辐射至余姚 奉化 镇海 上饶等地 3 由福建 的莆田 向公路的南北两方蔓延 4 散发于湖南各地 当年 全国有 108个县市报告有霍乱 发生 各医院共收治患者 57106人 死亡 44153人 其中 仅四川省就有患者 42014人 浙江 省也有 9873人染疫 这两省疫情最为严重 1941年 各省疫情有所减轻 全国仅有 43个县 市染疫 患者 2028人 死亡 422人1 0 1942年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 华侨纷纷从香港 新加坡 缅甸等处回国 也将当 120 地发生的霍乱带到国内 当年 3月 霍乱在缅甸瓦城一带流行 随着战区的转移 传入云南境 内 再沿着滇缅 滇黔 川滇东路及川滇路蔓延 四川省雅安 涪陵 长寿 成都 重庆等 地均有发现 同时 霍乱疫情还由广东沿海传入桂林 南宁 独山 贵阳 长沙 衡阳 零 陵等地 迅速蔓延 全国共有 296个县市染疫 患者 26333人 死亡 10288人 1943年染疫县 市仍然达到 218个 患者 20088人 死亡 8370人 1944年 贵州独山 四川巴县等 70个县市 染疫 共有患者 3755人 死亡 1539人 1945年 重庆近郊白市驿 小龙坎 梁山机场等处 及贵州 广西等地发生疫情 全国共有 198个县市染疫 患者 24097人 死亡 5344人 据战 时防疫联合办事处统计 1938年至 1945年全国共有 221553人患上霍乱1 1 2 鼠疫 民国时期 全国有东北 西北 东南 西南四个鼠疫流行区域 东北地区一直以 流行肺鼠疫闻名 以 1940年最为严重 东北鼠疫的特点是每年的 8 9两月发生最烈 春季反而 较弱 据统计 1934年至 1941年的 8年中 8 9两月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 72 以上1 2 西北地 区的鼠疫起源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 后来在山西省的兴县一带成为地方病 1941年冬 绥远省 的五原发现患者 随即疫情蔓延至宁夏 陕西 山西等省 东越包头 波及府谷 河曲 西达 磴口 陕北的榆林也受感染 直到 1942年 4月初才平息 此次流行 共计死亡 634人1 3 东南 疫区包括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西等四省 该地区的鼠疫 最先由香港传入 后在福建省成为 地方性疾病 因人口的移动 交通的发展 逐渐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福建省自 1937年起有 33县 流行 1939年由闽北传入浙江的庆元 波及永嘉 云和 衢县等地 蔓延达 13县之多 而且一 直未能肃清 1941年疫情由福建的邵武传入江西光泽 迅速扩散 1942年浙赣战争后 福建疫 区扩大 新增加 12县 1942年至 1943年有 5千人死亡 1941年至 1944年广东廉江 肇庆一带 鼠疫流行 雷州半岛 海南岛等地亦时有发生 西南疫区在云南省 1940年鼠疫从滇缅边界传 入云南 当年该省的鼠疫患者有 119人 死亡 96人 1944年在腾冲县又发现鼠疫 后在滇西一 带不断蔓延 1944年至 1945年 云南共有患者 590人 死亡 261人1 4 据战时防疫联合办事处统计 1937年至 1945年间 全国共有鼠疫患者 36213人 死亡 24916人 具体统计如下1 5 年 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受染县市数243142484450484645 患 者 人 数1187206814584248188637348371101173144 死 亡 人 数70712521113290113953102581870161612 事实上 在同一地区可以同时有多种疫病的发生 有些疫病则是交替发生的 如 1940年 至 1941年 湖北兴山 宝康瘟疫死亡 7万人1 6 1942年贵州瘟疫死亡 7 5万人17 1944年河 南豫西及宛西 23县瘟疫死亡 9万人1 8 另外 日本占领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先后向我国 20余省的平民区投放带有鼠疫 霍乱等疫 菌的不明物品 仅据有案可查的档案和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数据统计 至少有 27万中国人被无 端地夺去了生命 还有不少疫病感染者 直到今天仍在遭受着痛苦的煎熬1 9 二 国民政府的疫病救治措施 抗日战争开始后 全国的医疗防疫事宜由卫生署负责 颜福庆 金宝善先后任署长 1940 年 5月 由卫生署 军政部军医署 后方勤务部卫生处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务部合组成立战 121 时防疫联合办事处 设总务 设计 疫情 3组 办理有关防疫事项的设计指导 以及有关疫情 的搜集 编纂 分发等事项 具体的疫病救治事项则由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 军政部医防大 队 各地方的防疫总队或大队 以及红十字会 红 字会等医疗救济机构负责 另外 还有检 疫机构和防疫药品研制生产机构 一 疫病的检查和防治 1938年夏成立于湖南长沙的卫生署医疗防疫队 下设 25个中队 11个防疫医院 5个卫生 材料站 1个细菌检验队 1个卫生工程队 配合各战区分辖 11路大队 该队第一任总队长为金 宝善 副总队长为林可胜 队部先设长沙 后迁桂林 再迁重庆 1942年元月 医疗防疫队改 组为医疗防疫总队 下设 4个大队 每大队各配置巡回医疗队 4队 卫生工程队 细菌检验队 防疫医院及卫生材料库各 1个 分驻于粤桂区 湘黔区 川鄂区及浙闽赣区 办理各战区内的医 疗防疫工作 1945年后 各省疫疠流行 所属各大队不敷调配 于是在 3月成立第五大队 驻 汉中 7月成立第六大队 驻重庆 该总队一直奋战在各地疫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 各省多数成立了防疫总队或防疫大队 负责各行政区内的防疫事宜 陕西等省还设置了 传染病院 专门收治法定传染病患者 对各地传染病的管理 治疗与隔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 云南 贵州两省均成立了抗疟委员会 下设抗疟研究所和抗疟队 从事各该省疟疾问 题的调查防治和研究工作 贵州省除设置抗疟所外 还在遵义老蒲场设置实验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