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10课《博学笃行》资料.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7712408
  • 上传时间:2019-10-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86.6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试用) 第 10 课《博学笃行》备课笔记 李明振 一、本课概览 这一课的 “经典诵读” , 围绕 “博学笃行” 这一主题从三部经典著作—— 《论语》 《孟子》 和《荀子》中选文,分别以“博学笃志” 、 “专心致志” 、 “知之不若行之”为侧重,博学笃行 的重要意义和方式方法, 对学生当前的课业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论 语》中的片断是从子夏论“仁”引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的; 《孟子》 所选片断则以一曝十寒的比喻和 “弈秋诲二人弈”的事例来论证 “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荀 子》中的片断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知之不若行之”的道理三段经典放在一个 主题下,让我们通过反复诵读,逐步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 本课还介绍了我国古代两位著名人物笃志为学的事迹, 一个是与黄宗羲、 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三大儒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一个是南宋大儒、程朱理学的重 要代表人物朱熹 二、经典入门 《论语》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等名句,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关于《论语》 ,还应有更多的了解。

      《论语》是一本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要知道“论语”的意思,重要的是如何 理解“论(lún)” 仑,在《说文》里解释为“从亼从冊” ( “亼”就是“集” , “冊”就是“册” ) , 其本义就是集辑成册,也就是编纂成书的意思 《论语》的“论”与“仑”相通,是编纂的 意思, “论语”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景下所说的话收集起来,编在一起,形 成一本册子这也让我们知道,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重点是言论,是他们 所说的话孔子(前 551-前 479)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 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孟子》名句学生也已知道不少,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不以规矩,不 成方圆”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 的一部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约 前 372-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 ,尊称为“亚圣” 。

      据记载,孟子与孔子有师承关系先说说孔子祖孙三人孔子、孔鲤、孔伋(字子思) , 曾参(shēn)和他的父亲曾晳(xī)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是孔子授业后期最优秀的学生,孔子的 思想学说传给了曾参,曾参传给了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给孟子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 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 ,和《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 《书》 《诗》 《礼》 《周礼》 《仪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论语》 《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 《孟子》一书便 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五经”之上 关于《荀子》 ,在第九课已作过一些介绍 《荀子》与《孟子》同属儒家经典著作,虽然 两部经典的核心思想大体一致, 但在对“人性”特质的认识上各有看法 孟子主张“性善” , 而荀子主张“性恶”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荀子的“性 恶论”则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 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荀子的观点虽不无偏颇,但足可 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 孟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荀子》 一书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选文译注 子夏曰: “博 学 而 笃志, 切 问 而 近思, 仁 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诚恳提问并且多想当前的事情, 仁也就在其中了 ” ——《论语·子张》 孟子曰: “无或乎王 之不智 也 虽 有 天下 孟子说: “ 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 易 生 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 生者也吾 见 亦罕矣, 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晒它一天, 又冻它十天, 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吾 退 而 寒 之 者 至矣,吾如 有 萌焉 我一离开大王, 那些 ‘冻’ 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 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 何 哉? 今夫弈之为 数, 小数也; 我有什么办法呢? 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 只是一种小技艺; 不专心致志, 则 不得 也弈秋,通国 之 善弈者 也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 也是学不会的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 使弈秋 诲二人 弈, 其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 听之, 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另一个虽然也在听, 一心 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 援弓缴 而射 之, 虽 与 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 之 俱 学, 弗若之矣, 为是其 智 弗若 与?” 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 ——《孟子·告子上》 不闻 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 至于行之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 而 止 矣行之, 明也, 明 之 为 圣人圣人也者, 本仁义, 也就到头了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 当 是非, 齐言行, 不失豪厘, 无 它 道焉, 能恰当地判断是非, 能使言行保持一致, 不差丝毫, 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 已乎 行之 矣 故闻之 而不 见, 虽 博 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 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 必 谬; 见之 而不知, 虽 识 必 妄; 知之 而不行, 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 理解了而不实行, 虽 敦 必 困。

      不 闻 不 见, 则虽 当 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必然会陷入困境 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 非 仁也,其 道 百举 而 百陷 也 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荀子·儒效》 笃志:志向坚定切:恳切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 〔 〕 或:通“惑” ,疑 惑王:齐王 〔 〕 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固定结 构,对……怎么办、有什么办法 〔 〕 弈(yì ): 围棋, 下围棋 数:通“术” ,技艺 〔 〕 通国: 全国 〔 〕 鸿鹄(hú): 天鹅 〔 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 绳,射鸟用,代指箭 〕 本: 以……为 根本 〔 〕 当:恰 当 〔 〕 已: 止, 只是, 仅仅是 〔 〕 识(zhì ): 动词, 记住 〔 〕 敦: 勤 勉 〔 〕 当(dàng): 行事偶然也有合于 道理的地方陷:失败 〔 〕 四、内容浅说 [片断一][片断一] 理解这个片断,我们先说说“仁” ,因为这一段的落脚点在发“仁”上 “仁”是孔子提 出的伦理学的范畴,它不仅体现了孔子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也是各种美德的高度概括。

      仁主要表现为“爱人” 在《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爱人”我们可 以理解为关爱生命, 关爱人的生存与发展 做到了就是仁 而仁在政治上的体现, 孔子说 “克 己复礼为仁” 他还说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 即 “仁” , 意思是人们的视、听、言、动都必须遵循周礼可见, “仁”是一个范畴,在具体事物上有 不同的具体要求就学习而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相当重要, 就符合仁的要求 学习的材料要广泛,要丰富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主题,可以从出自不同作者的著述中 进行学习, 进行比较研究, 形成自己的认识 学习也不要局限在狭窄的门类中, 要放开视野, 多方面摄取知识这是博学那么笃志呢?笃志是指学习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自始至终牢记 这个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的学习热 情,不偷懒,不放松 “切问而近思”说的是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发现疑点要勇于突破,一有疑就 要问,问自己,问老师,问朋友,查看资料不仅要多问,还要脚踏实地既要多问问题, 又不要好高骛远, 要避免不切实际地空想, 要多联系当前的事情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 关的事情来思考问题,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 上面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们如果做到了,那就体现出了“仁”在学习方 面的要求 [片断[片断二二]] 孟子说的这段说是有人提出问题后孟子作的回答这个人所提的问题大概是,以你孟子 在治国理政上的学术思想和以理服人的论辩能力,完全可以让齐王施行仁政,让国家富强、 百姓幸福, 可是为什么齐王还是没有这么做呢?孟子面对这个人的疑惑和责怪, 孟子作了解 释,就是这一段的内容 先说一暴十寒,这是个比喻,一种即使生长能力极强的植物,如果你让它一天能晒到太 阳,之后的十天,你却让它得不到太阳的温暖而在低温下受冻,你说它能正常生长吗?更不 用说让它长得旺盛了孟子用这个比喻来说齐王的事:我见齐王的机会很少,纵使我跟他讲 清道理,他也心悦诚服了,我走了以后的日子里,那么多的时间,他身边的那些奸佞小人一 定会凑过去跟他说相反的话 这样一来, 齐王就没法坚持他的仁爱这心了, 我也不在他身边, 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天下易生之物” 况且经不住一暴十寒, 那一般的植物就更不用说了 学习正是这样,即使你特别聪明,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很多人热情上 来了,突击性学习一阵子,惰性一来便放下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的 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 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专心学下棋, 一个心不在焉想别的, 结果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就学会了, 不专心的那个人就学不会 学得会学不会是由人的聪明程 度决定的吗?当然不是这跟学习者是否专心致志密切相关 [片断[片断三三]] 选自《荀子·儒效》的片断,主要强调学以致用这段中的“行”就是运用,就是实践 荀子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一点 “行之,明也” , “明之为圣人” 这样就把学习的过程分成了四 个由浅入深的阶段:闻之、见之、知之、行之只有到了第四阶段,行之以后,才能充分理 解学到的知识,才能算作“明之” ;只有明了了事理才能成为圣人 “当是非” (正确判断是 非) 、 “齐言行” (说话与行为一致) 、 “不失豪厘” , “无它道” (没有别的窍门) , “行之”就够 了这里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能留于表面,要深入进去,该熟读就熟读,该背诵 就背诵,需要实验就实验,有机会运用就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学通、学透、学明白 如果只停留在听到,而不去见到,那就会造成很多谬误; 如果只停留在见到,而不去理解,死记硬背就会出现虚妄; 如果只停留在理解,而不去运用,进一步深入就会进入困境; 如果连起码的听到和见到都做不到,那就只能是“百举” “百陷” ,一事无成了。

      从这段经典文本我们看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实践所获得的知 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