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doc
6页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班主任工作思考 2007-08-21 16:43 阅读 122 评论 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摘 要:“班主任”不是国内教育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是现当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传入国内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岗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班主任工作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力量进入当代以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改革曾一度出现了价值观模糊和实践迷茫的徘徊,而当前班主任工作改革又呼唤专业自主的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其去向如何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制 班主任工作改革 班主任专业化 范式转型自从“班主任”这一岗位在中小学设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几经演变,总体上满足了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业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对新形势,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班主任工作一、考古: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沿革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岗位的正式设定是在 1942 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了短暂的制度建设实践后,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稳定下来。
一)借鉴模仿别国办学实践,学生管理初步具备现代机制的一些特征1862 年,京师同文馆创立,首次采用“编班” 、 “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班级授课制移植到国内当时同文馆内设“正提调”与“帮提调” ,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 “帮提调”必须“轮班在馆管理一切” 虽然“帮提调”的管理对象是同文馆的全体学生,但履行的职能与今天的班主任岗位职责已有一些交叉之处笔者以为,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班主任”岗位的设置源头,也是现代学生管理机制创立的重要标志之一1878 年,张焕伦创办的正蒙书院的教学方法采用班级授课制,把学生分为数班,每班设一班长,每斋设一斋长,斋长上有学长 “学长、斋长、班长”呈金字塔形垂直监督并统一于教员,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制在工作流程上与这种学生组织管理体制基本相似1904 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各学校置本科正教员一人” , “任教授学生的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 ,专门负责学生管理今日的“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与这里的“正教员” 、 “监学” 、 “舍监”有些就与有些相似了,只不过职能不如今日的“班主任”明确、细致笔者以为,这三项重要的办学举措,尽管有的是以政府行为推行的,有的是以私人兴办私学的形式面世的,但都足以代表国内当时在学生管理上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意图。
二)探索在不断积淀中前行,并逐步建立了现代学生管理机制的雏形随着新式学校的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管理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1922 年颁行《壬戌学制》规定中学实行选科制,这是采用级任制的根基1927 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中学废止选科制,从而为采用级任制铺平了道路1932 年颁布的《中学法》明确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当时的学校规模较小,一个学级往往只有一个班因此,今天的班主任在岗位职责上与级任教师交叉更多了1938 年,国民政府又将级任制改为导师制后来出台的《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规定:“各校应于每级设导师一人,由校长聘请专任教员充任之” , “训导方式除个别训导外,导师应充分利用课余及例假时间,集合本级学生谈话会、讨论会、远足会、交谊会以及其他有关团体生活之训导 ”今天的班主任的岗位设置与导师负责班级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更为接近了三) “班主任”这一岗位设置后,班主任工作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运行路径“班主任”这一岗位名称最早是在解放区使用的 ,绥德专署教育科于 1942 年编制的《小学训导纲要》首次提到了“班主任”这一岗位:“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 。
[i]1949 年 7 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规定: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消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 [ii]今天的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与这里的“主任教员”已大体相当,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一度在中小学设级任主任,后又撤销级任主任,设班主任[iii]1952年 3 月 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iv]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 ,其中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 “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 ”[v]这不仅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合法地位,更明确规定了班主任队伍的来源自此以后,班主任工作制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施行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1978 年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 1980 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班主任中试行津贴的通知》 1981 年,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技工学校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 。
至此,班主任津贴制度得以全面建立党和国家对班主任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优秀班主任的评价体系1960 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教群英会,不少班主任受到表彰1984 年又专门召开了全国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有 2914 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四)在前期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班主任工作制稳定下来并走向完善1988 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方法、任免的条件、待遇与奖励、管理等内容这表明班主任工作制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自此,我国班主任工作制的建设稳定下来后走上了健全完善的发展道路随后,班主任工作制的建设完善的步伐愈加紧凑比如 1998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 ”2006 年 8 月,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从 2006 年 12 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 30 学时的专题培训。
”这份计划赋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基本完善起来了伴随着国家意志的落实,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强了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建构力度,一些地方性的规定、措施也相应出台,从中观层面上完善了班主任工作制度从微观上看,各学校都制定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班主任工作制度,而一些学校还设立了班主任节,如山东临淄实验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河北唐山七中等二、写实:当代班主任工作改革的迷茫与徘徊新中国建立后,班主任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少个性化的理论积淀和成熟的工作经验但是,班主任工作在当代诉诸改革欲谋求新的发展时,却出现了价值观迷茫和实践徘徊的僵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实效一)现象审视:改革在摇摆不定中蹒跚前行在改革中班主任的教育作用一度被片面夸大为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规模和学生的成长速度,在学生的成长没有形成规模以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培养个体意义上的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集体,班主任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就将集体与个性对立起来了,班主任工作也就开始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学校价值、成人世界的价值,漠视学生的自我价值,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改造,很少讲学生的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这种改革实践片面夸大了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在改革中一度成为弱势群体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呼唤班主任工作进行改革由于各种新闻媒体片面、曲解地向社会传输学生维权的信息,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或措施,直接影响了班主任的正常工作换言之,一些学生及家长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又构成了对班主任的权利的侵害班主任为工作开展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责任,无怪乎有专家称班主任队伍为“弱势人群” 班主任工作改革举措的盲目随意班主任工作改革的盲目随意,突出体现在关于班主任岗位的设置与取缔上21 世纪初期,一所学校的一项改革,引起了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所学校取消了该校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代之以几名生活老师这可以看出一些人对“班主任”这一岗位已经漠视到了走极端的地步这种改革思维,是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理解为约束与被约束、管理与被管理的僵硬与对立二)原因反思:改革的专业内涵不足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定位迷失自我高考正式恢复后,由于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升学要求的渴望不断加大,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定位“天经地义”地发生了转变:班主任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努力的重心。
这样就迷失了班主任工作的真正目的工作目的的定位都出现了背离本真的尴尬,班主任工作的改革自然会摇摆不定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取向失之偏颇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培养“四有新人”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目标下这种远景性目标从理论上体现了对学生的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但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命的生成,看重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的完成,使学生的个体人格的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权利被轻视或贬低,而这势必会突出班主任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地位得不到认可尽管在中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班主任工作的学科建设却未受到重视在高等师范院校, “班主任工作”只是当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的,有的学校、院系甚至连开也不开因此“班主任工作”的学科建设自然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正常发展,而中小学又没有能力承担起学科建设的重担学科建设形不成规模,自然不能给班主任工作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这样的改革势必盲目、随意班主任失却了自身的专业形象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有很多人都要从事班主任工作,但现行的对大学生进行的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理论教育,在师范教育中显得十分乏力,致使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班主任工作时感到茫然无措。
另外,为班主任所设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大大限制了班主任群体专业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工作改革也只好几年一成不变的采用千人一面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导致了班主任工作改革的专业内涵不足2006 年 8 月 31 日教育部出台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计划后状况才得以改观三、追问:进入 21 世纪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当代发展由于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冲击,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为此,我们应该为 21 世纪的中小学提供什么样的班主任工作制度?换言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将向何处发展?回答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基于传统,在继承、发展中寻求创新一)走势分析:在继承、发展中寻求创新班级教育的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随着教育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未班教育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追求让学生个体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发展这些组织形式有:学校将更多的考虑按学生的兴趣、现有能力编班;固定的班级可能会改为富有弹性的学级编;班级编制将趋于小型化;走班制、分层制等更加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也将日渐增多班主任工作的水平要求日趋专业化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机会的增多,加之接受能力在一些领域比成年人快,很多学生掌握的信息将在这些领域比班主任更系统、更丰富,对班主任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由于办学格局越来越向社会开放,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涌来,教育难点与学生成长热点层出不穷,对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巨大挑战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日趋多元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将不再局限在学校之内,很多来自社会、家庭的工作事务将更多的出现在当代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中另外,学生受教。












